王老吉 心係百姓危難時3
孝字當先,老娘定號
關於東來順的起源,還有另外一種說法。
據說,“東來順”是由丁德山、丁德富、丁德貴三兄弟共同創建的。當年,丁德山弟兄三人加上年邁的父母親和一個姐姐,全家六口自河北滄州流落到北京,在東便門外通惠河旁一個叫做“二閘”的地方安下家,開了間“鴨子房兒”,做買賣雞鴨的生意,以此維持生活,勉強度日。“二閘”是自通州入京城船隻重要的碼頭之一,也是當時城南有名的遊玩景點之一。那時的通惠河,水麵寬闊,水深丈餘,清澈見底,兩岸花草茂盛綠樹成蔭,景色迷人,岸邊商鋪林立,生意興旺,每逢趕集的日子更是人山人海,車水馬龍,熱鬧非凡。
為了幫助家裏的生活,丁德山每天去“二閘”碼頭幹零活兒,當搬運工,扛“大個兒”裝船卸貨掙些小錢兒。趕上裝卸大米的活兒時,他總是在裏麵穿的褂子上係條腰帶,扛散口大米袋子時,撒落的大米粒兒便會順著右手袖口掉到褂子裏,晚上收工回家,這一把大米可夠全家熱一鍋稀粥的。丁德山的弟弟丁德貴,年紀小,便每天和其他一群小夥伴兒到碼頭邊去玩耍,有時坐在河沿兒邊,有時爬到河沿兒邊的歪脖大柳樹上,等待過往的船隻,那時經常有遊客乘船沿通惠河到京城來,有有錢的富商,有南方來做買賣的生意人,也有些小官吏進京辦差的,還有些硬要麵子,已敗落的貝勒爺。每當船行到“二閘”,這些人為了取樂,便拿出些洋錢、銅子兒當著這群孩子的麵用力撒入水中,這時德貴便同其他幾個小夥伴從岸邊、從樹上,一個個躍入水中,潛入水底,一會工夫把遊客投入水中的錢一枚不落地都撈上來,雙腳踩水,雙手托錢,岸上、船上看熱鬧的人一片叫好聲,那時有這潛水本事的孩子並不多。丁德貴年齡雖小,可能耐最大,一個猛子下去半天不用換氣兒,在水中眼睛很尖,船上扔下來的錢都能讓他撈上來,每天撈錢兒得到的收獲回家交到母親手中,母親總是心痛地說:“貴兒,我把這錢都擱到小罐裏存上,以後給你娶媳婦使。”渾身滴著水珠的德貴說:“不行,我不要媳婦,這是我給您的錢,您自個兒花,要不我還扔回河裏去。”
這樣,一直到了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丁家全家搬到東直門外二裏莊,蓋了幾間土房,弟兄三個漸漸長大,丁德貴給人家放羊,丁德山、丁德富在王府井租了塊地方,擺攤兒賣些小吃,他們的手推車前用藍布白字寫上“丁記粥攤”,兩邊還各寫上“清真古教”的字樣。開始時賣些大眾吃食,豆汁兒、扒糕、涼粉兒、支爐烙餅、金裹銀花卷、一鍋熟等,後來顧客漸多,又添上餡餅、羊肉雜麵,全家苦心經營,誠信待客,口味獨特,貨真價實,受到廣大吃客的認可,包括當時宮裏的太監等,雖然這些人地位低賤,口味卻高。小官吏,城市苦力,小商販到店鋪老板、雜耍藝人等常來光顧,小粥攤兒已不能應付越來越多的食客。
有一天,開齋節前,哥兒三個把老母親從二裏莊接到王府井的小粥攤兒,一是讓她看看現在的買賣,二是一塊兒商量把粥攤兒擴大,並且起個正式的字號。老母親來了以後,看了又看,流下了眼淚說:“從前,咱們的日子過得是苦點兒,可是現在好多了,這是真主安拉的慈憫,你們的父親前幾年‘無常’了(去世了),沒能看見這些,你們哥兒三個可吃了不少苦呀!難為我這幾個兒子了。”
這時,三個兄弟一起跪在母親的膝下哭了起來。老母親接著說:“咱們是從東直門外來到這兒的,現在買賣雖然小,可是生意做得挺好,咱們就‘求主’吧!讓這買賣能順順當當的,攢上錢,給你們都成上家。我說就起名叫‘東來順粥攤’吧!”
弟兄三人聽了老母的話,就正式掛起東來順粥攤的招牌,將“丁記粥攤”改名為“東來順粥攤”。於是就有了老字號“東來順飯莊”的字號最初起源。
無論哪種說法,“東來順”這三個字的意思都是和丁家住在東直門外有關,而且“東”字還搭上“旭日東升”、“紫氣東來”等詞彙的大吉大利,丁德山也認為這是他順利立業的根源。丁德山還看重“順”,他相信隻要一切都順,“買賣”必然“財源茂盛達三江”。這是丁德山一輩子信奉和追求的目標。
民國初年,“東來順粥攤”蓋起了青磚瓦房,丁氏兄弟增加了“涮羊肉”的經營項目。同時也將粥攤正式定名為“東來順羊肉館”,並且請老書法家陳叔亮先生題了匾。
東來順增加了涮羊肉的項目後,招攬了更多的顧客。據說,涮羊肉這一風味,是忽必烈手下的廚師在行軍作戰的緊急情況下,為了急救,急中生智創出來的。當時在打仗途中,恰逢冬季,天氣寒冷,又斷了軍糧,就燒好了一鍋開水,將凍羊肉切成片下到鍋裏一涮,撈上來拌上佐料吃。雖說不上有多鮮美,但畢竟解決了一時的進食問題。後來這種吃法得到了忽必烈的賞識,並在全軍推廣。當然,當時的做法比較原始,刀工不講究,佐料也不齊全。經過幾代廚師的潛心鑽研,有了逐步的提高,逐漸形成了特殊風味,因此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歡。
東來順的生意日漸興隆,後來競爭對手正陽樓倒閉,東來順在東城從此首屈一指,獨占鼇頭。
隨著名聲和規模的擴大,東來順又聘請了名廚、名師在清真炒菜和清真小吃上狠下功夫,不光在傳統工藝上有獨到之處,還博采眾長,引進了許多外來品種,如西法大蝦、蔥燒海參等,形成了爆、烤、炒、涮俱佳,小吃品種齊全的格局:到公私合營時,東來順已建成三層樓房,並擁有一個醬菜園、一個香油磨房、一個長興鐵鋪等多種配套經營的大規模清真飯莊。
百年曆程——清真風味,一路走來順東風
擊敗對手,躍居老大
東來順的品牌,曆經百年滄桑的打造,如今已成為京華飲食菜係中的標誌性品牌和享譽海內外的“中國馳名商標”。這是曆史留給東來順的光榮與驕傲,也是數代東來順人留給後繼者最為寶貴的財富和巨大的無形資產。東來順的曆史淵源流長,獨具民族特色,來源於百姓,服務於百姓,是中華民族餐飲文化中的璀璨明珠。它與東安市場密不可分,老人們都說:有東安市場,就得有東來順;沒有東安市場,就沒有東來順。東來順的發展和曆史演變基本上分三個階段,一是解放前,二是公私合營以後,三是改革開放以來,三個不同的階段,具有不同的曆史特征。
在新中國成立前的近半個世紀裏,東來順的創業史、發展史,從某種意義上講,可以看作是北京近代民族飲食業發展演變的一個縮影。20世紀初,清政府實施新政,開放市場。1903年,伴隨著北京開辟最早、名聲最大的東安市場的出現,東來順飯莊的創始人丁德山兄弟,手推小車,帶著木案和幾個板凳來到東安市場北門,擺攤叫賣清真小吃豆汁、扒糕,邁出了艱苦創業的第一步。幾年後,丁氏兄弟立鋪掛牌,“東來順”由此得名。
丁德山出身貧寒,擺攤創業時憑力氣掙錢,興業之後也不失勤儉本色,仍是苦心經營。由於他以誠信為本,講求貨真價實,又善於學習借鑒別人的經營之道和製作技藝,所以,沒出幾年,東來順的涮羊肉便與當時聞名京城的“正陽樓”齊名。
從此,東來順便一發不可收拾。1923年,丁德山把瓦房改建成樓房;1928年,他購置了臨近一家太平洋煙行的鋪麵房,擴建成三層樓房,不久又買過鄰近的一小塊店基,擴建了東樓南部。此時的東來順有雇工140多人,可以同時接待食客四五百人。樓上二三層開設雅座,以涮羊肉為主,增加了山珍海味等高檔炒菜,可以承辦伊斯蘭清真教席。一樓則保留原來東來順粥攤特色,設“大板凳”接待大眾用餐。餐桌是長形木質條案,兩旁置長板凳,可以100多人同時就餐。經營品種也都是大眾食品:烙餅、貼餅子、雜麵、米粥、豆粥、餡餅、餃子、羊雜碎、各種小菜,這些食品大多用涮羊肉下腳料作原料,肉渣包餃子、做餡餅;羊骨頭熬湯下麵;下水製作羊雜碎;白菜幫拌成辣白菜;還有用小青椒、香菜、蔥花等製成的“老虎菜”,都很受食客歡迎,店裏還向就餐的客人贈送四小碟醬菜,名為“敬菜”。因為這裏所有食品都分量足,質量好,物美價廉,故而吸引了大量顧客。
此外,東來順還改良了涮羊肉的火鍋等器具,形成了集爆、烤、炒、涮於一體的清真係列菜肴,並以選料精、加工細、佐料全、火力旺的獨到之處,在川、魯、湘、粵菜係林立的京城,獨樹一幟,一躍而成為京城涮羊肉之冠,成為北京著名的老字號。
在丁德山的悉心經營下,東來順的規模迅速擴大,並且向其他領域發展。如在東安市場北門外開設的天義順醬園,安裝了電機,用於加工麵粉、食油等各種副食品;在朝陽門內的永昌順醬園,加工處理東來順的下腳料、售賣糧食;在西城開設又一順飯館、同德雞鴨店;開長興鐵鋪自製火鍋;購置多處房產,在城內開設大中公寓等。1942年,著名老字號正陽樓飯莊倒閉,東來順成為京城涮羊肉老大。
隻是,在民國亂世,中國民族資本家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丁德山雖然善於經營,但最終無法抵抗政治勢力的衝擊。1948年,東來順被迫宣布停業。解放後,由於國家的扶持,東來順得以重新開業。1969年,東來順新樓落成,得到新的發展。
國家扶持,再創輝煌
東來順的長足發展是在新中國成立後的半個多世紀。1955年,東來順在政府的支持下,成功實現了公私合資。黨和政府為了發展民族事業,發揚少數民族飲食文化傳統,對東來順進行了大力扶持和幫助。從此,東來順的經營規模不斷擴大,職工隊伍更加整齊,技術力量更加雄厚。東來順飯莊不僅成為廣大人民群眾品嚐清真風味佳肴的就餐場所,也是社會名流薈萃的風雅之地,同時還經常承擔黨和國家領導人宴請外國元首、政要的任務,並為國家開展外交活動和增進與世界人民的友誼做出過不小的貢獻。
國畫大師齊白石、京劇大師馬連良、張君秋等前輩名人,生前經常在東來順宴請賓朋,並為東來順留下墨寶。黨和國家領導人周恩來、鄧小平、葉劍英、陳毅、郭沫若等,生前也多次在東來順設宴招待外國元首和政要。美國前總統尼克鬆、前國務卿基辛格、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莫桑比克總統薩莫拉、巴基斯坦總統伊沙克汗,以及眾多政府要員和外交官員,都曾對東來順的美味佳肴給予極高的讚賞和評價。
20世紀80年代以後,隨著中國對外交往的擴大和旅遊事業的飛速發展,專程前來東來順品嚐涮羊肉和清真佳肴的國際友人和海外僑胞與日俱增。每逢涮肉季節,東來順每天接待的外賓和海外僑胞常常有上百人次之多。
東來順的師傅還被邀請到人民大會堂、國賓館等地獻藝,鄧小平在大會堂宴請尼克鬆、澳大利亞總理惠特拉姆,都有東來順的師傅出過場。亞非拉乒乓球邀請賽時,為滿足1000多名運動員吃涮羊肉的需求,東來順的師傅緊張操練了近三天三夜。也就是在那次活動以後,萬裏同誌看到東來順師傅手工操作太辛苦,於是親自下任務給當時的第六機床廠,要求他們一定要實現涮羊肉切片的機械化。 1975年底,在機床廠的科技人員、工人師傅和東來順切肉師傅的共同研究、試驗、調試下,終於研製成功。從此,切肉的師傅們擺脫了一手摁著肉、一手握著刀的繁重體力勞動,並且加工工藝更加規範,肉片薄厚、寬窄、外觀等都有了保障。
1993年,全國人大、政協兩會8000名代表同江澤民、李鵬、喬石、李瑞環等國家領導人共同品嚐東來順涮羊肉,受到代表們的高度評價,兩會生活組專門為東來順贈送了“風味獨特,名震四海”的錦旗。
改革開放以來,東來順在政府和各級領導的支持、幫助下,以“質量為本,服務大眾”的經營宗旨贏得了眾多消費者的青睞。餐飲業又成立了行業協會,經常組織技術交流,使徒工掌握起技術來有了教材、師資和傳授。東來順的廚師隊伍也有了很大提高,特別是在打破師門界限上有了很大突破,在曆次的業務技術比賽中也取得過好成績。 1994年,在首屆全國清真烹飪大賽上,東來順冷葷、熱菜獲得了銅牌,麵點、手工切涮羊肉獲得了金牌,東來順涮羊肉獲得“最佳風味食品”獎。東來順不僅在中國走遍大半個國家進行巡回表演,還先後到新加坡、法國進行技術表演,均受到了讚賞和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