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喪葬擇吉

人自從誕生以後,便會隨著歲月的長河而體驗生、老、病、死的幾個階段,而死亡是生命的終結,任何一個人都逃不過死神的召喚。在漢民族傳統的習俗中,自從出生、成年、到結婚,都有不同的生命禮儀來協助人通過這種生命過渡儀式。當然麵對生命的終結也不例外。在過去,古人有一套非常嚴謹的“喪禮”,而尤其以喪葬擇吉為重。

一、古人的“喪禮”

《論語》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孝子之事親也,有三道焉:生則養,沒則喪,喪畢則祭;養則觀其順也,喪則觀其哀也,祭則觀其敬也。”養生送死是為人子女應盡的孝道,也是我國故有倫理道德的真諦。所以喪禮是報答父母養育、恩情的具體表現,其目的在盡哀與報恩,讓孝子賢孫能在各種儀式中抒發心中的哀痛,並藉以安頓死者的身心與魂魄,也是教化世人盡孝表現在外的一種禮儀。

1.“喪禮”的形成

遠古時代的人,穴居野處,對死者隻以茅草覆蓋身上,屍首置於荒野,往往會遭野獸咬食,故孝子會張弓護葬守喪。這是其喪禮的源始。至殷商始用木葬,而後才用棺,用棺後始有棺殮,殮前須沐身沐頭,口含飯,以布束屍,按服斬衰,另以明器、實物伴葬。此種種喪儀、喪服、喪製加上儒家的思想啟發,則發展成為一大套完整而繁複的喪禮。然而我國較完整的喪葬禮俗,源自於周禮。周武王時就有“木主”(神主牌位)的製作,木主為祖先神靈的依附之所。

遠在殷商時代的人,已經相信人死後靈魂升天就會升格為神,所以祖先的靈魂能左右子孫的災禍與幸福。更相信靈魂也和活人一樣有食衣住行上的需求,所以才會有各種祭拜禮品及選擇吉日的產生。

2.送終奉腳尾飯

當老人生命垂危之時,老人的子女等直係親屬守護在其身邊,準備聽取遺言,直到親人去世,這在習俗中稱為“送終”。送終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能為老人送終表明子女盡了最後的孝心,未能為老人送終常常成為人們一生中的一大憾事。有沒有子女送終、是不是所有子女都來送了終又是老人是否有福的一個判別標準。

在老人臨危時,家屬便要開始著手準備有關喪禮的一切,首先將病患的床位移到正廳臨時搭設的床鋪上,床鋪位置依男左女右擺設,稱為“徒鋪”或“搬鋪”。直到死者臨終時,便要取下正廳的天公爐,以布或米篩遮住神明和祖先牌位,稱作“遮神”,家屬在死者身上蓋“水被”(白布中央縫上紅綢的被單),以銀紙或石頭為枕,並在死者腳邊供上“腳尾飯”,使死者不至於挨餓,一盞白蠟燭,做為長明燈,照明陰間的路。並以厚紙或白布,寫上死者的姓名、生卒年月日時,作為“魂帛”,暫時替代神主牌位,供於正廳的一角,燃燭燒香,稱為“豎魂帛”。此外,大門上也要斜貼白紙條,以及“嚴製”(父死時用)、“慈製”(母死時用)或“喪中”等字樣,告知左鄰右舍家中有喪事。

3.接板(接棺)

當屍體要準備入殮前,得先準備好棺木,稱為“買壽板”,擇吉日吉時將棺木接回家中來,一般是以吹角樂音做為引導,由四名以上的抬棺者(或土公)運到喪家,途中若有經過橋或十字路時,需沿途置留銀紙和紅布一條,稱為“放紙”,棺木運到喪家時,稱為“接板”或“接棺”。棺木進屋時,得頭先進,以便入殮時頭內腳外。要放板前,得先在左鄰右舍的門口貼上紅紙條,作為避邪用。

4.入殮

死者在入棺前要為之整容,如剃頭、刮臉、換發、擦洗身、穿壽衣等,然後再用白綢(有的地方也用紙錢)掩麵。民俗認為,不能給死者穿皮衣皮褲,否則死者會轉世為獸。為死者穿衣時,不要將眼淚滴到死者身上,否則以後做夢就見不到死者。有的地方要求為死者配木梳一把鏡子一麵。在死者死後的二十四小時內,要由專人選擇好時刻,正式將屍體移入棺中,入棺時,死者一般是頭朝裏而腳朝外。

守鋪死者家人在老人死後到正式放入棺材期間,要晝夜輪流守護在死者鋪側以示服孝,這叫做“守鋪”。死者入棺之後,家人守護睡臥在棺旁,叫“守靈”,傳統當中,守靈也是表達對逝者尊重。

擱棺因為要選擇吉田吉地安葬死者,因此,可能要停棺在家,稱為“擱棺”或“停棺”。“擱館”的風俗,在古代常見,一般要擱七天,有的甚至擱棺十幾天甚至幾個月。

5.孝 飯

當死者已被裝入鋪著庫錢、銀紙及生前用品的棺木,封棺大殮後,翌日清晨家屬就要為死者準備“孝飯”,又稱“奉飯”,亦即寺待死者的餐飲與生活作息彷如生前一般,於黎明後供盥洗用具、早餐、香、銀紙;黃昏時再上香供其晚餐。如此直到滿七或百日結束為止,才改為初一、十五晨昏各拜一次;直到對年才不再供膳祭拜;到了合爐後,則依年節祭祀的方式。

6.看日

喪事重忌諱,入木(大殮)、轉柩、落葬等均須選日選時。一般是先看入木時辰,然後才看墓地,墓地決定後再看出殯之時日。喪家請人代為看日擇時,必須提供死者本身及其兒子(若妻喪還須包含其夫)之生辰八字以供參考。

7.作功德

一般喪家在死者出殯的前一晚或數晚,延請專門的道士或和尚為死者舉行超度和供養的法事,以死者的名義施行功德,用意是為死者贖去生前罪業,即稱為“作功德”。因為是非常專業的法事儀式,所以道壇多會為家屬準備相關的儀式用品。當進行到“還庫”時,家屬才進行燒庫錢的活動。

8.家 奠

原本死者未出殯前,曰“奠”不曰“祭”,所以在出殯的當天,布置好供眾多親友告別致禮的大靈堂,四周安置好各方親朋好友致贈的鮮花、挽聯、果品,這也是由家屬和親戚,最後一次為死者的肉體在家裏上香致禮的道別式,稱為“家奠”,但一般多以“家祭”稱之。在抬棺出院子轉柩後,親戚尚未上前祭拜前,得先由家屬供上五醴生祭,稱為“起柴頭”或“起車頭”,“五醴”是由出嫁的女兒或外孫,分別從婆家送來的“牲禮”,擺在靈桌上後,

家屬與外家親戚依序三跪九叩,此時喪主要跪地回禮。在喪事時,忌諱淚水滴到屍體上,相傳這位流淚的人將會發瘋。

9.出 殯

出殯即“出山”,出殯要先請陰陽先生選擇吉日吉時,叫做“開殃榜”。出殯之前,先要辭靈。先裝“餡食罐”,把最後一次祭奠的飯食裝在瓷罐裏。出殯時,由大媳婦抱著,最後埋在棺材前頭。然後是“掃材”,即把棺材頭抬起,孝子放些銅錢在棺下,然後用新簽帚、簸箕掃棺蓋上的浮土,倒在炕席底下,取“捎財起棺”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