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大型洲際導彈都可視為軌道式導彈。軌道式導彈可以攻擊地球上的任意目標,突防能力很強。因為在製動發動機點火使彈頭下降前,反導係統無法判斷軌道導彈究竟從哪一點開始下降進行攻擊,由於它的軌道比彈道導彈的軌道低的多,從開始下降到擊中目標的時間隻有幾分鍾,因而造成對方的反導係統來不及反應就被擊中。不足的是,軌道導彈有效載荷小,技術複雜,為使彈頭入軌,導彈必須加速到79千米/秒,需要較大的運載火箭。
另一方麵,軌道導彈還要求有技術更為複雜的製導設備,否則就不能準確地控製彈頭進入目標區的投放點。
洲際導彈
射程在8000千米以上的彈道式導彈,就叫洲際導彈。
這種導彈可以從地球上的一個洲飛到其他任何一個洲,故“洲際導彈”以此而得名。前蘇聯於1957年8月26日試射SS-6彈道式導彈獲得成功,其射程達到8000千米以上,這便是世界上第一枚洲際導彈。這種導彈主要用來襲擊敵方的重要固定目標,可以攜帶核彈頭。
洲際導彈的全稱是“洲際彈道導彈”。為什麼要給這種導彈加上“彈道”二字呢?就因為它是按預先計算好了的彈道來飛行的。
這種彈道式導彈的發射和巡航式導彈不同,它是豎立在發射台上進行發射的。發射後垂直上升,在上升到一定高度之後,再按預定軌道飛行。由於它主要是在沒有大氣的外層空間進行飛行的,所以這種導彈不需要彈翼,而隻有用來保持彈體平衡的尾翼。
目前各國所擁有的洲際導彈中彈體最長的要數俄羅斯的“瘦子”洲際導彈。它長達30餘米,足有十幾層樓房那麼高。這種洲際導彈的射程可達12000千米。
目前飛得最快而射程最大的洲際導彈,是美國的“大力神”’洲際導彈。“大力神”導彈的飛行速度超過每秒7千米,超出聲音傳播速度的20倍。它的射程可達15000多千米。
需要特別指出的足,現在的洲際導彈大多具有“分頭術”,名之曰“多彈頭分製導”,就是在快要達到目標的時候,由導彈“母體”內同時射出許多個帶有核彈頭的小導彈。這些小導彈一個一個都像長了“眼睛”一樣,分別地飛向不同的目標,使人防不勝防。
反雷達導彈
雷達被人們譽為飛機、火炮和導彈的“千裏眼”,它發射的電磁波遇到飛機或導彈時就能被反射回來,利用這個原理就可以發現和跟蹤目標,以便對目標進行攻擊。電磁波是雷達克敵製勝的法寶,然而在現代戰爭中同時也成了它的一個致命弱點。
現代電子戰的軟殺傷,就是用雜波和金屬箔條等對雷達的電磁波進行幹擾和迷惑,使它失靈或變成“瞎子”;而硬殺傷則是用反雷達導彈等火力直接將雷達摧毀,使依賴雷達的飛機、火炮和導彈失去戰鬥力。
反雷達導彈的“聰明”之處在於,它能巧妙地利用雷達發射的電磁波進行自動追蹤,“順藤摸瓜”,直到將雷達擊毀為止。
後來又出現了第二代反雷達導彈——“哈姆”高速反雷達導彈。在它上麵裝有記憶裝置和控製“電腦”。這樣一來,即使雷達關機不發射電磁波,“哈姆”也能憑它的“記憶”繼續攻擊目標;或當雷達改變頻率時,它也能進行快速修正。這就叫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1986年發生在錫德拉灣戰鬥中,美國的“哈姆”幾乎彈無虛發地完成了擊毀利比亞雷達陣地的任務。
地地戰術導彈
地地戰術彈道導彈通常是指射程小於1000千米的地地近程彈道導彈。海灣戰爭表明,它是具有威脅和實戰能力的撒手鐧。21世紀的地地戰術導彈命中精度高、突防能力強、作戰機動靈活、反應迅速、可攜帶多種常規彈頭、能攻擊戰役戰術縱深的多種目標,是威力很強的中遠程精確打擊武器。其主要發展趨勢是:
21世紀初葉,稱雄世界的地地戰術導彈將是美國的MGM-140陸軍戰術導彈和俄羅斯的SS-X-26導彈。
它們的共同特點是:采用各自的衛星定位係統,命中精度可達15~30米,成為名副其實的精確打擊武器;采用多種彈頭,既可帶集束式子母彈,也可帶具有不同功能的彈頭,如智能反裝甲彈藥、傳感器引信於彈藥、燃料空氣彈、鑽地彈和電磁脈衝彈等等,用於反裝甲、反機場跑道、反硬目標和反信息武器裝備,實現一次打擊多目標摧毀;顯著提高導彈的突防能力、生存防護能力、快速反應和機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