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寶齋 名流頻顧風雨路1
榮寶齋是馳名中外的老字號,已有三百多年的曆史。榮寶齋的書畫和長城、全聚德的烤鴨一起被譽為北京三絕。其書畫文房珍寶等收藏頗豐,素有「民間故宮」之稱。書畫家們莫不在此留下墨寶,書畫巨匠齊白石、張大千等都與榮寶齋結下了深厚的「翰墨緣」。榮寶齋已成為傳統文化麵向世界的窗口。
若談榮寶齋,不能不提及琉璃廠。位於北京和平門外的琉璃廠大街,是北京著名的文化街,有人把琉璃廠文化街比喻為“一條文化長廊”,還有人把琉璃廠文化街比喻為“一座博物館”。
漫步琉璃廠文化街,彌望的是字畫古籍,筆墨紙硯。商店匾額,許多是曆代名家手筆。喜歡書法的人慨歎:“簡直是個曆代書法展!”
這裏不僅有書法,文化街經營的主要內容,包括曆代書畫、文房四寶、古銅琺琅、彩陶瓷器、竹刻牙雕、古玩珍寶以及複製、修複文物古玩等。概括地說,文化街上經營的東西,代表了中國幾千年來傳統文化的積澱。
逛琉璃廠文化街,有人稱之為“雅遊”。在琉璃廠文化街的眾多文化商店中,最負盛名、經營曆史最悠久的老店,是老字號榮寶齋。
字號緣起——以文會友,榮寶齋以榮為寶
北有鬆柏,南有翠竹
在北京琉璃廠大街的兩旁,是些青磚青瓦建成的、充滿中國古代建築韻味的小樓,朱紅色的門窗,鱗次櫛比,一家挨著一家。在路北側的這些古色古香的建築中,有一棟垂拱式屋簷的兩層小樓,樓前懸掛著耀眼的金色牌匾,上書“榮寶齋”三個大字,這便是著名的展覽、印製名人書畫的老字號,被人們稱為“民間故宮”、“民間博物館”的榮寶齋。
論起榮寶齋的曆史,應當追溯到清朝康熙年間,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曆史了。榮寶齋的前身叫做“鬆竹齋”,那麼“鬆竹齋”又是何人創辦的呢?
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初春的一天,在北京和平門外琉璃廠的一個大院裏,一家人正在忙碌著。在臨街的那排房子裏,說話的人格外多,一個麵容清瘦的男子在眾人的說話聲中,拿出了一塊匾。
“先把這塊匾掛到外麵去。”清瘦男子說。“對!先把匾掛出去,也好讓人知道我們這家南紙店開張了。”清瘦男子的兒子一邊說著,一邊接過父親手中的匾,推開門來到了街上。
不一會兒,匾就掛好了。匾上的三個大字“鬆竹齋”蒼勁有力,格外引人注目,來往的行人都停下來仔細端詳。
這清瘦男子名叫張耀宗,他所開的這家南紙店所在的院落,是他剛置下的產業。院子不是太大,臨街的三間房,原本是倒座,經過改善,變成了鋪麵房。正房五間,東廂房三間,是家人的住房。西廂房三間,是庫房。庫房不夠,就把東廂房的一間騰出來也當庫房。張耀宗為了經營這家南紙店,籌辦時間快一年了。
張耀宗的祖上是浙江紹興人,他的祖父叫張光,明神宗萬曆年間考中進士,被皇上授予翰林院庶吉士,負責國家的修史、著述、圖書管理等工作。張光在工作之餘對文房四寶等物頗感興趣,因此,他收藏了各種各樣的筆墨紙硯等物。每當退朝回家,閑暇無事,他總要寫上幾筆,或畫上幾畫,然後在桌子旁仔細端詳,自娛自樂,悠然自得。正因為有這愛好,盡管他全家已經搬到北京,但還是和南方老家的鄉親們有著密切的聯係,不時地讓親戚朋友順便帶過來一些文房四寶,或者專門派人去選購。後來張光的兒子張鬥,也就是張耀宗的父親,也中了進士,進了翰林院做了和父親同樣的工作,而且張鬥也有他父親的愛好,也對文房四寶十分精通,並擅長書畫。
張耀宗或許是受家中兩代人的熏陶,從小就對書畫及筆墨紙硯等很感興趣。巧合的是,張耀宗長大後依舊考中進士,進了翰林院。張家祖孫三代都在翰林院任職,在京城是出了名的,所以很多人都管張耀宗叫張翰林。
可惜張耀宗生不逢時,剛在翰林院幹了沒幾年,明朝的江山就到了盡頭。改朝換代之後,張耀宗沒有再做官。朋友勸他“官可以不做,但錢要賺”,張耀宗也這麼想。不過,他倒不是單為了賺錢。“自己祖上在朝中為官,三代都和筆墨打交道,認識了不少天下文人。怎麼著我也應當為他們做點事啊。”有了這個想法,張耀宗才開辦了南紙店。
現代許多人不知道南紙店為何物。其實,所謂南紙店就是以經營筆墨紙硯為主的文具用品商店,因為這些文具用品有許多出產在南方,所以才叫南紙店。
比如宣紙產生於唐代,長時間享有盛名,是書畫家喜愛的珍品。它的產地在安徽涇縣。涇縣在唐朝時屬於宣州管轄,所以叫宣紙。宣紙所以成為珍品,與它的製作方法有關。古代宣紙的製作,是以皖南山區出產的青檀樹皮為原料,采用發酵製漿法製作紙漿,然後在日光下反複暴曬,紙漿變白。宣紙的特點就是潔白度高,耐光、耐熱性強,長時間儲存不變色,不變質,細密柔軟,韌而不脆,抗拉力強,既受墨又顯墨,不易蟲蛀,便於長期存放。宣紙有生宣和熟宣之分,剛生產出來的宣紙為生宣,吸水性強,宜於書法及寫意畫。生宣用明礬水浸泡後成為熟宣,宜於精工細描的工筆畫。
比如湖筆,從元朝開始,湖州吳興縣的人們就采用嘉興山羊毛製成羊毫筆,或者用羊毛和兔、雞、狼毛製成兼毫筆。後來,湖州逐漸成為我國的製筆業中心之一。湖筆的外觀特征十分明顯,其尖端有透明的鋒穎。一支名副其實的湖筆,必須兼備四個特點:筆鋒尖銳,修剪整齊,豐碩圓潤,挺健有力。湖筆在製作過程中,挑選筆毛時嚴格注意長短、粗細、均勻一致,使每支筆頭的毛都渾圓飽滿,剛柔一致,書寫時不散鋒,提起筆時自然收攏成鋒,不生禿筆。湖筆也有多品,如紫毫、狼毫、羊毫等。羊毫以柔軟著稱,最宜寫連綿草書。狼毫剛健而彈性強,不岔尖,宜寫大小不一的字。紫毫以最硬的野兔毛製成,筆鋒過硬,耐磨性差。
比如徽墨,宋朝時,歙州的墨匠們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用油煙、鬆煙、漆煙等多種原料,加上珍貴藥材製墨,大大提高了墨的品質。宋朝徽宗時,歙州更名徽州,徽墨的名稱也從此流傳開來。徽墨書畫均宜,有“落紙如漆,萬載存真”的盛譽,用它寫字繪畫,沾水不洇,可保長新。
比如端硯因出產於廣東肇慶東南斧柯山西麓的端溪而得名。端硯品種繁多,有青花、蕉葉白、金星點、天青、冰紋、魚腦等,最負盛名的是青花。青花又分微尖青花、蟻腳青花、蠅頭青花、玫瑰青花、子母青花等。端硯經過唐、宋兩代的發展,到了明朝,創造出更為繁多的樣式,有蛋形、金鍾形、古鼎形、古琴形、瓜果形等。從雕工上講,明代以細刻、線刻為主,線條細膩,繁而不亂,構圖飽滿,形象生動,整體感強。
張耀宗在向別人介紹紙、筆、墨、硯的時候,特別強調說:“這可是我國著名的文房四寶啊!”對於張耀宗淵博的知識,聽介紹的人們都不由得伸出了大拇指。有的了解一些情況的人說:“這南紙店的老板,可是當過大官的啊!”
那麼,店名為什麼叫“鬆竹齋”呢?有人問起張耀宗,他回答說:“鬆、竹、梅,人稱歲寒三友。梅花暫且不講,就說這北方的鬆柏和南方的翠竹吧,天氣暖和的時候它們蒼蔥青翠,在風雪彌漫的寒冬,它們依然堅定挺拔,鬱鬱蔥蔥。它們多麼令人佩服啊。”
了解內情的人,知道這是張耀宗在以鬆竹自比,店名起鬆竹齋,正反映了他的人生誌趣。大家對這個新的店鋪更加產生了好感。
從此以後,在和平門外的琉璃廠,增加了一個賣文化用品的新店鋪,隨著人們越來越多地光顧這裏,它的知名度也越來越大。
巧施妙計,改號榮寶
鬆竹齋的發展是和清王朝的日益興盛相聯係的。清朝滿人入關以後,順治和康熙朝前半期,國內大規模的戰事基本結束,社會秩序逐漸穩定下來,經濟和文化建設提上了日程。經濟建設有助於文化的發展,而文化的發展又促進了經濟的建設。
和平門外的琉璃廠本來就是文人薈萃之地,鬆竹齋在清初的大環境下得到了發展,自1672年開張以來,生意越來越火,這裏成了文人們經常光顧的地方。
然而,沒有哪個老字號會永遠一帆風順地發展下去。
到了光緒年間,鬆竹齋已曆經二百多年的曆程。雖然二百多年來,鬆竹齋遇到過一些小坎坷、小波折,但在張家後人的努力經營下,最終挺過了一個個難關。
不料到了光緒十六年(1890年)冬,鬆竹齋的繼承人張夢林不幸因病早逝,拋下了妻子張李氏和兩個年幼的孩子。盡管張李氏很能幹,也很有經營才能。但她畢竟是個女子,在過去的封建時代,女人是不能輕易拋頭露麵的,尤其是一個寡婦。
孤兒寡母,沒有辦法,隻好將鬆竹齋交給張夢林的叔叔張次山來經營。張次山對於經營鬆竹齋非常外行,他的三個兒子更是不成器。結果鬆竹齋在張次山的手中日益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