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者的謊言

當公司開始在重大競爭中屢屢失手時,真相往往會成為眾矢之的。管理者和員工會絞盡腦汁地編造一些頗具創意的說辭,幫助自己逃避顯而易見的真相。盡管他們極具創意,很多公司最終做出的解釋往往都是老生常談,不足以令人信服。

一些耳熟能詳的謊言

“他辭職了,不過我們本來就打算辭掉他,而且他的業績評價也不合格。”高科技公司往往將員工流失的原因歸為三類:

1.自己辭職。

2.被炒魷魚。

3.自己辭職,但因為公司本來也不想再要他,因此對公司不會造成影響。

令人感到好奇的是,當公司開始努力奮鬥時,第三類人員的增長速度似乎總是比第一類人員快得多。此外,在那些聲稱有著“超高人才標準”的公司,經常會突然出現一些不完全關乎業績表現的人才流失。那些天才般的員工怎麼會從堪當大任一下子變成了百無一用?還沒等你說出“不希望裁員”的話來,一名最出色的員工就離你而去,對此,管理者不厭其煩地解釋這名員工的業績下滑得多麼厲害,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我們本來已經贏了,可惜有人把交易信息泄露了出去。”“客戶看上了我們的技術,認為我們公司更理想,但我們的競爭對手卻竊取了產品信息。我們絕不會以如此低的價格銷售產品,這會令我們的聲譽受損。”那些曾管理過企業銷售人員的員工,以前肯定聽說過這種謊言。你開展了一項業務,努力拚搏,結果卻失敗了。銷售代表由於不想成為眾矢之的,就會怪罪於另一家公司的銷售代表。CEO由於不願意相信自己的產品正在失去競爭力,就會相信銷售代表的話。如果你聽到這種謊言,就要盡力去和客戶一起驗證其真實性。但事實是,你往往做不到。

“我們沒有完成中期目標並不意味著我們完成不了自己產品時間表中的總體目標。”有些項目會議麵臨著很大的壓力——客戶的承諾、業績以及某種競爭性優勢——所有人在這種會議上都希望聽到好消息。當事實和好消息不一致時,聰明的管理者會用各種說辭來讓每個人的感覺都更加良好,直到下一次會議召開。

“我們的客戶流失率非常高,但隻要向用戶群開啟電子郵件營銷,他們就會回來。”說得一點兒沒錯,肯定會如此。人們不再選擇我們的服務,也不再回頭。其原因是,我們給他們發送的廣告郵件不夠多。這在我聽來也是完全有道理的。

那麼,謊言究竟從何而來?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回想起多年前和安迪·格魯夫的一次談話。

在2001年互聯網泡沫即將結束時,所有大型科技公司紛紛開始出現巨額虧損,我搞不明白為什麼沒有人預見這一情況。有人認為,2000年4月的網絡泡沫破滅之後,思科、希柏(Siebel)和惠普這類公司應該意識到,它們將很快麵臨經濟增長減速,因為它們的很多客戶都遭遇瓶頸。但是,所有CEO都無視這有史以來也許是規模最大、最明顯的預警信號,一再做出強勁發展的指示,直至其季度目標全部落空。

我問安迪,這些精明能幹的CEO為什麼不明確道出公司即將到來的命運?

他說,他們並不是在欺騙投資者,而是在欺騙自己。

安迪解釋說,人,尤其是那些創建事物的人,隻願意聽好消息。例如,如果一名CEO聽說自己申請項目的業務量超過了一個月正常增速的25%,他就會放開手腳,雇用更多的工程師,以滿足即將出現的需求高峰。如果其業務量比一個月的正常增速減少了25%,他就會以同樣激烈、迫切的方式找理由進行辯解:“那個月網站速度太慢,放了四次假,我們對造成所有問題的用戶界麵進行了調整。看在上帝的分上,大家不要驚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