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航導彈命中率極高,它到底采用哪些絕招呢?關鍵在於它有三種製導方式綜合使用。以美國“戰斧”巡航導彈為例,導彈長65米,直徑50厘米,飛行速度每小時800千米。它在飛行過程中采用慣性導航,慣性導航的含義是,事先給導彈計算機裏輸入導彈飛行的路線,飛行過程中根據它自己帶的儀器不斷測定位置,與已安排好的路線比較,如果發現偏離了預定路線,自己可以糾正偏差,使得它符合事先設置的路線。但是慣性製導也有缺陷,由於儀器也有誤差,當飛的時間比較久,距離很長時,誤差就會積累,越來越大。“戰斧”巡航導彈在飛行3個小時後,可能出現5千米的偏差,這麼大的偏差是不可能精確地命中目標的。可見,慣性導航隻能給導彈一個大的方向。精確的導航還要靠第二種導航方式,叫做地形匹配製導,這種製導方式就是我們說的巡航導彈能夠使用地圖了。在巡航導彈發射以前,先給它裝上一張地圖。當然這種地圖和我們平常用的地圖不一樣,不是線劃地圖,而是一種數字化地圖,巡航導彈飛行一段距離後,對照地圖,根據地圖隨時糾正自己的偏差。這樣就很容易找到攻擊目標。
數字地圖是什麼樣子的?從哪裏來?我們平常用的地圖上麵有很多符號、數字和注記,用不同顏色表示行政區劃,那叫地理圖。作為導彈導航用還不行,導航必須用地形圖,也就是有等高線的,能表示地形高低起伏的地圖。但這種地圖,巡航導彈仍無法識別,需要把它改造一番。首先,把整個地圖劃分成很多小方塊,把每一個小方塊內地形的平均高度用數字表示出來,一幅圖上全變成了許多數字,輸入到導彈的電腦裏。導彈都是打別的國家的軍事目標,別國地圖那裏來?買一本世界地圖行不行?不行,公開出版的普通世界地圖很概略,不夠詳盡。詳細而精確的目標地區的地形圖隻能重新測量。公開地跑到別國測地圖,那是侵犯國家主權,誰也不會允許。怎麼去幹這件事呢?隻好靠偵察衛星了。衛星用攝影機拍照,再經過複雜的計算和處理,可以製出普通地形圖,再經數字化變成導彈導航圖。這種數字地圖一般人反而看不懂。
巡航導彈靠慣性導航,有了航行的大方向。走了一段距離要對照地圖,導彈裏有個測高儀,在飛行過程中,這個測高儀不斷測高度,它一邊測一邊和地圖比較,如果它測的數字和地圖上的數字相同,就說明它的位置是準確的,如果測出來的數字和地圖上表示的數字不一樣,說明它的位置錯了,趕緊糾正。這樣就可以不斷的糾正巡航導彈飛行的偏差。在整個航程中經過3~4次糾正,就能夠很準確的飛到目標。這就叫地形匹配製導。接近目標以後,還要使用另一種製導方式,叫數字景像匹配製導,在攻擊目標以前要拍出目標的照片,把照片數字化以後存在導彈的電腦裏,當導彈接近目標區時,用攝像機也拍一張目標照片,和事先給它輸入的照片相比較,如果完全相同,就說明目標找對了,它就很快衝向目標,把目標炸毀。如果它拍的照片和事先輸入的照片不一樣,還得另外尋找,一直找準目標,它才進行攻擊。經過這三種導航方式,巡航導彈命中的準確率就大大地提高了。敵方目標的原始照片由誰來拍攝。還是要靠偵察衛星。可見,使用巡航導彈,事前要作大量細致的準備工作,不是隨時想用就能用的。
巡航導彈發展曆史也很悠久,早在二戰期間德國首先研製的V—1型導彈,當時的射程僅僅是240千米,從德國發射到英國。但是它命中誤差達到近5000米,準確度很差。由於它飛的速度比較低,經常被飛機擊落,所以沒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二戰以後各個國家進行了研究和改進,使得巡航導彈發展到今天這個樣子。成為一種威力很大、靈活性很強,飛行距離很遠的現代化導彈武器。盡管巡航導彈有很多優點,但是還有許多地方有待改進。目前它的飛行速度比較慢,很容易被戰鬥機或防空武器擊落。在伊拉克曾經出現過利用步兵的輕武器擊落巡航導彈的先例。另外,巡航導彈靠數字地圖導航,當在比較平坦的地麵或是海麵上使用時,就會受到限製,因為平坦地方的地形特征不明顯,數字地圖上都是同樣的數碼,因此它就很難判斷自己是否偏離了原來的路線。在這種地形條件下使用,巡航導彈的威力就很難發揮。80年代末由於導航衛星全球定位係統投入使用,巡航導彈開始裝上定位接受機,用衛星來修正飛行彈道,命中誤差會進一步減小。巡航導彈被認為是一種適合在“零死亡率”戰爭中使用的最理想的武器。順便說一句,“零死亡率”戰爭,就是指己方戰鬥人員沒有陣亡的戰爭。
“響尾蛇”的來曆
這裏所說的“響尾蛇”是美國一種赫赫有名的導彈。50年代初,美國空軍開始裝備“響尾蛇”空對空導彈。那之後,就像這導彈的名字一樣,在世界上爆發的許多局部戰爭中,“響尾蛇”真正成了捕殺飛機的毒蛇。它戰功卓著,又不斷“脫殼”更新,至今已有十多種型號。由此形成了一個“響尾蛇”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