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裕泰 全心全意為顧客2
幾經周折,破繭而出
1949年全國解放了,吳裕泰茶棧同全國人民一起步入了社會主義新時代,渴望在平靜的生活中繼續老店的經營,但始料不及的是一場更大規模的變革正在等待著他們。
全國解放以後,封建勢力打垮了,帝國主義趕走了,官僚資本沒收了,這時社會的主要矛盾轉變為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國家對民族資產階級的政策是“限製、利用、改造”。由於當時國家對私商采取“限製”的政策,在老店“吳裕泰”裏,快貨、俏貨很難進到,隻能進到利潤低的低檔貨和客源少的高檔貨,經營麵臨困難,前途莫測。
這時,“吳裕泰”由吳家最後一個掌門人吳植生管理著,他已經沒有了吳家長輩的虎虎生氣。剛解放時,他曾和許多企業主、資本家一起被拉到群眾大會上批判,“交代”是如何剝削工人的。他被弄得狼狽不堪,從此一蹶不振。每天,他隻是按部就班地到各店轉一轉,和店員打個招呼,店裏的事全由主管管理。主管吳裕泰茶棧的是羅寶臣、杜存玉、張文煜三個人,三個人又有分工,羅寶臣主管夥食,杜存玉主管紙張,張文煜主管貨物。
當時,幾個經營管理人曾商量,現在物價高,給店裏的夥計們包括他們自己也漲點工資,張文煜卻不同意,憨厚地說:“咱們攢點錢,再把‘吳裕泰’恢複起來。”
1955年12月10日,“吳裕泰”被定為北京茶葉係統私營企業步入社會主義陣營的試點單位,於是,在茶葉行業裏,“吳裕泰”店第一個完成了公私合營的曆史轉折,告別了私營的曆史。公私合營後的吳裕泰茶棧改名為“吳裕泰茶座”,成為社會主義公有製度下的一個單元。根據國家規定,公私合營是對私人企業采取贖買政策,企業主可以繼續留在企業裏工作並享有較高的工資待遇,並保留原有店鋪的牌號。因此,京城內一批包括“吳裕泰”在內的享有益譽的老字號被幸運地保留下來。
公私合營後的吳裕泰茶莊劃歸東城區副食品公司,是北新橋菜市場下的茶葉組,連獨立的經濟實體都不是。除了店麵依舊、牌號依舊外,原來吳家的雇員全部隨著店鋪的變革而成為國家的職工。除此之外,吳裕泰茶莊一改過去自采、自拚的傳統進貨方式,而統一從北京茶葉總公司進貨,經營也納入統一的計劃之中。
“吳裕泰”公私合營後,雖然經營模式、管理製度已與國有企業接軌,但其厚重的文化底蘊卻依然使它具有獨具一格的魅力。進店撲麵而來的,仍是那古樸凝重的氣息,百餘年裏形成的規矩並沒有因為店鋪易主而丟失,仍起著巨大的凝聚作用,秉承著“吳裕泰”老店傳統的後人們仍在用真心維護著老店的聲譽和形象。
1958年“大躍進”,全國掀起大煉鋼鐵的熱潮,吳裕泰茶莊的職工在業餘時間裏也參與進去。20世紀60年代初,國家遭遇連續三年自然災害,加上大躍進造成的後果,使全國物資匱乏,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全體人民被迫勒緊褲腰帶過日子。這時候,茶葉的質量隨之下降,數量也隨之減少,和其他許多商品一樣,被列入了商品配給的名單,茶葉消費降到了曆史的最低點。吳裕泰茶莊裏又分出去一些人去搞“特供”,隻剩下三四個人維持著店鋪的運轉。
由於實行統一進貨後,所有企業都要按規定的價格、規定的標準出售規定的商品,“吳裕泰”已經沒有獨立采購權,因此隻能按照規定統一去進北京茶葉總公司的茶。茶葉專家張文煜深知統一配給的茶葉與“吳裕泰”原先經營的茶葉具有一定的差距,但隻要憑他的技術對統一配給的茶葉再進行一次拚配,就能使茶葉質量略有提高。但這是要冒風險的。他把自己的想法偷偷告訴了當時北新橋菜市場的黨支部書記李曉東,李書記點了點頭稱“你幹吧,出了事我頂著!”張文煜沒有聲張,悄悄在店裏小批量地對進貨的茶葉進行再次加工,在不影響價格的原則下,使吳裕泰店的茶葉上了一個台階。那些日子裏,喝“吳裕泰”茶葉的人們,隻知道“吳裕泰”的茶好,可又有誰知道這是張文煜冒著風險拚配的茶呢?
1966年,“文革”開始,北新橋大街也順應時代潮流被更名為“紅日路”,那塊“吳裕泰茶莊”的牌匾也被當成封建糟粕被連夜摘了下來,成了包茶葉的木案,店外的牆上被刷上了“紅日茶店”的字樣。從此,“吳裕泰茶莊”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而被“紅日茶店”代替。
在那動蕩的年代,吳裕泰茶棧所能保留下來的,隻有埋藏在“吳裕泰”唯一傳人張文煜心中的記憶和那不能公之於世的拚茶技藝。然而正是這點點痕跡,卻使得紅日茶店這個北新橋菜市場的附屬門店,依靠僅有的八個人,就創造了全菜市場總利潤的50%。
1985年,“吳裕泰茶莊” 的字號被恢複。1994年,茶莊進行翻擴建,營業現場由原來的50平方米增加到80多平方米,店堂寬敞明亮,店內懸掛著天津炎黃畫院贈送的大幅國畫《陸羽品茶圖》。次年,建成與茶莊一壁之隔的吳裕泰茶社,著名書法家劉炳森欣然命筆題寫匾額,1995年金秋時節,茶社開筆會,劉炳森、胡潔青老人、蘇適、米南陽留下了墨寶。同年,國家貿易部授予吳裕泰“中華老字號”的稱號。
1997年,吳裕泰茶葉公司組建。從此,吳裕泰這個百年老字號又一次迎來了輝煌的巔峰。
經營智慧——轉變思維,加盟連鎖搞創新
喝放心茶,喝健康茶
其實自古以來,“吳裕泰”的掌門人們並沒有多精明,也並沒有多少高超的管理技術,之所以能長盛不衰,主要還是他們誠實經營、童叟無欺,勞資雙方互相信任、尊重,上下齊心協力,共同努力的結果。其實這些都是些商家眾所周知的道理,但能夠真正做到這些,而且堅持一百多年而不變的,畢竟是少數,所以能夠存留下來的老字號也就不多了。
吳裕泰的經營者了解自己麵對的市場。在北京,茶葉市場經過幾百年的發展,一直沒變的就是無論是多麼高檔名貴的茶,或者是價錢極低的茉莉高末,在這裏都有市場。因此要在北京經營茶葉,首先遇到的問題就是要為什麼樣的顧客服務,是豪門貴族,還是平民百姓?從經營的第一天起,“吳裕泰”就把自己的經營之道定在了普通老百姓身上,但同時也兼顧了高消費群體。因此“吳裕泰”的茶葉總是以中低檔為主,高檔為輔。中等人家乃至低收入群體在北京是大多數,巨富豪門畢竟是少數,借用當年的一副對聯,也許可以說明“吳裕泰”的基本經營思想:“京都百業競奢華,到底有多少大富大貴豪門;古城民眾尚節儉,畢竟是大半小門小戶人家。”“吳裕泰”選擇的為老百姓服務的經營方針和態度贏得了社會的讚許,擁有了廣大的忠實顧客,這也是“吳裕泰”百年經久不衰的主要原因之一。
多少年來,“吳裕泰”始終堅持貨真價實的原則,老老實實一絲不苟,並且不斷滿足飲茶者的口味。“吳裕泰”經營的茶葉不是簡單從市場躉來就賣,而是親自派人從產茶地采辦回來,然後入自己的廠進行窨製,把窨製好的茶送到茶店後,再將各種茶坯進行加工,按適當比例將不同特點的茶拚配,經過反複品嚐,以達到茶葉的形、色、香、味俱佳的品質。並且,各類茶葉的不同檔次均有其獨到的風格。雖說“吳裕泰”是以經銷中低檔茶葉為主,但是並沒有因此放鬆對製作高檔茶葉的精益求精的追求。比如說:解放前高檔茉莉花茶除拚配得法外,更要在貨箱內每日放進鮮茉莉花至次日更換,出售時再給加上幾朵鮮茉莉花使得茶葉香味濃鬱,也讓顧客感到欣喜。至於各種原茶的加工製作、鮮花窨製、拚配勾均之法,都有一套專用工具及獨到的技術,甚至連裝袋容器都很有講究。隻有這樣做才能保證讓顧客時時喝著對味、喝著放心,這是“吳裕泰”多年來能攏得住顧客的根本保證。
進入新時代以後,“吳裕泰”的經營者依然對單純的增長速度沒有過多的興趣,他們非常清醒地認識到,強烈的增長欲望是危險的,公司不可能在各項業務中都占有優勢,競爭優勢來自少數幾個關鍵要素,所以在戰略上就必須做出取舍,必須在追求經營效率和大膽創新之間找到一個合適的平衡點,加強各項活動之間的協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