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在20世紀60年代就同美國簽訂過有關協議,約定由美國向英國提供部分核潛艇和導彈。因此,英國也有“三叉戟”Ⅱ導彈,但其核彈頭是英國自行研製的。根據美俄《第二階段削減戰略核武器條約》的規定,在條約生效後,“三叉戟”Ⅱ導彈所攜帶的子彈頭數將由(8-12)枚減少到4個。
俄羅斯“飛毛腿”B戰術彈道導彈
彈道導彈是當今世界上最受人們關注的武器之一。在目前世界各國裝備的50多種不同類型的彈道導彈中,名聲最大的恐怕要數俄羅斯的“飛毛腿”導彈了。這是因為“飛毛腿”導彈在導彈家庭中資曆最老,而且也是目前世界上最普及的戰術彈道導彈。在當前已裝備彈道導彈的35個國家中,有21個國家裝備了“飛毛腿”導彈,可見它普及之廣了。
“飛毛腿”導彈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不久,由前蘇聯的科羅廖夫設計局利用所繳獲的德國V-2導彈和俘虜的德國導彈科學家和工程師設計的。最初設計的是“飛毛腿”A型導彈,1955年裝備部隊,是世界上最早的戰術彈道導彈。這種導彈為單級掖體導彈,使用煤油和硝酸作為液體推進劑,射程僅為180千米,命中精度為3千米,帶一個當量為5萬噸的,核彈頭。
1958年,前蘇聯將“飛毛腿”A型改進成代號為SS-N-1B的世界上第一個潛射彈道導彈,裝在C級潛艇上。接著,前蘇聯於1962年在“飛毛腿”A型導彈的基礎上研製成功“飛毛腿”B型導彈。從1965年起,該導彈出口到華沙條約多個成員國和多個中東國家。據估計,前蘇聯共生產了約7000枚“飛毛腿”B型導彈。
後來,在“飛毛腿”B型導彈的基礎上,前蘇聯和其他一些擁有該導彈的國家紛紛研製出該導彈的改進型,如前蘇聯研製的“飛毛腿”C型導彈和“飛毛腿”D型導彈,伊拉克研製成的“侯賽因”導彈和“阿巴斯”導彈,朝鮮於20世紀80年代末研製成功的“勞動”I型導彈等,使“飛毛腿”導彈及其改進型成為世界上擁有國家最多的彈道導彈。
俄羅斯“白楊”-M導彈
“白楊”-M導彈被西方稱為SS-27導彈,是俄羅斯曆史上第一種自行研製和生產的導彈係統,也是俄羅斯固體燃料彈道導彈進一步改進過程中的重大進步,“白楊”-M導彈可以認為是俄軍工企業的新生兒。該導彈是一種中型單彈頭陸基機動洲際彈道導彈,其製導控製係統是當今世界最先進的人工智能係統。它技術先進、可靠性高、飛行速度快、突防能力強,可令敵人防不勝防。該導彈裝備了克服反導彈防禦係統的最先進手段,即反攔截手段,專門對付美國正在斥巨資研製的國家導彈防禦係統(NMDL因此,“白楊”-M導彈真正成了當今世界上第一個NMD的克星。
該導彈是SS-25導彈的改進型。1994年12月20日,白楊”-M導彈進行了首次試射。1997年7月8日,在普列謝茨夫靶場“白楊”導彈進行了第4次試射。接著,於1998年12月9日在普列茨克發射場對“白楊”-M導彈進行了第6次發射試驗,導彈按預定軌跡準確擊中了靶場目標。這最後一次發射試驗的目的在於對這種麵向21世紀的最新型戰略導彈的飛行技術參數做最後的鑒定。
“白楊”-M導彈係統在研製、試驗過程中,以及在其戰術技術性能指標中都創造了多個“第一”,甚至在世界上也是首次。如第一次為高防護性的井基和機動陸基發射裝置製造了標準化統一的導彈;首次使用了新型試驗係統,借助它可檢驗導彈係統在地麵和飛行狀態各係統和組件的工作狀態和可靠性,從而可大大縮小傳統試驗規模,減少費用,同時又不降低導彈係統研製和試驗的安全性。
“白楊”-M導彈之所以引起世界人的關注,主要是因為它是當今世界技術最先進的洲際彈道導彈。該導彈為單彈頭,采用慣性加星光修正製導方式。該導彈彈長227米,彈徑195米,導彈發射質量472噸;投擲質量1200千克,射程超過10500千米。單彈頭當量約為55萬噸級,命中精度為350米,反應時間為60秒。
“白楊”-M導彈的最大特點是,在目前和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裏反彈道導彈無法將其擊落,其原因有以下幾方麵:
(1)飛行速度加快。由於該導彈使用了3台功率強大的固體火箭發動機,其飛行速度比現有俄製導彈速度都快,大大縮短了導彈在軌跡主動段的飛行時間和高度,增大了穿透力;同時它還有數十台輔助發動機,加上操縱係統和設備使這種快速飛行的導彈很難被敵方辨別。
(2)電磁隱蔽性好。“白楊”-M導彈幾乎完全沒有對電磁脈衝的敏感性,在該導彈試射過程中,盡管美國的偵察衛星極力進行跟蹤,但導彈的信號還是躲過了美電子偵察係統的監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