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炮是炮兵裝備的火箭發射裝置,發射管賦於火箭彈射向,由於通常為多發聯裝,又稱為多管火箭炮。火箭彈靠自身的火箭發動機動力飛抵目標區。其特點是重量輕,射速大,火力猛,富有突然性,適宜對遠距離大麵積目標實施密集射擊。
火箭炮的主要作用是引燃火箭彈的點火具和賦予火箭彈初始飛行方向。由於火箭靠本身發動機的推力飛行,火箭炮不需要有能夠承受巨大膛壓的笨重炮身和炮閂,也沒有後坐裝置。火箭炮能多發聯射和發射彈徑較大的火箭彈,它的發射速度快,火力猛,突襲性好,但射彈散布大,因而多用於對目標實施麵積射打擊。
火箭是中國一大發明,最早的多枚火箭連發裝置和齊射裝置也是中國發明的。在中國明朝人茅元儀於1621年完成了《武備誌》一書中記載的火箭及其發射裝置有幾十種之多,其中有一次可發射32支和40支火箭的“一窩峰”和“群豹橫奔箭”,有一發百夭的“百虎齊奔箭”和可連續兩次齊射的“群鷹逐兔箭”,這些都可看作是現代火箭的原始雛形。
世界上第一門現代火箭炮是1933年蘇聯研製成功的BM13型火箭炮。這種自行式火箭炮安裝在載重汽車的底盤上,裝有軌式定向器,可聯裝16枚132毫米尾翼火箭彈,最大射程約8500米,1939年正式裝備蘇軍,1941年8月在斯摩棱斯克的奧爾沙地區首次實戰應用。當時蘇軍的一個火箭炮連以一次齊射,摧毀了納粹德國軍隊的鐵路樞紐和大量軍用列車。火箭炮齊射時,像火山噴發熾熱岩漿,鋪天蓋地般傾瀉在敵目標上,聲似雷鳴虎嘯,熱若排山倒海之勢。不僅消滅敵人大量有生力量和軍事裝備,而且給敵人精神上以巨大的震撼。以致德軍士兵後來一聽到這種炮聲,就心膽俱裂。為了保密,當時蘇軍未給火箭炮定名,但在發射架上標有表示沃羅涅日“共產國際”兵工廠的“K”字。可能由於這個緣故,蘇軍戰士便把這咱威力巨大的新式武器親切地稱之為“卡秋莎”。嚴格地說,“卡秋莎”是導軌火箭炮,而不是多管火箭炮。最早的具有炮管式發射裝置的多管火箭炮,是德國於1941年正式裝備部隊的1585毫米6管牽引式火箭炮和280/320毫米6牽引式火箭炮。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和戰後,各國都非常重視火箭炮的發展與應用。進入20世紀70年代以後,火箭炮又有了新的進步,其性能和威力日益提高,已成為現代炮兵的重要組成部分。
火箭炮出現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中,當今的火箭炮基本采用多聯裝自行式,口徑大多在200毫米以上,配用多種戰鬥部,並已開始配用以計算機為主體的火控係統,射程在20-70公裏之間,用於彌補戰術地地導彈與身管火炮之間的火力空白。
中外火箭炮型號
中國81式122毫米火箭炮
中國A100-300mm輪式火箭炮
中國新90式122毫米輪式自行火箭炮
中國89式122mm履帶式自行火箭炮
中國85式130mm履帶式自行火箭炮
中國107毫米1985式單管火箭炮
中國83式273mm履帶式自行火箭炮
中國82式130mm輪式自行火箭炮
中國81式122mm輪式自行火箭炮
中國81式107mm輪式自行火箭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