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導彈百科(6)(1 / 3)

“飛魚”導彈采用觸發延時和近炸雙重引信,可以“發射後不用管”,全天候作戰。中段采用簡易慣性製導,末段采用主動雷達導引。戰鬥部為半穿甲爆破型,重165千克。動力裝置采用一台固體火箭主發動機和一台固體火箭環形助推器。其所用固體火箭主發動機比“飛魚”MM38導彈有較大的改進。

導彈全長58米,彈徑035米,翼展1135米,尾翼展760毫米,全彈重855千克。最大射程70千米,飛行速度為馬赫數093,彈道最高點不超過60米,標定值為30米,巡航高度為巧米。

1969年法國與英國曾協商過共同研製“飛魚”導彈,但現在,法國無論有沒有英國的合作,仍在繼續對“飛魚”導彈係列進行新的改進。

美國“阿斯洛克”艦潛導彈

這是一種由水麵艦艇發射的近程彈道式反潛導彈,也是世界上裝備最多的一種反潛導彈。該導彈於1956年6月開始研製,經過三年多的時間;進行了成功發射試驗後才正式投入生產。“阿斯洛克”導彈從1961年夏天起開始裝備美國海軍驅逐艦、護衛艦和巡洋艦,日本的“天津風”號驅逐艦裝備的也是這種導彈。

導彈彈長457米,彈徑0337米,全彈重486千克,最大射程,8千米,飛行速度近似聲速。導彈彈體呈圓柱形,彈體分為兩段,前段是魚雷,後段是火箭發動機,具有十字形尾翼。製導與控製裝置在導彈發射後按無控彈道飛行,由艦載聲呐測定目標位置。戰鬥部為音響尋的魚雷或核深水炸彈。動力裝置采用固體火箭發動機。

在作戰時,目標潛艇的航向、距離和速度由艦上計算機在聲呐發現潛艇後的幾秒鍾內算出。八聯裝的標準發射架或改進的雙聯裝“小獵犬”導彈發射架對準方向,於是,艦上司令官選定裝有最合適的戰鬥部的導彈,並把它發射出去。在飛向目標的航線上,“阿斯洛克”導彈按預定的信號拋掉其火箭發動機。然後,綁住彈體的一條鋼帶被一小的炸藥炸開。於是,彈體降落,讓深水炸彈落入水中,或用降落傘使魚雷減速,降至水麵。

美國“捕鯨叉”艦艦導彈

“捕鯨叉”導彈是美國研製的一種亞聲速全天候中程巡艦戰術反艦導彈。由於該導彈具有良好的作戰使用性能,因此,它是目前世界上裝備最廣泛的反艦導彈,僅美國就有234艘戰艦已裝備或等候裝備這種導彈。有多達16個國家已裝備或等待裝備該型導彈,其中亞洲國家主要集中在日本等國。它是由麥克唐納公司、道格拉斯公司於1972年開始為美國海軍研製的,1981年開始裝備潛艇。整個武器研製計劃由美國海軍空中係統司令部管理並得到海軍軍械係統司令部的支持。這意味著“捕鯨叉”導彈能夠從飛機和軍艦上發射以攻擊軍艦等目標,並具有較遠的射程。該型導彈已多次參加過實戰。在海灣戰爭中,美軍所有參戰艦艇都裝備有“捕鯨叉”導彈。

目前,已裝備或正在裝備該導彈的攻擊型核潛艇有“鱘魚”級、“長尾鯊”級、“一角鯨”級、“科普斯科姆”級和“洛杉磯”級。一艘戰艦上裝備2個四聯裝箱式發射裝置,配備8枚導彈,個別大噸位級別的戰艦有4個發射架,配備16枚導彈。1982年,潛射“捕鯨叉”導彈開始向英國、日本出售,英國還獲得其生產權。導彈的單價略高於924萬美元。導彈裝在浮力運載器內,通過魚雷管投射,出管速度達1524米/秒。在浮力作用卞,以45°傾斜角爬升到水麵,出水時導彈助推器點火,導彈以log的加速度射出。助推器脫落後發動機啟動,控製係統開始工作,使導彈轉為巡航飛行。運載器長625米,直徑530毫米,重400千克,淨浮力為2668牛。

該導彈彈長4581米,彈徑344毫米,發射質量667千克。最小射程11千米,最大射程110千米。巡航高度中段為61米,末段為15米,巡航速度為馬赫數075,魚雷管水平發射,發射深度從潛望鏡深度到水下(30~50)米。采用寬頻率捷變主動雷達導引頭和先進的計算機邏輯電路,以提高抗幹擾能力。該導彈具有末段突然躍升而後俯衝攻擊目標的能力。

製導體製為中段慣性製導和末段主動雷達尋的導引。采用MK-,113或MK-117後控係統,其主動聲呐定向探測距離可達65千米,全向探測距離達15千米;被動聲呐全向探測距離達176千米。

戰鬥部為半穿甲爆破型,重約230千克,配以延遲觸發和近炸引信。動力裝置采用固體助推器和渦輪噴氣發動機。

中國“海鷹”艦艦導彈

1967年8月2日,中國研製的第一枚艦艦導彈一“上遊”1號生產定型。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上遊”導彈也不斷改進,改進後的導彈被命名為“海鷹”艦艦導彈。從此,我國第一代艦艦導彈誕生了。

1960年初,中國海軍導彈的研製跟其他軍兵種同時起步。當時剛好從前蘇聯引進一種“冥河”式導彈正要上馬,恰巧遇到三年自然災害,國家陷入極端艱難的境地,然而中央軍委卻下令堅持用仿製“冥河”式導彈的方法來研製自己的艦艦導彈。於是,海軍立即組織試驗基地,南昌飛機製造廠被確定為仿製單位,李同力、呂琳先後為總設計師。他們在荒無人煙的山穀海灣裏,開始了艱苦的仿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