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積極就是力量——改變命運要學積極心理學(1 / 3)

第一章 積極就是力量——改變命運要學積極心理學

◆哈佛精英◆

富蘭克林?羅斯福,美國政治家、戰略家,出生於美國紐約州海德帕克鎮一富豪之家。1900年~1904年就讀於哈佛大學。1932年~1944年連續四次當選美國總統,成為美國曆史上惟一蟬聯四屆的總統。

1921年夏,年近39歲的正值壯年的羅斯福在海中遊泳時突然雙腿麻痹,後經診斷是患了脊髓灰質炎(俗稱小兒麻痹症)。這時他已做了參議員,在政壇上是個熱門人物,遭此打擊,他沒有心灰意冷,他決心積極麵對這一切,勇敢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剛開始時,他一點也不能動,必須坐在輪椅上,但他討厭整天依賴別人把他抬上抬下,晚上就一個人偷偷鍛煉。

有一天他告訴家人說,他發明了一種上樓梯的方法,要表演給大家看。原來,他先用手臂的力量,把身體撐起來,挪到台階上,然後再把腿拖上去,就這樣一階一階艱難緩慢地爬上樓梯。他的母親阻止他說:“你這樣在地上拖來拖去的,給別人看見了多難看。”

羅斯福斷然說:“盡管這是一種恥辱,但我必須以一種積極心態來麵對。”

1. 目標效應:有夢想就有希望

有一年,美國哈佛大學對部分智力、學曆等條件都相差無幾的應屆畢業生進行了一次關於人生目標的調查。結果是這樣的:27%的人,沒有目標;60%的人,目標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較短的目標;3%的人,有清晰而長遠的目標。

25年後,哈佛再次對這群學生進行了跟蹤調查。結果是這樣的:3%的人,25年間積極進取,朝著目標不懈努力,已經成為社會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業領袖、社會精英;10%的人,不斷地實現他們的短期目標,已經成為各個領域中的專業人士,大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60%的人,他們沒有取得什麼特別的成績,但生活還算安穩,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剩下27%的人,他們是最消極的一個群體,無所作為,總在抱怨這個世界“不肯給他機會”,他們生活過得窮困潦倒。

很多人以為考入哈佛,從哈佛畢業,人生的光鮮之路就開始了,輝煌的未來隻需要再往前邁一步就可以獲得。其實不然,並不是每一個從哈佛畢業的學生能取得傑出的成就,原因就在於他們並不清楚自己到底要什麼。

哈佛告訴學生,人要及時樹立一個目標,正如一個人要去遠行,如果沒有目的地,他就永遠無法到達。

很多失意者的共同特點就是缺乏明確的目標。這些人因為沒有目標,所以不知道自己想要獲得什麼,也不知道為什麼而活著。他們對生活和工作都沒有激情,沒有信心,遇到困難消極對待,一如水上浮萍,東漂西蕩,不知何去何從。可以想想,這些人終生無目的地漂泊,牢騷滿腹、無所事事的生活是多麼的糟糕。

一個明確的、遠大的、可實現的目標是一個人成功的起點。成功學大師安東尼·羅賓曾說:“沒有人願意偷懶,隻不過他們欠缺誘人的目標,激發不出他們的幹勁。”一個連目標都沒有的人,自然無法把握自己的心態,除了貧窮和無聊以外,不會再擁有什麼了!

那麼,你現在就該問問自己,是否能馬上說出自己的目標呢?是否能說出自己想要得到什麼?如果不能,就立即停下手頭的工作,先去做一件事:確定自己的目標。

一旦你確定了自己的目標,你就能立即得到很多好處,而且這些好處幾乎是自動到來的。

①你將得到的第一個巨大的好處就是你的目標會給你良好的自我暗示,受這種自我暗示的影響,你就能以積極的心態去進行工作,幫助你實現自己的目標。

②如果你確定了自己的目標,你就會主動地約束自己做正確的事,而不會分心於別的無益的事情,你的行動變得很有效率。

③你心甘情願為實現目標付出努力,因此你的工作變得很有樂趣。你對生活和工作都充滿激情,沒有任何困難可以難倒你。

④你會積極主動地去尋找實現目標的機會,而且,由於你有了明確的目標,你知道你想要什麼,你很容易就能察覺到這些機會。而在這之前,你幾乎對它們完全視而不見。

這4種好處我們可以從德國的斐迪南·馮·齊柏林伯爵的經曆中看出來。

普法戰爭爆發以後,法國開始使用氫氣球前來德國偵察敵情。那時,高射炮尚未發明,德國人對這些在頭頂飛旋的龐然大物感到非常驚惶失措。眼見此情此景的齊柏林在心中暗自立定誌願:“我一定要發明足以與氫氣球抗衡的飛艇!”

明確了自己目標的齊柏林,辭去了自己原有的各項職務,一心一意地從事飛艇的發明!

但是,研發飛艇是一項耗資巨大的工程。很快,生於貴族之家的齊柏林就將自己繼承的龐大遺產,全都花得一幹二淨了!

齊柏林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他試著向德國政府尋求補助,但未能如願,德國政府不願給齊柏林任何資金。此後不久,齊柏林又想了另外一個辦法:“組織公司”!果然,集資50萬馬克創立公司的齊柏林,得到了工會對他的援助!

隻不過,在齊柏林研製出的第一艘飛艇,不幸於1900年試飛失敗後,工會因為覺得齊柏林的發明實在過於危險,便拒絕再出資支援他!

不肯灰心,也不願就此放棄的齊柏林,於是改以“募款”來籌措自己所需的研發費用。

5年後,齊柏林研製出的第二艘飛艇,依然沒有成功。更不巧的是,值此同時,齊柏林夫人正好過世。

但沒有任何困難能阻止齊柏林實現自己的目標,他決定加快第三艘飛艇的研製!

這一次,不僅齊柏林研製的飛艇終獲成功,而且,德國政府得知此事後,也立即撥款給他,作為研發資金的補助,並授予他黑鷹勳章與伯爵爵位。齊柏林也被人們尊稱為“飛艇之父”。

在齊柏林開始研製飛艇的時候,成功似乎很渺茫。所不同的是,因為心中有明確的目標,所以齊柏林始終能保持積極的心態,並且最終收獲了人生終極的幸福與成功。

任何成功的起點都是源於明確的目標。

每個人都要記住這句話,並且經常問問自己:“我的目標是什麼?我真正想要的東西是什麼?我是否在積極地為實現目標而努力?”

一個幸福的人,必須有一個明確的、可以帶來快樂和意義的目標,然後努力地去追求。真正快樂的人,會在自己覺得有意義的生活方式裏,享受它的點點滴滴。

——哈佛幸福課教授 本?沙哈爾

哈佛心理訓練01: 如何在心理上明確自己的目標

在古老的阿拉伯神話傳說中有一盞神奇的阿拉丁神燈,這盞神奇的神燈可以實現你的任何願望。假如你擁有一盞阿拉丁神燈,它願意幫你實現五個願望, 你將依此列出哪幾項呢?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為某些原因,你必須從這5個願望中劃去兩個,看看剩下的3個願望是什麼?

再從剩下的3個願望中劃去一個,看看剩下的2個願望是什麼?最後再從剩下的2個劃去一個,剩下的就是你最不願意割舍的願望了。

2. 讓目標看得見

哈佛告訴學生,一個人行動之前要有目標,但僅僅有目標還不夠,在把理想變成現實的道路上,我們還應做好規劃。規劃不僅僅是一種前景目標,一張藍圖而已,它更是我們行動的路線圖。

在美國的一個海洋館,有一頭重達8600千克的鯨能躍出水麵6.6米,還能夠為遊人表演各種動作,人們對此感到非常不可思議,急切想知道是怎麼訓練出來的,訓練師披露了奧秘:開始時,他們先把繩子放在水麵上,使鯨慢慢從繩子上方通過,當它從繩子上方通過的次數逐漸多於從下方通過的次數時,訓練師就會將繩子提高,但是提高的速度很慢很慢,甚至隻有幾厘米。於是6.6米就是這樣被分解成許多小距離,最後鯨魚就一步步達到的。

我們再來看下麵一位商界巨子為自己的人生描繪的藍圖:

30歲以前,要成就自己的事業,光宗耀祖!

40歲以前,要擁有至少1000億日元的資產!

50歲之前,要做出一番驚天動地的偉業!

60歲之前,事業成功,即擁有一家自給自足的公司。

上麵是一位著名企業家在19歲時對自己的人生進行的規劃藍圖,從這份藍圖裏我們不難看出,他最大的目標是擁有一家自給自足的公司,但是這個目標就他當時的年齡和成就來說都是不可能實現的,既然不能實現,是否意味著要放棄了呢?當然不是,至少,19歲的孫正義沒有因為暫時不能實現而放棄自己的宏偉目標,他懂得循序漸進的道理,他對未來充滿信心,將目標一步步分解,確定自己在30歲的時候要有怎樣的成就,40歲的時候又要有怎樣的成就……以此類推下來,到差不多60歲的時候,他的目標就能完全實現了。而事實是,早在2005年,孫正義就憑借其300億美元的資產雄踞亞洲首富,而由他擔任總裁的軟銀公司自1994年上市以來,擁有日本三百家企業,遍及美國、歐洲重要的合資或獨資企業,轄下關係事業、創投資金和策略聯盟等一切資產,總共四百億美金,躋身日本前十大會社。

孫正義比計劃時間提前實現了目標,是不是說明計劃對於實現目標一點也不重要呢?試想一下,如果當初他隻以“事業成功為目標”,沒有之前的步驟,相信還是一個學生的孫正義也會被自己的瘋狂想法嚇倒,但是,將目標分解後,他所要做的第一步:成就自己的事業,光宗耀祖,這個目標即使是對當時的他來說也是能夠做到的。而很多時候,實現目標和積極心態其實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係,當孫正義在確定了自己的目標後,在一種積極心態的指導下完成了第一個目標,於是他的實力因為成功而更加強大,實現後麵目標的信心也會更加充足,使得完成目標與積極心態形成一種良性循環,要實現後麵的目標就會越來越容易。

這種把目標細化後的小目標,按照心理學家的說法,就是“此目標”,為了要達成主目標常會設定“次目標”,這樣會比較容易完成主目標。心理學家認為,如果花了很長一段時間仍達不到大目標,人就會產生懈怠心理。但是,將大目標分解成小目標後分階段逐一實現,那麼每一步的成功都會給人帶來喜悅,繼而產生更大的動力去實現下一階段的目標,而分階段成大事者加起來就是最後的成大事者。所以,設定“次目標”便可較快獲得令人滿意的成績,能逐步完成“次目標”,心理上的壓力也會隨之減小,主目標總有一天也能完成。

紐約有一位63歲的老夫人菲莉西亞非常喜歡步行,每天她都會從自己的家裏步行45分鍾,到老年活動中心。有一次,老年活動中心的人對菲莉西亞開玩笑說:照你這樣走下去,不久你所走的路程加起來可以繞美國一圈了。

這句話提醒了菲莉西亞,她興奮地想:住在邁阿密的女兒生了一對雙胞胎,自己正準備去看女兒和外孫,作為送給外孫的見麵禮,她給自己製定了這樣一個計劃:步行到邁阿密。

就這樣,菲莉西亞懷著愉快的心情,堅定地踏上了從紐約到邁阿密市的公路上。當她拒絕任何幫助到達邁阿密以後,一些記者采訪了她,問她是如何鼓起勇氣步行到邁阿密的。

菲莉西亞夫人答道:“如果你有健全的雙腿,並且可以正常行走,那麼,走一步路是不需要鼓起勇氣的。真的,我隻是把從紐約到邁阿密之間的這段路看做由一小步一小步加起來的路程。然後走了一步,接著再走一步,再一步……一步一步地,每走完一步,我就會想:離邁阿密又近了一步,離我的女兒和外孫又近了一步,這樣的成就感也給了我繼續下去的力量和勇氣,於是我一直堅持到了這裏。”

是的,對於正常人來說,走一步是不需要勇氣的,不僅不需要勇氣,它還給了我們完成剩下目標的勇氣和信心,使人們更快更好的實現後麵的目標。但是這樣微不足道的每一步加起來,累計到一定的程度,我們就會發現微小的一步步加起來也能創造奇跡,菲莉西亞走過的路程不是讓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議了嗎?

每個重大目標的實現,都是一個個小目標的實現逐漸累加起來的結果。所以,你要順利地、輕鬆地實現遠大美好的未來,就必須一步一個腳印,製定每個階段的“短期目標”。這樣,你就可以踏著這些台階,拾級而上,奔向成功的目標了。

人類過去和現在努力已經排除了知識路途中的許多障礙,讓我們繼續努力去排除剩餘的障礙。

——哈佛大學第19任校長 昆西

哈佛心理訓練02: 如何分解目標?

⑴用業績來量化一段段的小目標

如果你的大目標是在一年內推銷出2萬件貨物,那麼製定小目標時,就應該算到平均每天推銷出多多少貨物,除去一些必須休息的時間,保守算下來一天應該推銷出60件;再比如你想讓自己有一個良好的體魄,也需要進行一步步的規劃:每周鍛煉三次,每次鍛煉一個小時。

⑵將每一個小目標都當成大目標來完成。

首先,將小目標設定得盡量具體明確,並設定完成期限。比如用3~5年的時間完成第一目標,用1~2年完成第二目標……以此類推,這樣可以促使人集中精力。

其次,定期評估自己執行情況。隨著你計劃的進展,你有時會發現你的小目標並未能使能使你向你的大目標靠攏;或者,你可能發現你當初的目標不怎麼現實……無論是何種情況,為了避免浪費時間和精力,你都需要作出調整。

再次,慶祝已取得的成就。當你在小目標上取得預期的成就時,試著獎勵自己,小成就小獎,大成就大獎。例如,如果要連續幹幾個鍾頭才能完成某項工作,你應對自己說,做完了就休息,吃點東西,或看場球賽。這樣,你會繼續保持高昂的鬥誌進行下一步的工作。

3. 立即行動,絕不拖延

科萊特在1973年考進哈佛大學,經常坐在他身邊的同學,是一個18歲的美國青年。大二那年,這位小夥子邀請科萊特一起退學,他決定去開發Bit財務軟件,想找科萊特一起合作。

不過科萊特拒絕了,因為他好不容易來到這裏求學,怎麼可以輕易退學?更何況那項係統的研發才剛起步,墨爾斯博士也隻教點皮毛而已。

所以,他認為要開發Bit財務軟件,必須讀完大學的全部課程才行。

10年後,科萊特終於成為哈佛大學Bit領域的高手,而那位退學的小夥子,也在這一年擠進了美國億萬富翁的行列。

當科萊特拿到博士學位之時,那位曾經同窗的青年則已經晉升到了美國第二大富豪。

在1995年,科萊特終於認為自己具備足夠學識,可以研究並開發Bit財務軟件時,那位小夥子已經繞過Bit係統,開發出Eip財務軟件,其速度比Bit要快1500倍,而且在兩周之內,這個軟件便占領了全球市場。這一年,他成為世界首富,他的名字叫做比爾·蓋茨。

我們幾乎每天都可以聽到這樣的聲音:“如果我當年就開始做那筆生意,現在早就發財啦!”,“如果我當時勇敢的說出這個創意,那我早就出名了。”“如果……”,而事實是怎樣的呢?說這話的人既沒有發財,也沒有出名。他們在有了想法的同時,並沒有采取相應的行動,所以,最後他們也隻能用“如果”來安慰自己。

時間總是不停的向前,世界上也沒有後悔藥出售,所以,對於我們來說,最好的選擇就是將自己的想法立即付諸實現,行動是實現目標的第一步。

一天,克裏斯和亞當斯在一家醫院的五官科相遇了,他們都感覺自己的鼻子有問題。在等待化驗結果期間,兩人聊了起來,克裏斯說:“如果是鼻癌,我會立即去旅行,並且,這些年沒有來得及實現的願望,我將會一一去實現。”亞當斯也這麼表示。然而結果出來了,亞當斯得的是鼻癌,克裏斯隻是鼻息肉。於是克裏斯留在了醫院,亞當斯放棄了治療。

離開醫院後的亞當斯立即給自己列了一張表單,在表單上,他一一列出了這些年來自己想做的各種事情,包括:去埃及旅遊,以金字塔為背景拍一張照片,在希臘看蘇格拉底照片;讀完莎士比亞的所有作品;竭盡全力成為哈佛的一名學生;在臨終之前寫一本書……加起來共20多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