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斧”對陸核攻擊巡航導彈從發射到轉入巡航狀態大約需要60秒。進入陸地後,先用地形匹配係統作一次航向修正,以後每隔一段時間使修正一次。接近目標時,用高精度數字地圖進行最後的修正,以精確保導彈的命中精度。
早期的巡航導彈與短程空對地導彈是可以相互取代的,因此B52G型或H型轟炸機可以在內部發射艙裝上8枚並在外部搭掛12枚。這種需求影響了它的彈身造型,而成為三角形並有可收縮的平衡翼、尾翼及引擎空氣輸入口。到了1976年決定將係統修改成接近AGM-109戰斧(Tomahawk)空對地導彈的模樣,但是關於導引係統部分則並未相同。1976年5月5日,AGM-86A型巡航導彈在白沙導彈測試場(WhiteSandsMissileRange)第一次試飛,最初五次試飛並不太順利。因而決定予以改良,在1980年決定增長30%的彈身且增加燃料量,並命名為AGM-86B型巡航導彈。這二型在相同的彈頭下增加了2倍射程,而其測試亦相當成功。最後的結果:軍方在1980年訂購了3418枚,稍後並增為3780枚。兩種新的導彈現正在開發中:先進巡航導彈(AdvancedCruiseMissile,)與第二代短程攻擊導彈(Short-RangeAttackMissile,SRAM)。這兩型導彈都會比它們的前任來得好,特別是先進巡航導彈將結合匿蹤的科技。
巡航導彈部署在B-52G型、B-52H型與B-1轟炸機上。
“北極星”A-1
1960年7月18日,世界上第一艘攜載16枚“北極星”A-1彈道導彈的美國海軍“喬治·華盛頓”號核潛艇準備進行世界上第一次潛射導彈試驗。7月20日12時39分,“北極星”A-1彈道導彈終於從“喬治·華盛頓”號核潛艇上成功地發射出去,導彈衝破海麵,順利升空。15時32分,第二枚導彈也試射成功,射程達1780千米。
第一次水下導彈的發射成功,使潛艇真正具有了強大的生存能力和突防能力,特別是促進了戰略導彈核潛艇的發展,為核武器儲備和實施機動核打擊奠定了基礎。
“北極星”A-1導彈是美國研製的第一代港地中程彈道導彈,代號為UGM-27A,1960年11月裝備部隊。曾裝備5艘華盛頓級核潛艇,每艇16枚,1965年全部退役。每枚導彈單價75萬美元。
該導彈長869米,彈徑137米,起飛重量129噸,起飛推力311千牛,投擲重量454千克,射程2200千米,命中精度為1850米。導彈采用兩級固體火箭發動機,各有4個固定噴管,靠噴流致偏環來改變推力方向。
美國“三叉戟”Ⅱ導彈
“三叉戟”Ⅱ導彈是由美國洛克希德導彈與空間公司合作研製生產的第三代潛地彈道導彈。它由潛艇發射,最大射程11100千米,是目前世界上射程最遠的潛地彈道導彈。
美國海軍從1971年起執行水下遠程導彈研製計劃,最初研製的“三叉戟”I導彈於1979年10月裝備部隊。1984年開始研製性能更好的“三叉戟”Ⅱ導彈,1987年1月在陸基平台上進行了首次飛行試驗,到同年10月共進行5次飛行試驗,均獲得成功。1990年3月開始裝備部署。到1994年底,美國海軍已有7艘核潛艇裝備了“三叉戟”Ⅱ導彈,共配備168枚導彈。到20世紀末,美國海軍至少裝備20艘“俄亥俄”級導彈核潛艇,每艘裝24枚導彈。
導彈全長139米,彈徑208米,最大起飛質量372噸,投擲質量為2300千克。它具備攻擊包括硬點目標在內的各種目標的能力,是用來摧毀敵方重要戰略目標的海基威懾力量。每枚導彈可裝(8~12)個MK4/W76子彈頭,單個子彈頭威力約為475萬噸TNT當量,能摧毀前蘇聯最硬的地下發射井。
該導彈動力裝置為三級固體火箭發動機和一個末級助推控製係統。第一、二級在“三叉戟”I的基礎上有較大的改進:第一級殼體材料改用石墨/環氧棚旨,助推劑改為聚乙二醇/硝化甘油;第三級發動機采用可延伸的碳/碳噴管出口錐,動力裝置還包括一台第三級分離發動機。而第三級沒用改動,仍沿用“三叉戟”I導彈的第三級發動機。
製導與控製係統采用慣性製導,命中精度相當高,CEP為90米。它的慣性製導測量裝置采用2個雙軸動力調諧繞性陀螺、3個擺式積分陀螺加速表和1個新設計的星光監控器。美國海軍計劃到2002年建成一支由24艘裝有“三叉戟”Ⅱ導彈的潛艇組成的海基威懾力量,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執行戰略巡航任務。該導彈精度高而有效載荷大,它攻擊硬目標的效能要比“三叉戟”I導彈高三四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