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軍事院校(2)(1 / 2)

學院設有3個係,1個士官大隊。培養層次有碩士研究生、大學本科生、大學專科生、中等專科生,開設了防化戰術指揮、部隊政治工作、防化分隊指揮、防化防護工程、防化車輛工程、防化裝備技術等專業。

學院建有現代化的教學、科研及生活設施。擁有設備完善、能容納全體學員同時上課的教學大樓。物理電子樓、化學樓、防護樓,有設備比較先進的專業實驗場所,共有實驗室近200個,以及計算中心、電化教學中心、語言實驗室、化學儀器分析中心。另外,還有實習工廠等一係列學員實習場所。擁有配套完善的紅外、紫外、熒光光譜儀等先進的實驗儀器設備。學院圖書館藏書35萬冊,有中外文期刊620種,配有先進的縮微設備和計算機聯機檢索係統。為適應軍事科目訓練的需要,學院還修建了包括沾染檢查訓練場、偵毒訓練場、兵器洗消訓練場、噴火訓練場、輕武器訓練場、500米國際障礙訓練場、氣象觀測站、露天遊泳池、汽車駕駛訓練場、體育運動場等在內的正規配套訓練場地。院內還設有服務項目齊全的軍人服務中心、門診部、禮堂、健身房等生活服務設施。

解放軍測繪學院

測繪學院是全國、全軍的重點工程技術院校,是培養軍事測繪人才的搖籃,也是我軍惟一的軍事測繪技術院校,擔負著為我軍作戰、訓練和科學研究培養高、中、初三級軍事測繪保障人才的重要任務。至今,她走過了50年的輝煌道路,已經發展成為一所領導班子堅強,師資力量雄厚,教學設備先進,管理服務配套完善,生活環境幽美的現代化校園。

測繪學院於1946年5月5日在長春創建,是在硝煙中誕生、戰火中成長起來的。它的前身是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部測繪學校,1949年底遷至沈陽,1950年1月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測繪學院,隨後遷往北京。1976年學院遷到鄭州。

學院設有一部四係,共有18個教研室、4個中心實驗室、15個學員隊,還編有圖書館、測繪工程研究所、人造衛星觀測站、電子計算機中心、電化教學中心、門診部等科研、教學、實驗和醫療保障單位。

學院的實驗室建設和教學設備已具有相當水平和規模。學院擁有人造衛星觀測站、GPS(衛星定位)實驗場、圖形圖像處理中心、空間信息數據處理中心以及設備先進的現代化電教中心和計算中心等,還有各類實驗室和專修室30餘個,其中有軍隊重點實驗室2個。裝備有GPS接收機、全站式電子經緯儀、精密數字圖像處理係統、地圖設計及自動生成係統、指揮自動化地形保障係統等成套的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儀器設備。

學院是全軍惟一的一所測繪專業技術院校,專業設置無法與其他院校分流和相互取代,隻有自成體係。目前學院開設有大地測量、航空攝影測量、地圖製圖、指揮與管理等15個專業。學院的培訓層次齊全,在校的博士、碩士、本科和大專生等可以達到1700多人。教員、教輔人員中具有教授、副教授及相當高級職務的150餘人;中級專業技術職務的250餘人。學院有博士授權點2個,碩士授權點6個;有博士生導師5名,碩士生導師57名。並有一批在國內外、軍內很有影響的專家教授,他們中間有不少人是學科帶頭人,並以自己優異的教學、科研成就和精湛的學術造詣成為知名的學者,有的被收入世界和國家科學家名人錄。學院參加各類學術組織66個,被接納為會員的340餘人,其中在國際學術組織任職的3人,在國內學術組織擔任理事和主任委員的有70人。僅在1995年,學院就有3名博士獲得由德國政府設立的洪堡獎學金,這在全軍是空前的,在全國也是罕見的。

軍事經濟學院

軍事經濟學院已走過了近50周年的曆程。50年來,她伴隨著我軍的成長和壯大,先後三遷校址,十易校名。

1946年7月,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戰火硝煙尚在彌漫之際,東北民主聯軍為適應東北戰場的需要,便在剛剛解放的土地上,建起了這所培養後勤軍需管理人才的學校。起初學校定名為東北民主聯軍供給學校,後改為東北軍需學校,為我軍培養了一大批戰場後勤保障人才,她為東北戰場出色的後勤保障注人了活力。

1949年,隨著東北戰場的勝利,數十萬東北解放軍進軍關內,揮師南下,作為戰火中誕生的軍需學校也隨軍南下,遷至湖南省株洲市,變為中南軍區軍需學校。

1951年,隨著全國的解放,黨中央、中央軍委根據軍隊建設長遠發展的需要,考慮到交通、師資等諸方麵因素,作出遷移校址的決定。學校從株洲市遷移到現院校所在地——武漢市橋口區羅家墩。從這以後,雖隸屬關係一改再改,校名數次變更,但學校建設已告別了“打遊擊”,轉向長期持久的發展之路。

經過近50年的探索與完善,軍事經濟學院從變更中求發展,已建成一所麵向全軍的多學科、多層次、多種辦學形式的高等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