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做最好的自己——事業有成要學職場心理學(1 / 3)

第二章 做最好的自己——事業有成要學職場心理學

◆哈佛精英◆

哈佛學子約翰·菲茨傑拉德·肯尼迪,是美國第35任總統(1961年~1963年),美國曆史上第一位在20世紀出生的總統。肯尼迪出生於美國馬薩諸塞州布魯克林市,於1936年秋季登記入哈佛大學念書。在哈佛期間,他兩次去歐洲旅行,第二次去的是英國,當時他的父親正任美國駐英國大使。1940年6月哈佛畢業。

有這樣一件關於肯尼迪的軼事:

肯尼迪小的時候,父親就很注意對他獨立性格和精神狀態的培養。一次,父子二人駕著馬車外出遊玩,在一個拐彎處,由於馬車速度太快,小肯尼迪從馬車上摔了下來。

他以為父親會下車幫他,就趴在地上沒有起來,然而父親卻坐在馬車上悠閑地抽起煙來。

肯尼迪喊道:“爸爸,快來扶我!”

父親問道:“你摔疼了嗎?”

肯尼帶著哭腔說:“是的,我感覺自己爬不起來了。”

父親嚴厲地說道:“那也要自己站起來,重新爬上馬車。”

肯尼迪掙紮著從地上站了起來,搖搖晃晃地爬上馬車,滿臉抱怨地問父親:“你為什麼要這樣做?”

父親語重心長地說:“兒子,人生就是這樣,跌倒了,爬起來,奔跑,再跌倒,再爬起來,再奔跑。在任何時候都要靠自己,你要明白,沒有人會去扶你的。”

1. 心想事成法則:有誌者,事竟成

很多心理學專家都認可這樣一個觀點:一個糟糕的想法最終會收獲一個糟糕的結果,一個美好的想法最終可以收獲一個美好的結果,簡而言之,就是“心想事成”。

心理學家也認為,最終能在多大程度上實現“事成”,取決於“心想”的程度,即你的決心有多大。

從哈佛畢業的名人數不勝數,大多是科學家、企業家和政界人士。殊不知,第一個現代奧運冠軍與哈佛大學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他就是詹姆斯·康納利。

1896年4月6日,現代奧運史上的第一個世界冠軍誕生了,他就是來自美國哈佛大學的大學生詹姆斯·康納利。

康納利1895年被哈佛大學錄取,學習古典文學。在學校時,他已經是當時全美三級跳遠冠軍了。聽說奧運會即將在雅典舉行,他便向學校請8周假前去參賽,但學校拒絕了他的要求。康納利執意要到奧運會上一試身手,於是他離開了哈佛,自己爭取到參加奧運會的資格,成為由11人組成的美國代表團的成員之一。

與他一同前去的其他美國同伴都是波士頓體育協會麾下的運動員,參賽是免費的。而康納利太窮了,他享受不到這種待遇。他這次參賽是在一家很小的體育協會的讚助下才成行的。由於資金緊張,他花掉了自己僅有的700美元的積蓄,才登上了德國德福達號貨船。

就在啟航的前兩天,他傷了後背,幾乎毀了他的全部計劃。幸運的是在從紐約到那不勒斯的17天航行中,他的傷痊愈了。但是剛下船,他的錢包又被人偷走了。這還不算,更為糟糕的事接踵而來:因為希臘曆製和西方曆製不同,比賽在他們到達的第二天就開始了,而不是他們原以為的12天之後;而對他更為不利的是,他的三級跳遠項目的起跳要求是單足跳一單足跳一起跳,而不是他從小練習的傳統跳法單足跳一跨步一起跳。

4月6日下午,三級跳遠比賽開始了。在其他運動員跳完之後,康納利最後一個出場。他走到沙坑前,把帽子扔到了一個別的運動員跳不到的位置上,大聲呼喊自己要跳到帽子那裏去。他在跑道上加速,按照新的規則,先兩個單足跳,然後起跳,最後落在比他的帽子更遠的地方,跳出了13.71米的好成績,成為當之無愧的現代奧運史上的第一個冠軍。

1949年,哈佛大學試圖與他和解,並授予他博士學位。

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在逆境中堅持自己的決定。麵臨著參加奧運會就要離開學校,且自己自費參賽的嚴峻考驗,詹姆斯·康納利堅持自己的想法,最終博得了勝利。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成功,希望自己奮力追逐的目標能夠實現,但是,相對於世界人口的總數量而言,成功的人遠遠少於碌碌無為者。為什麼成功者永遠是少數人呢?是因為其他的大部分人沒有努力嗎?回答當然是否定的,其實很多人都很努力,但是,他們為什麼沒有成功呢?中國有這樣一句老話:行百裏者半九十,可以這樣理解這句話:如果你的目標是走完一百裏,那麼,走完九十裏才算走完一半。這句話既說明了後麵路程的重要,也說明了後麵路程的艱難,而那些不成功的人往往就是沒有堅持走完後麵的“十裏路”,正所謂九十九度還差一度才是開水,如果放棄了在上升一度的機會,那麼,這種水就是不能喝的。同理,如果在最後關頭放棄了努力,那麼前麵的所有努力也前功盡棄了。這就像阿裏巴巴創始人馬雲在《贏在中國》節目上有一句話:“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後天很美好,但絕大部分是死在明天晚上,所以每個人不要輕言放棄。”它們同時說明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努力隻是成功的必備條件之一,那麼,成功還需要什麼條件呢?我們先來看這樣一個故事,它也許能給我們想要的答案。

有一位年輕人,想做蘇格拉底的學生,並且承諾,如果蘇格拉底願意接受他,那麼他將會很勤奮的學習。聽了這些,蘇格拉底隻是笑了笑。有一天,蘇格拉帶著這個年輕人到一條小河邊,“撲通”一聲,蘇格拉底徑自跳進了河裏,他在河裏邊遊泳邊向年輕人招手,於是年輕人來不及思索的也跳了下去。沒想到,當年輕人一跳下來,蘇格拉底立即用力將他的腦袋按進水裏,年輕人好不容易掙紮出水麵,蘇格拉底立即再次用更大的力氣將他的腦袋按進水裏。年輕人嚇得拚命掙紮,剛一出水麵,還來不及喘氣,蘇格拉底第三次死死地將他的腦袋按進水裏。性命攸關,這次年輕人本能的使盡渾身力氣掙開了蘇格拉底,朝河岸逃去。他本能地就拚命往岸上跑。

爬上岸,年輕人驚魂未定,喘了好一會兒氣才指著河裏的蘇格拉底問:“大師,你這是什麼意思?”然而,蘇格拉底沒有理他,爬上岸像沒事一樣就走了。年輕人似有所悟,追上蘇格拉底,很誠懇地問道:“大師,你剛才的做法一定是有意義的,可以指點一下嗎?”蘇格拉底見他態度誠懇,於是,站定下來,告訴他說:“你想做我的學生,就必須有非常強烈的決心,就如同你剛才求生的決心一樣,如果隻有勤奮而沒有決心,即使是我也教不好你。”

決心是實現目標必不可少的條件,當決心與目標相結合,就會產生百折不撓的巨大力量。因此,一個能夠凡事堅持到底的有決心的人,往往更容易得到成功者的賞識,更好的發揮自己的才能。

很多心理學專家都認可這樣的一種觀點:成功與不成功的區別在於前者的態度是一定要成功,而後者僅僅是想要成功,前者比後者更有決心。如果僅僅是想要,可能也就是想想而已,最終還是什麼也得不到;如果是一定要,那就會為了目標想盡各種辦法,因為成功一定有方法。

有一家私營業主,老板很喜歡登山;常常利用節假日組織員工登山。宋年雖然已經進入中年人的行列了,但還是和年輕的同事們一起積極報名參加。因為年齡與體能的關係,宋年總是落在年輕同事的後麵。體力好一些的年輕同事似乎輕而易舉地就登上了山頂,而有的因為怕累中途往回返,宋年每次都累得汗流浹背,氣喘籲籲,但是因為他下定決心一定要登上山頂,所以還是會一步一步堅持向上爬,直到登上山頂。

那位私營業主自己是一個很有決心的人,他就是靠著一步步的打拚和堅持才小有成就的,所以,他很欣賞宋年表現出來的意誌力。經過登山過程中的幾次觀察後,他覺得宋年所表現出來的決心難能可貴,他總能夠為了自己的目標堅持到底,於是主動給宋年升職。

西華·萊德是一位著名的戰地記者,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曾記錄過一個關於決心的很感人的故事。在西華·萊德的一生中,他始終記得那句對自己的忠告:“繼續走完下一裏路”。而他這樣記載了與這句話相關的經曆。“那是二戰時候的事。我們被迫跳傘逃生,結果迫降在緬印交界的森林裏。我們當時又累又餓,而且相當害怕,我們必須翻越山嶺,進入印度,大約要步行140英裏。沒有人能夠體會到140英裏對於一些極度緊張和勞累的人來說意味著什麼。我的雙腳都起了血泡,但我們不能停下來,我隻能一遍遍地對自己說:繼續走完下一裏路。結果我們成功了。”

100%的意願,100%的決心,100%的成功的欲望,才可能有100%的成功。所以,有決心,是一個人獲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凡事欲想成功,必須依靠自己的凡力而不能借助上帝的神力。

——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院長 約瑟夫?奈

哈佛心理訓練08: 如何培養自己的決心

⑴勇敢麵對各種意外情況。

遇到問題時,對自己說:這不能難倒我,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堅持一下就過去了。

遇到不幸時,對自己說,對於一個有決心的人來說,不幸是鍛煉自己的最好方式。

遇到困難時,對自己說,生活給我們設置了障礙,但同時也給了我們越過障礙的能力,這隻是命運對我們的一次“考試”罷了。

⑵明確自己的目標,並且堅決執行目標。

給自己定一個目標,這樣就有了前進的動力,並且,堅定不移地去執行它。比如,你的目標是走完100公裏的路程,那麼,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不要放棄,直到完成為止。

2. 想當將軍的士兵才是好士兵

很多學者都在研究哈佛的教育模式和成功經驗,最終,他們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在哈佛,人人都有自命不凡的野心。“世界最優秀的人才是我們!”“我能成為世界上最大、最好的公司的CEO!”這種野心,成為哈佛的寶貴財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政治家、科學家和工商管理精英!

哈佛人認為,野心與夢想、理想相比,它有具體目標,如想當政治家、將軍是理想,想當總統、軍長則是野心;野心與上進心、進取心相比,目標則更加遠大,如想當主管叫進取心,想當總經理就是有野心了。

野心造就出許多偉大的人!出身貧寒的克林頓,17歲目睹了美國總統肯尼迪的風采。當總統肯尼迪握住這位阿肯色州小男孩雙手的時候,他有了一個野心,他要成為美國總統,30年後,野心變成了現實!

畢業於哈佛的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總統羅斯福,患有小兒麻痹症,是個癱子。像這樣一個人,他通過比常人更加艱苦努力的奮鬥,在美國獲得廣泛的人心與支持,成為美國曆史上惟一一位連任四任的總統,四次實現了孩提時的野心!

有夢想,就應該有野心。偉大的人物正是在野心的催促下才能成其偉大。“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一個好士兵”,拿破侖在幾百年前說的這句話至今仍然被人們廣為接受和傳誦,而拿破侖這個名字也因為他的野心而突破了時空的限製,在一代又一代人中流傳。我們說,曆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在所有的成功者中,拿破侖不是惟一一個意識到“野心”的重要性的人。另外一位成功的企業家,在臨終前以留下一道有獎競猜題的方式提醒人們:野心也是一種積極的心態。

巴拉昂原是一位年輕的媒體大亨,以推銷裝飾肖像畫起家,在短短的不到十年的時間裏快速躋身於法國50大富翁的行列中。這位富翁臨終前留下遺囑:將他46億法郎的股份捐獻給博比尼醫院,用作研究前列腺癌。還有100萬法郎作為獎金,獎給揭開貧窮之謎的人。

法國《科西嘉人報》在巴拉昂去世後刊登了他的這份遺囑。之後《科西嘉人報》便收到大量的信件,除了少數持對該遺囑持懷疑態度的人,大多數人都寄來了自己的答案。

答案五花八門,應有盡有。很多人認為,窮人最缺少的是金錢。另外一些人認為窮人缺少機遇;還有人認為窮人缺少一技之長、窮人缺少別人的幫助與關愛……

後來,在巴拉昂逝世周年紀念日,律師和代理人按巴拉昂生前的交代在公證部門的監視下打開了那隻保險箱,在48561封來信中,有位名叫蒂勒的小姑娘的答案與巴拉昂一致,他們都認為窮人最缺少的是野心——成為富人的野心。

在報紙刊登巴拉昂的謎底後,在世界上引起了不小的震動。後來,電台就此話題采訪一些好萊塢的新貴及其他行業幾位年輕的富翁時,他們都毫不掩飾地承認:野心是所有奇跡的萌發點,是永恒的特效藥,有些人之所以貧窮,多數是因為他們有種無可救藥的弱點,即缺乏成為富人的野心。

看了巴拉昂給出的答案和那些富翁新貴們的觀點,我有一種“英雄所見略同”的感慨。我們不妨再問自己一遍同樣的問題:窮人到底缺什麼?缺錢嗎?窮人當然缺錢,但是,是什麼原因使得他們缺錢的呢?很多富人也不是天生就富有,他們中很大一部分也是從窮人中走出來的,他們為什麼能夠成為富人呢?回答這些問題的答案隻有兩個字:野心。因為有些窮人沒有野心,所以他們一直貧窮;成為富人的窮人有野心,所以他們最後成功了。這並非是在誇大野心的作用,心理學家森姆·詹納斯應拿破侖·希爾的邀請,曾對眾多白手起家的百萬富翁進行過深入調查分析,發現他們均有一個特性,那就是對成功的強烈欲望和野心。

看到這裏,也許有人會說:“野心”不是一個貶義詞嗎?因為有野心的人往往代表壞人。在武俠劇或曆史事件裏,很多有野心的人為了實現自己的目的都會不擇手段,最後自然是壞人壞報,那麼,有野心也並不是一件什麼好事。然而,我們需要申明的是,上述的野心完全出於個人的一種貪欲,是不健康的野心,所以就得不到好的結局。而現實中還存在著健康的野心,比喻窮人成為富人的野心,下層人成為上層人的野心……這種野心往往是源於人類的虛榮心,人最大的虛榮莫過於對榮譽的追逐,它不僅對人沒有害處,還是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所以很多名人都會認同這種野心,拿破侖就曾說過“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一個好士兵”。而列夫·托爾斯泰年輕時就在自己的日記裏寫道:正是自尊和野心時常激勵著我去行動。

所以,單純的看,野心是一個貶義詞,但是如果換個角度,我們不能否認健康的野心也有著它的積極作用。研究創造行為和科學多樣性的心理學家,也認為野心是一種最有創造性的興奮劑,他們相信野心在本質上就是充滿活力的東西。所以,健康的野心是努力的源泉和動力,它會讓你學會堅持,促使你更加努力,從而變得更加強大。

在成為NBA巨星之前,邁克爾·喬丹曾被認為是一個有缺陷的球員。

高中的時候,喬丹的教練告訴他說:“邁克爾·喬丹,你身高不夠高,沒有超過180。所以即使你球打得再好,以後也不可能進入NBA,我們決定不要你這個球員。”

但是,生理上的缺陷並沒有阻止喬丹成功的野心,於是他就跟他教練講:“教練,我不上場打球,可是我願意幫所有的球員拎行李。當他們下場的時候,我願意幫他們擦汗。請你讓我在這個球隊,跟這些球員一起練球,這是我要成功的野心。”

教練發現邁克爾·喬丹的野心的確超過任何人,所以他接受了邁克爾·喬丹的建議。

想要成功的強烈野心讓喬丹努力的練習打球,有一天早上8點鍾,籃球場的管理員跑去整理球場,卻發現他倒在地上睡覺。一問才知道是練球練得太累了,於是倒在地上就睡著了。

邁克爾·喬丹早上練球,中午練球,下午跟著球員一起練球,晚上還要練球,他比任何人都要努力。這樣努力的結果是他不僅最終獲得了成功,身高也由不足180厘米增加到了198厘米。喬丹的父親講,喬丹全家人的身高沒有一個人超過180厘米,是想要成功的野心讓他足足長高了20來厘米。

有野心就有無限可能,如今的我們生活在一個具有無限可能的時代,競爭也將越來越激烈,無論是在個人生活中還是工作中,從來不曾有過這麼多人有這麼多機會能夠去創新。在這樣的年代裏,對任何人來說,沒有野心,就等同於沒有卓越的成就。

隻要你對結果非常在乎,幾乎必然可以得到。想要富有就富有,想要博學就博學,想成為好人就會變成好人。隻要你真心期望這些事。

——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 威廉?詹姆士

哈佛心理訓練09: 培養你的雄心

⑴列舉出你的目標。拿出紙和筆,將你人生所想要做的事,想要得到的全部列舉出來,不管是否能夠實現能夠得到,都一一列出。

⑵在你列舉的願望後麵,按照你想實現的程度,將最想實現的排在第一位,次想實現的排在第二位,以此類推,一一給每個願望編號。

⑶每天早、中、晚三次大聲念出自己的這些願望,每念一次,就要在心裏對自己說:我一定要實現這些目標。經過反複的念出,這些目標就會深入你的潛意識,並不斷的得到強化和訓練,成為你思想意識中最強烈的一部分。

⑷以自己最想實現的目標為目標,再分解為各個依次遞進實現的小目標,用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實現。當第一個目標實現後,再一一按照順序實現後麵的目標。

3. 自動自發地工作

哈佛學子史蒂夫?鮑爾默是微軟公司的首席執行官。他於1980年加盟微軟,是比爾?蓋茨聘用的第一位商務經理。

鮑爾默從小就很聰明,在上高中時,他的母親帶他參加全國數學大賽,他進入前十名,被稱為數學奇才,拿到哈佛數學係獎學金,這個大獎幫助他實現了他父親的夢想——考入哈佛。

鮑爾默1973年進入哈佛。大學期間,他曾擔任校足球隊隊長,為《紅色哈佛》報和哈佛的文學雜誌社工作過,獲得了數學和經濟學學士學位。

在一次應邀出席新生入學的典禮時,他忠告新生們:“放開你的思路,放遠你的視線。因為永遠有想不到的機會你沒有想到,你沒有看到,可是這個機會會給你帶來一生驚喜的突變。”

這是哈佛學子鮑爾默對自己成功人生的精彩詮釋。思路開闊,目光遠大,才能想在人先,走在人前。

命運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公平的,付出者收獲,多勞者多得,沒有人能夠不勞而獲,坐等金錢成功的降臨。所以很多時候,我們隻有自己去主動爭取一些機會和利益,隻有擁有主動心態的人,才會得到幸運之神的垂青。

自動自發地工作意味著把命運攥在自己手裏。一份本不屬於你分內的工作,你主動做了,這就給了自己一個機會。當顧客、同事或者老板交給你某個難題時,表麵看來,他好像是在為難你,其實是給了你一個展示自己的機會,一旦你主動把握好了,很快就會獲得相應的回報。

在一個周末,有一位經理想要找一個臨時速記員,於是他走進職員克裏斯的辦公室,請求他幫助自己,克裏斯爽快地答應了下來,他說:“今天是周末,公司裏所有的速記員都去看球賽了,如果你晚來五分鍾,我也走了。既然你確實很著急,我就幫你這個忙好了,反正球賽什麼時候都能看。”

克裏斯用了一個下午的時間,完成了經理交給的工作。

當經理拿到克裏斯的文案時,很高興地對他說:“我會給你工錢的,要多少?”

這讓克裏斯感到有些意外,他原本沒有指望要報酬的。於是克裏斯開玩笑說:“500美金吧。”

讓克裏斯感到意外的是,六個月之後,在他快要忘記這件事的時候,經理找到了他,不但給他送來500美元,還升了他的職位,薪水比他現在的工作高出1000多美元。

這就是自動自發地工作所收獲的回報。以自動自發的心態去對待一件事,往往會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但是,遺憾的是,生活中大多數的人並沒有這麼想,他們認為,主動工作就是吃虧。認為提前上班不僅不會漲工資,還會被人冷嘲熱諷,為加班而推遲下班時間,就有可能被稱為“工作狂”,這可不是一個表揚人的詞;中國還有個俗語叫“槍打出頭鳥”,意思是說誰先主動誰就有挨槍的可能,既然如此,當然是不主動的好。這些,似乎都是我們不主動的理由。

但是,是否有人這樣想過:我是為自己而工作,即使真的會有上麵的一些顧慮,為了更好的將來,也應該主動工作。因為我們隻有在工作中才能學習知識、經驗,並且做的工作越多擁有的經驗就會越多。抱著這樣的想法,就會有動力去主動工作。而這種主動,正是毫不起眼的你最重要的優勢,是你獲得老板賞識的籌碼。

卡尼斯先生在成為杜蘭特老板的重要助手,擔任一家子公司的總經理之前,曾是一名普通的職員。

後來有人問卡尼斯先生獲得杜蘭特老板賞識的秘訣,卡尼斯先生平靜地說出了“主動工作”四個字,那人繼續問;“你是怎樣主動工作的呢?”

卡尼斯先生說:“在杜蘭特先生的公司工作之初,我就想,我是新來的,要趕緊學。每天下班後,所有人都走光了,我發現杜蘭特先生仍然在辦公室繼續工作那晚。我決定也像杜蘭特先生那樣,留在辦公室裏繼續工作。是的,的確沒有人要求我這樣做,是我主動留下來的。

我認為自己應該留下來,在需要時為杜蘭特先生提供一些幫助。工作時,杜蘭特先生經常要找材料或打印文件,最初這些工作都是他自己親自做的。後來,他發現我還在公司,有意幫助他,等待他隨時召喚。就這樣,他也慢慢養成了讓我幫忙的習慣。”

普通職員卡尼斯抱著學習的心態主動工作,既向老板學到了有用的知識,也贏得了老板的關注,最終得到晉升的機會。

隻有把額外的工作視為機遇,才會拚命尋找“閑置”的工作,主動把這些工作做完,即使這些工作跟你沒有絲毫的關係。但是,我們要相信的是,這個世界永遠遵循著某種守恒法則,你付出了多少,就會收獲多少。也許這種回報並不是立刻就能體現出來的,但是,不要氣餒,一如既往的堅持主動,堅持多做一點,也許在某個不經意間,回報就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出現。最常見的回報是晉升和加薪。這種回報的給予者不僅限於你的老板,也可能是他人;以一種間接的方式給你一個驚喜。

賣漢堡包並不會有損於你的尊嚴。你的祖父母對賣漢堡包有著不同的理解,他們稱之為“機遇”。

——哈佛學子 比爾?蓋茨

哈佛心理訓練10: 積極主動高效工作的20個習慣

你的成功在於你每天養成積極主動高效工作的習慣,以下是哈佛成功人士的20個習慣。

①不說“不可能”;

②遇到困難時對自己大聲說:太好了,機會來了!

③不說消極的話,不為消極的情緒所控製,一旦發生立即正麵處理;

④凡事先訂立目標;行動前,預先做計劃;

⑤工作時間的每一分、每一秒做有利於工作的事情;

⑥用零碎的時間做零碎的事情;

⑦隨時記錄想到的靈感;把重要的觀念、方法寫下來,隨時提示自己;

⑧守時;

⑨走路比平時快30%;

⑩出門之前先照鏡子,給自己一個自信的微笑;

⑾每天下班前5分鍾做一下今天的整理工作;每天自我反省一次;

⑿每天堅持做一次運動;

⒀開會坐前排;

⒁每天做一件“分外事”;

⒂時常運用“頭腦風暴”,利用腦力激蕩提升自己創新能力;

⒃聽心跳一分鍾,在做重要的事情時、疲勞時、緊張時、煩躁時……

⒄用心傾聽,不打斷對方的話;

⒅每天有意識地讚美別人三次以上;及時表示感謝,如果別人幫助了你;

⒆每天至少做一次能使自己“進步一點點”的事情,有意識地提升自我;

⒇恪守誠信;學會原諒。

4. 自信心效應:我的字典裏沒有“不可能”

多年前,有一位叫亨利的美國青年,從小在孤兒院長大,身材矮小,長相也不好,講話又帶著濃重的鄉土口音,因此他總是感到自卑,即使是最普通的工作也不敢去應聘,一直到三十多歲還一事無成,他覺得沒有勇氣繼續活下去,多次產生了自殺的念頭。

一天,他的一位好友跑過來告訴他:一份雜誌裏講,拿破侖有一個私生子流落到美國,這個私生子有一個兒子,他的全部特點跟亨利一樣:個子很矮,講的也是一口帶法國口音的英語。亨利半信半疑,在他親自拿起雜誌研究了半天後,開始相信自己就是拿破侖的孫子。此後,亨利因為自己的特殊身份而感到信心百倍,他不再為貧窮、矮小、鄉土口音等特征自卑,憑著“我是拿破侖孫子”的積極心態麵對生活,不斷努力,三年後,他成了一家大公司的董事長。

後來,他派人調查自己的身世,卻發現自己其實和拿破侖一點關係都沒有。但是,此時他已經不在乎這個了,他說:“現在,我是不是拿破侖的後裔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懂得了一個成功的秘訣,那就是:一個人一旦擁有了自信,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心理學研究中把這種由外界某種刺激的作用下,激發起一個人的自信心,使人振作起來,努力實現自己的誌向的社會心理現象,稱之為“自信心效應”。

在哈佛,有這樣一位畢業生被其他學生和教授崇敬和佩服。她就是82歲從哈佛畢業的伊麗莎白。

伊麗莎白不是哈佛畢業生中最出色的一位,也並不具有非凡的才能,人們對她的敬佩,不是因為她年紀老邁,而是她勇敢嚐試,始終堅持的毅力和決心。

伊麗莎白早在1941年就高中畢業了,之後,她陸續生了4個孩子。後來,她成為哈佛大學健康服務部門的員工。哈佛的學術氛圍令她對學習產生了很大的興趣,她開始嚐試在哈佛“蹭課”。

但是在這之後的很多年裏,她並沒有正式注冊當學生,因為她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完成哈佛的課程。一度想放棄拿到哈佛學曆的念頭。

到伊麗莎白73歲時,同事和同學的鼓勵讓伊麗莎白產生了爭取學位的念頭。對於其他同年齡的老人來說,安享晚年是最好的選擇。而伊麗莎白卻不甘心就此放棄自己的理想,她再次鼓起勇氣,走入了哈佛的課堂,她給自己製定了“10年目標”,並經常向孩子們許諾,要在83歲之前從哈佛畢業。

在伊麗莎白82歲時,她獲得了哈佛文科學士學位,還被頒發了一個表彰其學術成就和品德的獎項。伊麗莎白憑借自己的努力,終於趕在自己的孫女之前獲得了本科學曆。

在哈佛,伊麗莎白可謂是一位獨特的學生。許多教授,都以伊麗莎白的事跡作為案例,鼓舞學生:隻要有足夠的自信,這個世界上沒有“不可能”的事!

小澤征爾是世界著名的交響樂指揮家。在一次世界優秀指揮家大賽的決賽中,他按照評委會給的樂譜指揮演奏,卻敏銳的覺察到了不和諧的聲音。起初,他以為是樂隊演奏出了錯誤,就停下來重新演奏,但那個不和諧的音符依舊存在。於是他懷疑是樂譜有問題。然而,在場的作曲家和評委會的權威人士堅持說樂譜絕對沒有問題,一定是他的演奏哪兒出錯了。麵對一大批音樂大師和權威人士,他思考再三,最後自信地大聲說:“不!一定是樂譜錯了!”話音剛落,評委席上的評委們立即站起來,報以熱烈的掌聲,祝賀他在此次比賽中奪魁。原來,這是評委們精心設計的一道考題,以此來檢驗指揮家在發現樂譜錯誤的能力,以及在權威人士的麵前能否相信自己的實力。

拿破侖·希爾曾說過一句話:隻要你有信心,你就能移動一座山。隻要相信你能成功,你就會贏得成功。一個人一旦擁有自信,就會正確的看待自己,將自己的能力和潛能發揮到極致。一個人隻要不是傻子,在能力和潛能完全得到發揮的情況下,他想不成功都難。

確實,人一旦擁有了自信,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所以,隻要擁有自信,再普通的人都會有成功的一天。

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為偉大,化平庸為神奇。

——哈佛經濟學教授 勞倫斯?薩莫斯

哈佛心理訓練11: 如何培養自信心

⑴挑前麵的位子坐。

心理學認為,不願意坐前排的都是對自己信心不足的人,他們害怕被太多人關注,所以更願意躲在“不被注意的角落”。刻意挑前麵的位子坐,就是為了克服這種沒有信心、喜歡逃避的表現,從而更好的建立自信心。

⑵練習正視別人

不敢正視別人往往是因為心理上的自卑或者其他不自信的原因,而練習正視別人可以克服不自信的心理,讓自己看起來更加光明正大。

⑶適當加快走路的速度。

心理學家們將懶散的姿勢、緩慢的步伐跟對自己、對工作以及對別人的不愉快的感受聯係在一起。但是心理學家也告訴我們,姿勢和速度的改變,可以使心理狀態發生改變。對於表現出超凡的信心,走起路來比一般人快,像跑。他們的步伐告訴整個世界:“我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去做,我必須加快我的步伐!”

將走路速度大約加快25%,抬頭挺胸,大步向前,你就會感到自信心在滋長。

⑷練習當眾發言

拿破侖·希爾曾說,有很多思路敏銳、天資高的人,卻無法發揮他們的長處參與討論。並不是他們不想參與,而隻是因為他們缺少信心。在會議中沉默寡言的人通常有這樣一種想法:“我的意見可能沒有價值,如果說出來,別人可能會覺得很愚蠢,我最好什麼也不說。而且,其他人可能都比我懂得多,我並不想讓你們知道我是這麼無知。”盡量發言,從積極的角度看,將有助於信心的提升,下次也更容易發言。

⑸心情不好時咧嘴大笑。

當你心情不好的時候,不妨試試咧嘴大笑,笑容可以使你緊張的心情得到放鬆,於是一直困擾你的問題也會被笑容趕跑,於是你會覺得美好的日子又來了,從而對未來充滿信心。

⑹用肯定的語氣消除自卑感。

運用肯定或否定的措詞,對同一件事物的形容卻可以產生天壤之別的效果。可見措詞這件事,可以算得上是任何天才都無法比擬的魔術師。在任何情況之下,隻要常用有價值的措詞或敘述法,則可以將同一個事實完全改觀,當然驅除自卑感,令人享受到愉快的生活,心裏充滿自信。

⑺自我鼓勵。將自己的優點一一總結出來,然後寫在一張小紙片上,對自己沒有自信的時候就看看。或者在進行一項工作之前對自己說:我一定能夠做好這份工作!加油!

5. 自我控製:善自律者成大器

一位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試驗,他把一些4歲左右的孩子帶到一間陳設簡陋的房子,發給他們每人一顆軟糖,同時對他們說:“這些軟糖你們隨時可以吃,但是如果馬上吃,就隻能吃一顆軟糖,如果等到20分鍾後再吃,我將以一顆同樣的軟糖作為獎勵。”有的孩子聽後立即剝除糖紙,將軟糖送進了嘴裏;有的孩子堅持了幾分鍾,但最終沒有忍受住軟糖的誘惑;有些孩子則耐心等待,暫時不吃軟糖,他們為了使自己能耐住性子,或閉上眼睛不看軟糖,或頭枕雙臂自言自語……20分鍾後,這些孩子吃到了兩顆軟糖。

後來,心理學家繼續跟蹤參加這個實驗的孩子們,直到他們高中畢業。最後研究的結果顯示:那些能等待並最後吃到兩顆軟糖的孩子,他們具有很強的自我控製能力,能夠為了更遠大的目標而暫時犧牲眼前利益,社會適應能力很強;而那些急不可待隻吃了一顆軟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時期表現比較固執、虛榮或優柔寡斷,自我控製能力很差,如果欲望得不到滿足,就無法靜下心來繼續做後麵的事情。很明顯,善於自我控製的孩子的成功率遠遠大於不能自我控製的孩子。

這是發生在哈佛大學的一個真實的故事:

1986年,哈佛大學建校350周年,校方準備校慶與畢業典禮同時舉行,並邀請當時的美國總統裏根參加盛典和講話。此前在哈佛大學300周年校慶時,羅斯福總統參加過慶典。這次邀請裏根總統出席,也是為學校爭輝的事情,但沒想到裏根總統提出了一個要求,希望授予他哈佛榮譽博士學位。

或許在很多大學看來,這隻是一件小事,但哈佛一直以來都堅持以學術水平為惟一標準來聘任教授和授予榮譽學位稱號。為了大學學術聲譽的尊嚴,哈佛大學的董事會、校長、教授會斷然拒絕了裏根總統的要求,裏根也因此沒有參加哈佛的350周年校慶活動。

在政治化、商業化的熏染下,哈佛大學以其高度的自律精神,堅守了自身的原則,也更顯出了其偉大。哈佛教育學生,在社會生活中,不管幹什麼,都要堅守自己的原則。如果一個人不能自律,是一種軟弱的表現。

自律是一種自我控製的能力,具有這種自律心態的人,往往能主動掌握自身的心理和行為,從而克製自己的感情,約束自己的語言,控製自己的行為,知道什麼時候做什麼事,因此,他們往往能夠做到別人做不到的事情。

二戰時期有一個間諜,不幸被敵軍捉住,他立刻裝聾作啞,任憑對方用什麼方法誘問他,他都裝作聽不見。等到最後,狡猾的敵人假裝和氣地對他說:“好吧,看來你真的是一個聾啞人,我們抓錯了,你現在走吧。”

如果這個間諜沒有超人的自製力,他一定拔腿就走了出去。但是,聰明的間諜卻根本不為所動,依舊毫無知覺的呆著不動,仿佛根本就沒有聽到審訊者的話。

最後,審訊者終於相信了他隻是一個沒有多大用處的聾啞人,打著手勢讓他離開了。

在聽見審訊者說放他走的那一刻,間諜所表現出來的自製力是超乎想象的。因為對於一個失去自由,甚至有生命危險的人來說,在得知獲得自由的那一刻,精神很容易突然放鬆,而他裝出聾啞也很容易被人識破。但是間諜憑借驚人的自製力,依舊保持高度警惕,最終獲得了自由。

一個有著強烈感情的人並不一定就是強者,真正的強者是善於控製自己感情的人。歌德曾說:“一個人不能控製自己,就不能控製他人。隻有控製了自己,才能控製他人。所以,在現代社會裏,誰能把握自己的情感,控製自己的情緒,誰就是生活的強者,就能達到別人達不到的高度。

愛爾蘭偉大的領導人查爾斯·斯圖爾特·巴涅爾在年輕的時候脾氣也很暴躁。有一次,他獨自坐在馬路邊,路過的好心人以為他有什麼不幸想不開,上前關切地問他:“喂,小夥子,沒事吧,回家吧。”結果他撲過去將那人打了一頓。對方是兩個人,他擊倒了其中的一個,第二個遠遠地跑了。後來,因為這個原因,查爾斯被驅逐出了劍橋。

後來查爾斯意識到自己性格上的缺陷,下定決心改正了過來。幾年後,查爾斯·斯圖爾特·巴涅爾終於掌握了大權。格萊斯頓在談到他時說:“巴涅爾是我見過的最傑出的人物。我在一次演講中曾對他進行了強烈的譴責,但他一直泰然自若地坐在那裏,一動不動。他專心地傾聽,很有禮貌,臉上毫無表情,很鎮定,一點兒激動的樣子也沒有。他的泰然自若、簡短的演說,對國會意見的淡然處之,不同尋常啊!他的習慣做法與別人對比,大相徑庭。”暴躁和強烈的譴責不一定能夠使自己的對手屈服,至少是不能讓對手心服口服,但是,查爾斯強大的自製力卻讓格萊斯頓由衷的欽佩他。

善於自律的人比一般人更容易成功,著名的成功學大師拿破侖·希爾也曾提出這樣一個真理:如果一個憤怒的人開始辱罵嘲笑你,不管是不是公正,你都必須記住:如果你抱著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心理去報複對方,那麼,你的心理就會由對方控製,也就意味著對方控製了你。但是如果你是一個有著自律心態的人,在辱罵和嘲笑麵前保持冷靜與沉著,那麼,你依舊維持著正常的情緒,保持著應有的理智,對方會驚訝的發現,你所用來報複的武器是他們所不熟悉的,因此,你很輕易地就能控製他,你也就比對方更容易成功。

追求自由是人類的天性,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就應該隨心所欲,過度的放縱隻會毀了自己,嚴格控製自己的言行才會有成功的一天。

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

——哈佛大學法學院榮譽退休教授 哈羅德?伯爾曼

哈佛心理訓練12: 如何戒除不良習慣

當你意識到自己的某些不良習慣時,就一定要通過自身的努力,將不良習慣逐漸改變。可以參照以下四個步驟:

第一步:檢查壞習慣。你可以檢查一下自己最明顯的、最迫切需要改變的壞習慣是什麼?首先要深入地了解自己,剖析自己,以便確立自己“主攻”的方向。

第二步:分析壞習慣。仔細分析自己的壞習慣,找出它們的危害性在哪裏,危害的程度有多大。然後用一段時間觀察這些壞習慣出現在何種情況下以及引起的原因等等。

第三步:停止壞習慣。狠下心來完全停止,是減少反複的最好辦法。可以把自己要改掉壞習慣的打算告訴別人,讓他們支持、監督你完成。

第四步:檢驗壞習慣。如果你覺得壞習慣衝動非常強烈,你可以考慮一下:我為何想再重複這個壞習慣?究竟這個壞習慣給我帶來了什麼益處?放棄這個習慣我會失去什麼?會讓我損失什麼實際利益嗎?別人會怎樣評論我?……在回答這些問題時,盡量自由聯想,強迫自己把設想的最壞情況大聲說出來。

經過這番過程,你已經擺脫了壞習慣,你會有一種大功告成的感覺,並且對自己有了一種重新的認識。

如果你的壞習慣有了反複,也不必驚慌。你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個沒有這種壞習慣的新人,告訴自己“這隻是一時疏忽”。然後提醒自己,拿出快刀斬亂麻的勁頭,斷然排除任何為保持壞習慣而尋找的理由。

6. 狹路相逢勇者勝

有個成語叫“勇往直前”,意思就是說勇敢的一直向前,這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我們隻要勇敢的一直向前,在失敗和挫折麵前也絕不畏縮,就能夠取得勝利。

在馬林果戰役的前夕,拿破侖心裏就有了一個計劃——乘奧地利的老狐狸墨拉期路過都靈的時候打敗他,並且還為此做了不少的準備,隻等著奧地利軍的到來。

然而,戰場風雲莫測,馬林果戰役打響後,法軍受到了敵軍強有力的抵抗,節節敗退,眼看拿破侖精心籌劃的勝利將要化為泡影。

拿破侖隻好命令鼓手擊退兵鼓,鼓手是一名在巴黎被收留的流浪兒,聽到拿破侖的命令,他並沒有動。“小流浪漢,擊退兵鼓!”

孩子拿著鼓槍向前走了幾步,勇敢的對拿破侖說道:“大人,我不知道怎麼擊退兵鼓,因為我從來都沒有學過。但是我會敲進軍鼓,可以敲得讓死人都排起隊來。我在金字塔敲過它,在泰泊河敲過它,在羅地橋又敲過它,大人,在這裏我可以也敲進軍鼓麼?”

拿破侖聽了,先是無可奈何的看了一眼身邊的將領,然後對小鼓手說:“現在要贏得勝利還來得及,你就給我敲進軍鼓,像在泰泊和羅地橋一樣的敲吧!”

在小鼓手敲響的震天響的進軍鼓聲中,拿破侖的部下德撒帶領隊伍向奧地利軍橫掃而去,他們不惜流血犧牲,將敵人打得狼狽而逃。勇敢的小鼓手站在隊伍的最前端,用鼓聲激勵著士兵們乘勝追擊,戰場上的局麵很快就轉敗為勝。

小鼓手的身份早已無法考證,但是,我們從這個跌宕起伏的故事中學到了一個很重要的道理:勇敢就能創造奇跡。

一個勇敢的人,即使在困難麵前,也會表現得勇敢果斷,做別人不敢做的事情,而這,很有可能會是他們獲得成功的第一站。

有一年,但維爾經濟蕭條,很多工廠和商店紛紛倒閉。那些堆積如山的存貨隻得低價拋售,在當時甚至一美元可以買到100雙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