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裕泰 全心全意為顧客1(1 / 3)

吳裕泰 全心全意為顧客1

作為全國茶品牌中的老字號,吳裕泰的「金字招牌」無人不知。吳裕泰是國家商務部首批認定的「中華老字號」,多次獲得國內、國際大獎。2008年,吳裕泰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還獲得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評選的「中國優秀特許品牌」稱號。吳裕泰的連鎖店分布於北京、天津以及華北的大中城市,店鋪數量居國內同行業之首,經濟效益在行業內名列前茅。這個古老標誌背後隱藏著怎樣的不老秘訣?

經過百餘年的發展,吳裕泰已經成為擁有近二百家連鎖店、一個茶葉加工配送中心、一個茶文化陳列館、一個茶藝表演隊和三個茶館,年銷售額超過億元的中型連鎖經營企業,1995年,吳裕泰被授予“中華老字號”稱號,在國內同行業具有較高的知名度。

吳裕泰以“振興中國茶行業,弘揚中國茶文化”為企業使命,致力於打造中國茶葉連鎖專賣店第一品牌。吳裕泰公司先後榮獲“中國商業名牌企業”、“全國百城萬店無假貨示範店”、“消費者滿意單位”、“全國食品工業優秀龍頭食品企業”、“中國連鎖特許優秀企業管理獎”、“北京優秀特許品牌”等多項榮譽。

在國內同行業和北京老字號企業中,吳裕泰第一家通過了質量管理體係、環境管理體係、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係和食品安全管理體係認證。同時,公司通過了食品質量安全認證(QS),確保產品質量符合國家標準。

字號緣起——子承祖業,五塊銀圓寫牌匾

說法不一,撲朔迷離

北京雖然不產茶,但是老北京愛茶卻是出了名的,不管是王公貴族還是平民百姓,都好這一口,有事沒事總要沏上一杯,慢慢悠悠地品起來。要說這種生活習慣是什麼時候養成的,好像也沒人能確切地說清楚,不過北京人飲茶很早就已經開始了。唐代中期以後,陸陸續續有產地客商將茶運銷至幽州(北京古稱)。到了金代,茶葉實施政府專賣製。13世紀初,以中都(北京)為中心的金國上自官吏,下至百姓都喜愛飲茶。為了抵製宋國的茶葉,承安四年(1199年),金章宗在今河南和山東兩省的北部種植土茶——溫桑茶,比照宋國出產的茶葉,以每袋六百文的價格,強行按照戶口攤派供應,但終因味道不佳,隻得作罷。溫桑茶專賣法失敗後,金章宗又在秦和六年(1206年),下令隻準七品以上的官吏及其家屬限量飲用來自宋國的茶。

元代以後,飲茶的人日漸增多。明代,北京地區的飲茶習俗更為普及,宮廷每年耗用茶品八萬餘斤。明代京師飲用的茶主要依靠運河調入。明代後期,官辦的“寶和”等六家店每年運京的紹興茶有一萬箱,鬆蘿茶有兩千馱。明代京城對茶商實行征稅,其管理機構批驗茶行設在澄清坊今東城區燈市口大街以南,由九品官吏負責。到了清代,滿族官員也逐漸養成了無事就下茶館的風氣。

一百多年來,“吳裕泰”能夠曆經風霜而韻色不減,無疑與它能夠深入京城尋常百姓家是分不開的。它的身上有著老北京的明顯烙印,又因為其創始人來自徽州大地,使得這家京城老字號具有傳統徽商的文化背景和深厚底蘊。因此,要全麵地了解“吳裕泰”,自然少不了走進它的家鄉——徽州,更少不了走進徽州人尤其是徽州商人的世界。

自明清以來,徽商一直把持著京城茶莊、茶鋪的絕大部分生意。到了20世紀初,這種優勢更加顯著,甚至到了外省人士要想在京城做茶葉生意就必須“請皖人幫忙”的地步。這種“大權獨攬”的現象其實也並不奇怪,因為當時安徽是中國最大的茶葉產地之一,產品質一流的茶葉。加上徽商多為儒商,注重文化修養,與風雅的茶行頗為投緣,無怪乎要近水樓台先得月了。

吳裕泰的創始人吳老先生從徽州的歙縣來到北京,並在這裏紮了根。至於當年的吳老先生是為何來到北京,怎麼來到北京,又是怎麼做上茶葉生意的,這些曆來說法不一,其中有兩個說法還算比較可信。

說法一:大約在1860年左右,歙縣一舉人進京會試,雇傭了後來成為“吳裕泰”創始人的吳老先生為隨從,負責挑運書籍行李。出行時,年輕未滿二十歲的吳先生隨身攜帶了一些茶葉。到了北京後,舉人和他就安頓在了北新橋大街附近。北新橋背麵就是孔廟、國子監和雍和宮。孔廟是元、明、清三代皇帝祭祀孔子的場所,國子監是國家設立的為官府培養後備人才的最高學府,當時的文人學士能進國子監,考取進士,刻名於孔廟,是最大的榮耀。而雍和宮是皇家佛堂,又曾是雍正皇帝的行宮,因此舉人選擇了北新橋這塊風水好、文化氛圍濃厚的地方作為備考之地是很容易理解的。到了北京後,舉人忙著複習功課,這時候吳先生的空閑時間就多了起來,可以經常逛逛大街,逐漸也和住地周圍的北京人熟悉了。吳先生是農民出身,沒什麼值錢東西,為了感謝周圍的鄰居對他們的照顧,就把從家裏帶來的茶送了一些給鄰居們。沒想到,這些北京人收到了他送的茶,回到家裏一泡,個個讚不絕口,極力勸說吳先生,就在北新橋擺個地攤賣茶葉。吳先生起初還不大相信自己的茶是不是真有別人說的那麼好,但還是試著在北新橋大街路東的一個大門洞內擺起了茶攤。沒想到的事又發生了,沒幾天,他從家裏帶來的茶就銷售一空。而且,細心的吳先生還發現,北京人極愛喝茶,無論貧富貴賤,有事沒事都愛喝點兒。後來,舉人會考落榜了,要繼續留在北京苦讀,等待下科再考。他派吳先生回歙縣老家取些錢來。吳先生回到家鄉,鉚足了勁兒,盡其所能帶回了大量的茶葉,正式開始了在北京的茶葉生意。

說法二:當年吳老先生是隨著歙縣到京做生意的人來北京的,目的就是為了在北京賣茶葉,機緣巧合才來到北新橋的。

另外,還有一種關於“吳裕泰”起源的傳說,雖不是很可信,但也流傳甚廣。說“吳裕泰”的先祖在明朝萬曆年間任監察禦史,因寫奏章參劾魏忠賢柄權誤國,被魏忠賢陷害斬首。自此以後,吳氏家族即不入仕途,改營商業,在北京經營茶葉及日用百貨。吳家於康熙末年在北新橋開設了吳裕泰茶棧,以“吳裕泰”為據點,統領在京的各處分號,成為京城最大的茶葉聯號之一。在太平天國時期,茶棧深受重創。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後,吳家重整旗鼓,繼續在北京做茶葉生意。如果這種說法屬實的話,那麼“吳裕泰”的曆史將可以再向前推一百多年!

在“吳裕泰”老員工關於吳裕泰茶棧的回憶錄中,有這樣的記述:“當年由吳裕泰創始人吳錫卿弟兄六人之曾祖攜帶家小從安徽歙縣肩擔茶簍帶著茶葉來京小賣,多年之後在北京、通州、海澱、清河開設數家。”算算時間,“吳裕泰”創建的年代應該比現在所說的1887年要早。

五塊銀圓,寫下老匾

不論吳氏家族以何種身份來北京,又是怎麼做起茶葉生意的,北京北新橋大街路東的一個大門洞(即“吳裕泰”現址)就是“吳裕泰”乃至整個吳氏企業的發祥地都是毫無爭議的。據說這裏原是一個破敗的豪門府第的大門。就是在這個沒有門牌的大門洞內,吳家做起了茶葉生意,當時包裝紙上隻印刷有“北新橋路東大廳便是”的字樣。雖說如此,生意卻日漸紅火,業務發展很快,吳家經過數年努力積累了一些銀兩,便把這個大門洞給買了下來,算是正式落戶京城了。大門洞經過修繕,建成店鋪門麵,起用了吳裕泰這個字號。1887年(光緒十三年),茶棧正式懸匾開張,至今已有百餘年。由於當時吳裕泰茶棧以倉儲、運銷、批售為主,門市零售為輔,故曰茶棧,而不叫茶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