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毛澤東的話也是說的這個,毛澤東說,一萬年後,還要有監獄。也就是說,無論社會進步到什麼階段,對立的鬥爭總是存在的。這樣看來,(以人為對象的)革命要永遠進行下去,永無盡頭。難道我們說的革命,就是這個嗎?
不,不是這樣的!讋久春所希望的革命,是推翻壓迫、剝削的革命,是保衛和平幸福生活的革命,是打仗!
打仗是去不了了。想壯烈一把,暫時都沒有機會了。參軍這十年,打坑道,建營房、三支兩軍。這十年就這樣過去了。回過頭來一看,這十年轟轟烈烈、辛辛苦苦,可又是冷冷清清、平平淡淡。
鄧小平再次複出,堅持部隊要整頓的思想。在“腫散驕奢惰”中,他要一個字,一個字地解決。其中消“腫”這一個字,要裁軍兩個一百萬。
是去,是留,開始是由你個人選擇。讋久春想轉業回去了。第一,在部隊這泡了整十年,整天忙忙碌碌,可回頭一看,如肥皂泡一樣,很快就破滅了,沒有什麼建樹。第二,部隊從三支兩軍撤出來,兩年多了,無所事事。什麼大寨新村、改天換地,象夢一樣虛幻無形。第三吧,粉碎四人幫的第二年,他三十歲那年,終於悄悄地與李渝芳圓妹結婚了。三十而立嘛,結婚也算個“立”吧。之所以說是悄悄的,是沒搞什麼婚禮之類,也沒請戰友們祝賀,而是把圓妹帶回龍城家中了事。圓妹作為軍屬被優待安排到飲食服務公司當服務員。
圓妹懷孕了,可還沒有住房。
家裏原來是局處級待遇的三室一廳的平房。文革前是父母一間,讋久春和兩個弟弟一間,姐姐和妹妹一間。文革了,限製資產階級法權,本來兩戶相連的六間房,中間劃出兩間給一戶工人住。這樣,讋久春家就隻有兩室一廳了。幸好兄弟姐妹下鄉的下鄉,當兵的當兵。家裏隻剩父母,還挺寬敞。
後來按政策,老兩口身邊無子女照顧的,可以安置一個子女回城。小弟弟就從鄉下回來了。
後來安徽的一個教師李慶霖給毛主席寫了一封子女下鄉叫苦的信,毛主席回信說,寄上三百元,聊以無米之炊。此類情況甚多,容當統籌解決。從那以後,知青們八仙過海,各顯其能,絞盡腦汁,使盡解數,千方百計倒流回城。
讋久春的姐妹兄弟也從鄉下拔根出來。沒有工作就給人打工,在街上擺攤賣菜。回來了,又都長大了,房子不夠住了。
圓妹隻好住飲食公司的集體宿舍。二十平米的宿舍,住四個大人,兩個孩子。有兩個女工結婚五年了,沒地方住,隻好帶孩子同住單身宿舍。如今圓妹也懷孕了,再有半年就要生了,這間單身宿舍叫母子宿舍,要住四個大人,三個孩子了。
職工按工齡長短、官階大小,排隊等候單位分房。可有一條,以男方為主!女方,即使是軍人家屬,也不予考慮。
這一點,也迫使讋久春選擇轉業離隊這條路。幹部轉業,聽說地方是一定要給一套住房的。
是走,是留,慢慢地由不得個人了,部隊整建製地撤消,你不脫軍裝也得脫!
盡管讋久春下炮團時,汪主任對他說,要好好幹,炮團是師裏的重點,是出幹部的地方。
171
也就是說讋久春是個苗子。盡管炮兵科戴參謀擬提營級,但他們權衡利弊,還是同時打了要求轉業的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