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宋慶齡:夢想是朵永不凋零的花
宋慶齡與孫中山第一次見麵是1894年,那一年,孫中山二十八歲,宋慶齡一歲。
作為革命先驅戰友宋嘉樹的女兒,她從小就知道孫先生是反對清朝專製統治的英雄,而父親則在各方麵支持他的事業,這個聰慧的女子,居然公費考入美國威斯裏安學院,而不是仰仗顯赫的家庭,獲得求學的機會。
當梅肯州的報紙發布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消息時,她和妹妹美齡還是兩名小小的留學生,她們激動地扯下清朝的龍旗,扔在地上用腳用力地踩,年幼的美齡揮舞著拳頭,漲紫著臉高喊:“打倒——龍!打倒皇帝!”
她則拿出早就準備好的五色旗,掛在原先龍旗的位置,一把拉過美齡,麵向五色旗並排站好,宣誓般地大聲說:“高舉共和的旗幟。”
她洋洋灑灑寫了篇《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事件》,發表在威斯裏安學院的雜誌上,她說:“中國革命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事件之一,甚至是滑鐵盧以後最偉大的事件。”這般深刻的思想,連待在大總統孫中山身邊擔任英文秘書的姐姐宋靄齡也難以相比。
那時候,她不過十八歲,對大總統仰慕極了,或許,這就是後來“受盡非議”的婚姻的伏筆。
當她的姐姐宋靄齡因為結婚不再擔任大總統的秘書時,她繼任了這份工作,甚至,進入角色的速度之快,連她的上司都驚訝不已。
晚年,她向埃德加?斯諾談到自己的婚姻:“我當時並不是愛上他,是出於少女羅曼蒂克的念頭!但這是一個好念頭。我想為拯救中國出力,而孫博士是一位能夠拯救中國的人,所以我想幫助他。”
她確實是個羅曼蒂克的女子,和他無所不談。自己的家庭瑣事,他的妻子和孩子,革命的危險與機會。在景仰的男子麵前,她表現得並不像一個單純的小粉絲,而是一個平等智慧的女子,她經常打斷他的話,表達自己的觀點,描述對革命的理想、期盼和解救中國的願望,她眼睛裏閃爍著熱烈的光彩,像一支火炬,點亮了他一度灰暗的情緒和失落的心境,他驚訝地發現,自己不僅獲取了精神支持,更得到了事業助力。
她陪伴了他半年之後,他創立了中華革命黨。他真真切切地覺得,要完成革命大業,他不能沒有她。
而她,由衷地愛著他,夢想為他和他的事業奉獻一切。
所謂的羅曼蒂克,總是帶著強烈自我犧牲的悲劇美。
愛情遭到了意料之中與之外的阻力。
宋家大姐最不能容忍的是,看見一個傻瓜在自己曾經失敗的領域獲得成功,哪怕親妹妹也不行。當年,宋靄齡對孫中山的追求,在孫中山和宋家的生活圈裏人盡皆知,妹妹卻執意去做自己曾經碰壁的事,已經不給自己麵子,孫中山接受妹妹的愛情,更是跌自己的臉麵。
向來強硬的宋家大姐絕不願無聲地摔倒,宋靄齡鄭重地與父親交談了這件事,反過來將了妹妹和她的愛人一軍,縱然是曾經敬愛的領袖,縱然是一母同胞的姐妹,那又如何?
要成為孫中山的妻子,宋慶齡必須經曆政治與親情的雙重考驗。
宋家三姐妹中,她的性格並不像姐妹那樣大膽潑辣、鋒芒畢露,相反,在大多數照片中,她都是沉默而安靜的,細軟的鬢發與堅毅的嘴角對比鮮明,雕刻般美麗的臉龐與清冷篤定的氣質相得益彰。
她靦腆內向的外表,與倔強剛強的內裏相輔相成,形成了柔中帶剛的牢固組合。宋氏家族教養、交往階層和主流美式學校教育深深滲入她的血液,她或許是兄弟姐妹中最本性、最堅毅、最具有革命理想主義精神和普世人文思想的一個。她比姐姐寬厚質樸,比妹妹豁達本真,她不是為政治權謀而生的政客,她是真誠希望在中國實現民族、民權、民生的既理想又激進的女子。
所以,孫中山的“三民主義”自然而然吸引了她。
母親以慈母情懷百般開導勸解,她不失分寸柔中帶剛地反駁,連好教養的父親也聽不下去了,衝進屋裏,擺出家長的權威斥責,大聲呼叫,她第一次見識父親的火爆脾氣,但是,她抿著嘴唇,一言不發。
父親像被刺穿的皮球,癟了下去,隻剩下氣喘籲籲徒有其表的掙紮。
父親把她軟禁在上海的家裏,由女仆看管,不許離開房間半步。
1915年6月,孫中山把原配接到日本辦理離婚手續。10月,她在女仆的幫助下跳窗逃走來到日本。
在跳下窗子的那一刻,不知她是否有過瞬間的猶豫。
10月25日上午,他們在日本律師和田家中辦理了結婚手續,下午在朋友莊吉家裏舉辦婚禮。那一年,他四十九歲,她二十二歲,照片上,她的嘴角抿起遠超年齡的堅毅。
隻是,無論他還是她,結婚照上都看不見尋常男女的幸福和甜蜜,他們肩並肩站在一起,目光堅定地直視前方,仿佛要用眼光開辟出一條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