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軍事院校(2)(2 / 2)

海軍大連艦艇學院

如果說,黃埔軍校是培育一代中國陸軍軍官的搖籃,那麼,坐落於風光旖旎的大連老虎灘畔的海軍大連艦艇學院,可以被譽為是共和國海軍軍官的搖籃。

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召見了張學良將軍的胞弟、遼東省政府主席、省軍區司令員張學思將軍,授權他創辦新中國第一所正規的海軍學校。周恩來諄諄囑托:“建軍先要建校,先把培養海軍幹部的學校辦起來,我們才有資本發展新式的人民海軍!”

張學思深感責任重大,傾盡全力。他與張愛萍、劉亞樓將軍赴蘇聯考察,聘請海軍專家。回國後,又到大連選擇校址,在全國各地挑選幹部、教員。萬裏奔波,腳步匆匆,七過家門而不入。

1949年11月14日,張學思將軍向中央軍委呈交了《關於組建海校的初步意見》。兩天後,聶榮臻便將張學思的報告轉呈到毛澤東主席寬大的辦公桌上。日理萬機的毛主席當日批閱,將報告立刻交劉少奇、朱德、周恩來3位副主席。11月22日,中央軍委做出決定:在大連創辦海軍學校。

70天後,海校正式開學。海軍司令員肖勁光親任校長兼政委,張學思任副校長兼副政委。就這樣,海軍軍官的搖籃伴著共和國的太陽光榮誕生!

這座“搖籃”的發展壯大,一直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軍委首長的親切關懷和高度重視。20世紀50年代初,周恩來總理和鄧穎超同誌來大連後親自聽取海校領導的彙報,並乘海校的炮艇遊戈視察。朱德、彭德懷、劉伯承、賀龍、聶榮臻、葉劍英以及粟裕、譚政等共和國的六位元帥和六位大將先後到海校視察並題詞。繼張學思之後任副校長、副政委的劉華清將軍,在任海軍司令員和中央軍委副主席期間,也多次來這所學院視察和指導,並以該院為試點,進行全麵教學改革。

為了適應海軍發展需要,學院的名稱、組織體製也多次變化更迭。建校初期,大連海校設航海指揮和機械工程兩個係,1950年12月擴編為兩個分校。航海指揮係為大連海軍學校第一分校,1954年4月獨立辦學,改稱為第一海軍學校,她就是現今的海軍大連艦艇學院的前身;機械工程係則為第二海軍學校,她就是現今的海軍工程學院的前身。如今,人民海軍已在隻有一所學校的基礎上,發展成為擁有培養各類專業、各層次人才的指揮學院、艦艇學院、工程學院、飛行學院的等十幾所高等院校。

45年來,被譽為“海軍軍官搖籃”的大連艦艇學院,為人民海軍培養輸送了13萬餘名高質量的軍官,他們遍布祖國萬裏海疆,成為海軍建設的中堅力量,為保衛祖國和建設祖國而建功立業。

海軍航空工程學院

36年前,位於膠東半島的一所海軍院校悄然接受了一個嶄新的專業訓練任務,由此組成了新的“特種技術學校”。隨即,國家用巨額外彙購進幾種型號的“特種技術”武器,在極端保密的情況下被優先運到這裏,用於教學和科研。學校的禁區也在軍地雙方共同協商下劃定完成。這一切,都給這個綠樹掩映下的校園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麵紗。

鬥轉星移。隨著時代的變遷,當年那個新專業所傳授的“特種技術”武器,人們已經從戰爭風雲中領略到它的威力,它就是被稱為“海防利劍”的反艦導彈。當年的那所神秘的院校,經過幾代人的勵精圖治,頑強拚搏,今天也以嶄新的麵貌崛起在世人麵前,她就是身為全國重點高等院校之一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航空工程學院。

這所探究航空和導彈技術的軍事院校,坐落在風光秀麗、氣候宜人的沿海開放城市——山東省煙台市。幾十年來,一批又一批海防建設的主力軍,就在這裏刻苦磨煉,砥礪成才,奔赴祖國的萬裏海疆。

創建於1950年的海軍航空工程學院,是新中國第一批組建的軍事學府之一,經過45年的建設和發展,學院已由建校初期的初級炮兵學校發展成為今天以培養航空工程、導彈工程技術軍官為主的多層次、綜合性高等軍事院校,在海軍現代化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學院現設1個基礎部、6個專業、及其他輔助教學單位。設有研究生、本科生、大專生、中專生4個層次,航空、導彈、靶場測量、岸炮、飛行基礎5大類,54個專業班次共500多門課程。學院師資力量雄厚,教員隊伍中湧現出了全國教育係統勞動模範、全國高等學校先進工作者、總政治部和國家人事部授予的“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全軍和海軍優秀教員以及海軍科技幹部標兵等一批佼佼者。有些學科的教學和科研水平,達到了學科先進水平和國內領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