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寶齋 名流頻顧風雨路2(1 / 3)

榮寶齋 名流頻顧風雨路2

前進途中,禍兮福兮

榮寶齋在20世紀30至40年代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是,由於八年抗戰,國家經濟受到嚴重破壞,國窮民也窮,這就決定了榮寶齋這樣的店鋪將要麵臨厄運。抗日戰爭結束後,國共內戰又開始了。國家和社會的不安定,使琉璃廠許多經營上百年的店鋪紛紛破產倒閉。榮寶齋也沒有逃脫這種命運,到40年代中期,榮寶齋開始走下坡路。

1948年,榮寶齋門前已經門可羅雀,無人問津了。其實,1947年年底,榮寶齋就已經支不出年終紅利了。大掌櫃、二掌櫃,還有夥計們,都不能分紅。到1949年,榮寶齋的處境更加困難,連店員的工錢都發不出。到了這種狀況,榮寶齋人人垂頭喪氣,走投無路。

1950年,榮寶齋公私合營,榮寶齋改稱“榮寶齋新記”,由當時中央美術學院院長徐悲鴻題寫了牌匾。北京榮寶齋得到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創造並積累了難以計數的精神和物質財富。尤其是近三十多年來,國家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進了各項改革和對外開放,北京榮寶齋在發展傳統業務的基礎上,拓寬了經營領域和業務渠道,在山東、浙江、四川、遼寧、山西、陝西、湖北、吉林等地設立了經銷處,加強了國內的商業和文化活動。

榮寶齋的發展走過曲折的道路,幾十年來,隨著國家改治、經濟形勢的變化,榮寶齋幾經變遷,隨著國家的命運經曆了興發昌盛,也遭遇過困難厄運。“文革”期間,為了避免不必要的損失,牆上的古今字畫都摘下來了,榮寶齋成了新華書店。

經曆了一場浩劫的榮寶齋,到20世紀70年代,又逢發展傳統文化的春天,逐步明確了堅持“以傳統業務為核心,開拓傳統文化的多元業務,穩步擴大經營規模”的企業戰略。近二十多年來,榮寶齋的傳統主營業務在發展,經濟效益在持續增長,先後在外埠開設了多家分店或經銷處,並相繼成立了榮寶齋藝術品拍賣有限責任公司及其他所屬公司。在此期間,榮寶齋拓寬了經營領域和業務渠道,增進了國內和國際間的文化交流和業務往來。

盡管前進路途中有坎坷和磨難,但無論在什麼樣艱苦的環境下,榮寶齋都堅持以弘揚民族文化為宗旨,竭誠為書畫家服務,為顧客服務,童叟無欺。如今,榮寶齋被譽為“書畫家之家”,已經成為一個繁榮中國傳統書畫的藝苑,成為中國傳統文化藝術麵向世界的窗口。

麵向世界,麵向未來

中國改革開放以後,榮寶齋拓寬了市場,以新的姿態走向世界。在榮寶齋走向世界的過程裏,榮寶齋的經理也換了人。1949以後,侯愷是榮寶齋的第一任經理,他在這個崗位上工作了34年,他馬不停蹄,付出了許多心血,做出了很大貢獻。後來他年紀大了,蔡金鵬接了他的班。蔡金鵬富有開拓精神和實幹精神,從小就喜歡東方藝術,特別是中國的書法藝術。正是以蔡金鵬為首的一班人,在新的形勢下帶領榮寶齋走向了世界,走向了未來。

為了使榮寶齋更好地走向世界,蔡金鵬首先對內部進行了改革。他成立了榮寶齋谘詢委員會,委員會有離退休的、有豐富經驗的管理、繪畫、雕刻、印刷、裝裱等方麵的各種人才。谘詢委員會的主要任務是為辦好榮寶齋出主意,當參謀,獻計獻策。

蔡金鵬還帶領榮寶齋全體人員製定了榮寶齋五年發展規劃,規劃提出,要正確估計目前情況,穩定掌握發展方向,切實搞好體製改革,大力開發優質商品,抓緊培養各類專門人才,逐步改善職工生活,加快基建進程,從根本上轉變齋風。

1987年,榮寶齋在新加坡舉辦了中國榮寶齋木版水印書畫展,展出品種一百多個。其中,有《韓熙載夜宴圖》、《簪花仕女圖》等古代名家巨作,還有鄭板橋、任伯年、齊白石、徐悲鴻、吳作人、李可染等清朝和當代大師的作品,此外還展出了90位當代著名畫家的兩百件原作。這次畫展,轟動了新加坡,給當地人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當地的一家報紙發表評論說:木版水印是中國傳統的印刷術,已有一千多年的曆史。它不同於一般的印刷術,它印製的國畫,能保持原作的筆墨、色彩和氣韻,成為比原作毫無愧色的藝術品,人們常常把木版水印畫當作原畫來欣賞。這次畫展以後,榮寶齋在新加坡建立了經銷處,宣傳中國文化,深受當地人民的歡迎。

榮寶齋還在日本舉辦了畫展,展出的明清字畫和文房四寶,總計有兩百多件,都是榮寶齋珍藏多年的精品,其中包括明代仇英的《鬆溪高士圖》、徐渭的《墨筆花卉卷》、石濤的《山麓聽泉圖》,還有明代古墨,清代宮廷毛筆,紅、黑、白三色的雞血石章,以及各家銘文的名硯和瓷、竹、銅、象牙等各種材料製作的名貴的文房四寶。這次展覽轟動了日本,日本文化界進一步了解了中國的榮寶齋。

在改革開放的年代裏,榮寶齋對外的文化交流越來越多。在美國、日本、加拿大、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舉辦書畫藝術展覽的基礎上,榮寶齋和中國香港的博雅藝術公司合資,成立了榮寶齋香港有限公司。該公司坐落在香港繁華中心九龍加連威老道十八號。開業以來,深得香港各界人士的歡迎和支持,並以藏家雲集而成為知名的藝術中心。公司成立以後,舉辦了大規模的書畫展覽,推出了更多的名家名作。

榮寶齋香港有限公司除了舉辦畫展外,還進行拍賣中國畫的活動,它產生的轟動效應更大。在拍賣活動中,263幅由清朝光緒年間到近代名家的珍品,吸引了很多人競投,一天拍賣的成交額就達到兩千萬港元。齊白石先生的一幅《一帆風順》圖,以65萬元的價格成交,創下最高記錄。張大千先生的《墨荷》圖,成交額也高達55萬元。榮寶齋香港有限公司舉辦的中國近代書畫拍賣會,是由中國人自己主持的中國書畫藝術品的大型拍賣會,吸引了許多國家和地區的買家爭相競投,反映了中國畫在國際藝壇上越來越受到重視。

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加快,榮寶齋不斷地把中國當代著名畫家推向世界,先後在海外舉辦了程十發、白雪石、範曾、啟功、吳冠中等人的書畫展覽。這些書畫展覽,增強了世界對中國畫和中國畫家的了解,提高了中國畫在國際畫壇的聲譽,有利於中國畫藝術更好地走向世界。

榮寶齋,在改革開放的年代裏,正大踏步地走向世界。

經營智慧——技藝高超,生意方能萬年青

挖掘人才,贏取人心

人們常說:“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信息就是資源,人才就是資本。”社會上的競爭,無論是技術競爭、市場競爭、信息競爭、資源競爭,說到底都是人才的競爭。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求生存、圖發展,廣泛擁有各方麵的人才是至關重要的。人才問題關係到一個企業、一個部門的生存發展,也關係到一個老字號的盛衰存亡。

鬆竹齋更名榮寶齋後發展的第一個階段,就是莊虎臣的時代。莊虎臣在當榮寶齋掌櫃的十多年時間裏,榮寶齋蒸蒸日上。那時的榮寶齋,不僅在琉璃廠,在整個北京城都是出了名的。

俗話說: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在榮寶齋的新經營中,莊虎臣不僅開辟了許多新的業務領域,而且還非常注重挖掘人才,培養人才。他的這種管理智慧使榮寶齋的發展有了堅實的人才基礎。

在莊虎臣這個掌櫃手下,除了牛俊臣這樣的能人外,還有其他一些能人。這些能人,有的是莊虎臣用重金延攬來的,也有的是他親自培養出來的。

在這些能人中,首先需要提到的是張仲儒和郭次久,這兩個人都是琉璃廠風雲一時的人物。他們不僅善於經營,而且心術正,能和莊虎臣團結在一起,行動在一起。他們經常給莊虎臣出謀劃策,為榮寶齋的興旺發達付出了不少心血。

莊虎臣離世後,張仲儒和郭次久出任榮寶齋掌櫃。二人經過仔細考慮,認為像莊虎臣這樣的人才對榮寶齋的貢獻太大了,榮寶齋應當嘉獎才行。他們和東家商量後決定,為了報答莊虎臣對榮寶齋的貢獻,報答他為拯救張氏家業所立下的汗馬功勞,在莊虎臣死後十年,每月薪水照發,年終照分紅利。

這個決定很快就在琉璃廠傳開了,人們議論紛紛。

人死後還拿薪水這件事,給了榮寶齋的夥計們很大鼓舞。“人心齊,泰山移”,榮寶齋的生意照樣紅火。僅宣紙一項,就經銷有一百多種,其中包括生宣、熟宣、玉版宣,還有榮寶齋自己加工的燙金宣、素染宣等。

意義不僅於此,給死人發薪水這件事,還使人產生了向莊虎臣學習的勁頭。“人家可以辦到,我怎麼不能辦到?”也有的人真是這麼想,這些人開始仔細琢磨莊虎臣的經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