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導彈百科(2)(2 / 3)

為什麼這種空對空導彈會用響尾蛇命名呢?這裏還有一段故事:

響尾蛇是一種毒性很強的蛇。它遊動的時候,尾部的鱗片會因為摩擦而發出響聲,“響尾”之名就是由此而來的。科學家們作了個有趣的實驗,就是把響尾蛇頭部的感覺器官全部“包”住,隻留出眼與鼻孔之間的“頰窩”。這時,再把用黑紙包著的燈泡對著它,不通電時,響尾蛇一動不動;一通電,燈泡發熱了,響尾蛇便馬上驚覺,如果把燈泡向它靠近,它就會凶猛地向燈泡發起攻擊。

科學家們進而又把響尾蛇的頰窩神經分離出來,用氣味、光照、振蕩等各種辦法刺激它,那神經全無反應,可是一旦把發熱的東西或人的手湊上去時,連接著頰窩神經的儀表上立即會顯示出生物電流。這一切說明響尾蛇的神經能感知溫度變化,它的頰窩是一個熱測量器。

想不到生物學上的研究居然給導彈專家很大啟發。他們根據響尾蛇用頰窩的紅外敏感性探找攻擊目標的原理,設計製造出了用紅外製導的新式導彈。湊巧的是,正在這時,研製這種導彈的美國海軍武器研究中心附近發現了響尾蛇。於是研究人員就把“響尾蛇”的名字送給了他們所研製的導彈。

“響尾蛇”導彈問世之後,為了適應新的作戰對象,雖然在技術上不斷更新,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多數“響尾蛇”仍然是采用紅外製導來追逐目標的。隻不過是隨著技術的發展,它“盯咬”有熱輻射目標的本領越來越高強了。

當然,飛機被它“盯”上後,是決不甘心“坐而待斃”的。它們或者采用急速轉彎,或對著太陽飛行來擺脫“響尾蛇”;或者放出紅外誘餌來作“替死鬼”,使“響尾蛇”上當。

有一種紅外誘餌彈,是在一個直徑50毫米的藥筒中裝上鎂、聚四氟乙烯、硝化棉等燃燒物做成的。當飛機受到紅外導彈的攻擊時,誘餌彈就發射出去並燃燒起來,發出高熱,引誘導彈去追蹤它而使飛機脫險。

還有一種複合誘餌彈,爆炸後,彈內裝著的無數金屬箔條會散開形成一片金屬幹擾雲,由於箔條上還塗著燃燒劑,所以它又是一片燃燒的“火”雲。金屬箔片可以幹擾雷達波,“火”雲則可以把“響尾蛇”騙過來。

飛機帶上上述誘餌燃料,一旦被“響尾蛇”盯上,就噴撒誘餌燃料,形成燃燒區,以逃脫導彈的追蹤。這真有點像黃鼠狼放屁,烏賊魚噴墨水的逃命把戲。

空對空導彈是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研製的。現在,世界各國已製成的空對空導彈達三四十種,“響尾蛇”導彈是其中比較典型的一種。

從空對空導彈的控製導引機構來看,目前采用的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像“響尾蛇”導彈那樣,利用對方飛機放出的紅外線來追蹤目標;另一種是利用對方飛機上的雷達對目標照射時所反射的雷達波來追擊目標。

由於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現代作戰飛機上已普遍裝備了能自動識別目標的電子光學係統,空對空導彈的控製導引機構的性能也大為提高。今後有可能用遙控無人駕駛飛機去進行空戰。到那時,飛機和空對空導彈將會以更新的麵貌出現。

年輕的飛“將軍”

人們也許以為,地對空導彈的體積都比較大,其實不然。為了對付日益發展的超低空飛機的襲擊,在地對空導彈中還有一位新秀——年輕的飛“將軍”單兵防空導彈或叫肩射地對空導彈。

這種地對空導彈的服役年齡,最早要從1959年美國研製“紅眼睛”開始算起,那以後,前蘇聯也研製成功了類似的肩射導彈——SAM—7,並在越南戰爭和中東十月戰爭中大顯神威。埃及和以色列雙方在十月戰爭中都損失了近百架飛機,其中有許多是被肩射防空導彈擊落的。

肩射導彈一般是由導彈、發射筒、電池和發射機組成的。它的特點是輕巧,一般隻有1~2米長,7~8厘米粗,10公斤左右重。把它和前麵說到過的那些車載防空導彈相比就像一支細巧的鉛筆了。由於它是由射手扛在肩上發射的,因此十分安全可靠。

發射時,導彈以每秒50米的速度飛離發射筒,飛行數秒以後,發射發動機自行脫落,主發動機隨即點火,燃燒5秒鍾後,速度就達到了每秒540米,由此便進入了慣性飛行。

肩射導彈的製導方式很多,有光學瞄準紅外線製導,激光製導,還有無線電指令製導等。

拿光學瞄準紅外線製導來說,先是由射手用光學瞄準具瞄準目標,接著啟動導彈的紅外導引頭,去捕捉目標的熱輻射,譬如噴氣式飛機尾部噴出的熱氣流。如果紅外導引頭捕住了目標的熱輻射,就會咬住目標,發出一連串音響信號,告訴射手:“我捕住目標了!”這時射手就可扣發扳機,發射導彈。導彈發射出去後,就靠紅外線導引自動飛向目標。射手完全可以不去管它,而再去作下一次發射,攻擊另一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