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導彈百科(4)(1 / 3)

現在,第四代反坦克導彈即將問世,它就是“發射後不用管”或“發射後忘記”的自動製導的新型導彈。人們相信,在未來的戰爭中,反坦克導彈將隨著坦克的發展而出現更新的第五代、第六代……它們之間的競爭將會繼續下去。

美國“戰斧”導彈

這是美國研製的多用途先進的巡航導彈,也是目前世界上最早采用慣性導航、地形匹配和數字式景象匹配區域相關的複合製導導彈,至今已發展了18種不同型號。1976年開始研製,1982年裝備海軍,1983年裝備陸軍。這種導彈主要用於攻擊陸上嚴密設防的高價值目標或海上水麵艦艇和航空母艦編隊。

“戰斧”巡航導彈是一種性能很先進的導彈,它采用了許多高新技術。例如,在製導係統中率先采用了地形匹配技術,即在飛行中段采用地形——等高線匹配製導,由雷達高度表在沿航路預定部位產生地形輪廓,將這些地形輪廓與製導計算機中的基準麵進行對比,以確定是否需要進行飛行校正。通過幾次修正,就可提高導彈的飛行精度。在末段尋的製導階段,由數字式景象匹配係統產生自然地貌與人造地貌的數字式景象,並將其與計算機內存的景象進行對比。正由於這種地形匹配製導的精度高,所以“戰斧”巡航導彈能“按圖索驥”擊中千裏之外的目標。

“戰斧”導彈可以從陸上、海上及空中發射,有戰略型和戰術型兩種,即對陸攻擊型和對艦攻擊型,既可攜帶常規彈頭,又可攜帶核彈頭。

對艦攻擊型導彈的外形尺寸與對陸攻擊型“戰斧”基本相同。該導彈帶助推器長為624米,不帶助推器為556米,翼展265米。發射質量1500千克。采用渦輪風扇發動機和一個固體火箭助推器。巡航速度為馬赫數0,75~085,巡航高度中段為(15~60)米,末段為(5~10)米。攜帶高爆穿甲戰鬥部或常規子母戰鬥部,總重為454千克,最大射程為1300千米,海上巡航飛行高度(7~15)米,最大巡航速度為馬赫數072。命中精度僅為30米。

對陸攻擊型戰鬥部質量為1225千克,攜帶核彈頭的威力大約為20萬噸TNT當量。最大射程為2500米,陸上飛行高度(50~510)米,巡航速度為馬赫數072。導彈全長617米,機載型約56米,彈徑0527米。

在海灣戰爭和科索沃戰爭中,美國使用的“戰斧”導彈主要是對陸攻擊型巡航導彈。該導彈炸毀了伊拉克的國防部大樓。美國向伊拉克總共發射了數百枚“戰斧”導彈,摧毀了大批堅固的點目標和一些麵目標,為打敗伊軍起到了關鍵陛作用,“戰斧”巡航導彈也因此名聲大噪,從而也促使美國放棄了要用新的巡航導彈發展計劃替代“戰斧”導彈的設想。為進一步增大新一代導彈的攻擊能力和突防能力,美軍正在實施下一步改進計劃,即將500枚反艦“戰斧”導彈改進為具有更高電子對抗能力、掠海飛行能力、末段突防和目標殺傷能力的新型巡航導彈,而且具備對目標實施多次襲擊的能力。

美國“戰斧”對陸核攻擊導彈

“戰斧”對陸核攻擊導彈是美國海軍研製的多用途核攻擊巡航導彈,代號為BGM-109A,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小型化核彈頭巡航導彈,主要用來裝備攻擊型核潛艇,以執行全球性戰區核攻擊任務,而目作為一種後備力量而在核戰爭後期攻擊敵方的重要目標。

對於潛射核導彈,為了保證核潛艇工作人員的安全,選擇核彈頭有其特殊的要求,因此,“戰斧”對陸核攻擊導彈的核戰鬥部成為當今世界最先進的小型化的核彈頭之一。這種核攻擊導彈於1972年開始研製,1976年首次試飛,1982年初具作戰能力。

該導彈彈長617米,彈徑0;527米,翼展265米,發射質量1443噸,最大有效射程為2500千米,命中精度為30米,可靠性大於80%。巡航高度為(76~52米),最大巡航速度為馬赫數072。主發動機為一台F107-WR-400型渦扇發動機,重653千克,最大推力267千牛,巡航推力1333千牛;助推器為固體火箭,重297千克,推力31千牛,工作時間(11~13)秒。

該導彈製導係統采用麥道公司研製的以地形匹配修正的慣性導航係統,控製係統采用全數字化自動駕駛儀和AN-194型雷達高度表。由於利用地形匹配技術,能使導航位置誤差下降為千分之幾。當慣性導航係統的累計誤差達120米時,便進行位置修正。戰鬥部全重1225千克,內裝TNT當量可調的20萬噸級的WS0-0型核彈頭。導彈的發射指揮係統為MK17火控係統,采用在潛艇上水平發射的方式。MK17係統在20分鍾內完成導彈發射前檢查和製導設備的校準,並將射擊諸元輸入彈i計算機,導彈便自動完成發射前的準備工作。

當導彈從保護箱中水平推出後,助推器點火,導彈從水平飛行轉入爬升,(4~6)秒後以500的傾角衝出水麵;助推器工作12秒後,燃料耗盡並與彈體分離,啟動主發動機,開始控製導彈的飛行姿態和高度。當導彈爬升到最高點300米時,便轉入巡航狀態,保持巡航高度繼續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