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還有個問題。”何至卿想了想才說道:“我大趙不是沒打敗過契丹。契丹一旦實力受挫就遠遁漠北,一旦舔抵好傷口又覆土重來,周而複始就像一塊牛皮糖,這應當如何?”
“這又是另一個問題了。要解決這個問題說難不難,說易也不易。需要時間。”趙銘伸出自己的右手,伸出三隻手指開始板著手指頭說道,“第一文化的侵入。契丹人學問還處於愚昧盲目的時期。多數信仰巫師祭祀。我們可以大力往契丹輸入宗教。特別是吐蕃流行的黃教最為合適。大量勞動力出家為僧不事生產,還喜歡把貴重的東西和米糧燒掉敬獻神明。這是有前曆可尋的,前唐之時,吐蕃可是與大唐打得有聲有色,自佛教入吐蕃轉化為黃教以後,吐蕃就在也沒有威脅過中原皇朝了。可以借用。隻要注意草原上防止出現一個統一的領袖即可。”
這方法倒是想前人之不敢想,文化侵入?眾大臣第一次接觸到這個詞,但就吐蕃的效果來說,這個舉措花費十分的少,效果卻是十分的好。這是一種從來沒有過的思路,但是十分有理。眾大臣互視一眼紛紛點頭,含笑看著這個骨骼清奇的少年侃侃而談。
“第二,采取扶植製度。扶植弱小的部落,打壓強大的部落。再與契丹通商提供適量的糧草,保證契丹不必因為天災挺而冒險,掠奪我大趙。又計算分明,剛夠契丹活命而無力發展。同時每年從大部落中抽調戰士去填西燕那個坑。隻要做的隱蔽些。一來那就可以破掉西燕與契丹長久的聯盟。二來又可以削弱契丹的整體實力。至於怎麼做想必難不倒在座的眾位棟梁。”
大臣們再次點頭,不得不說這條計策很毒,堪稱一條絕戶之計。一邊給著契丹人希望不至於絕望,一邊又完全斷絕了契丹發展壯大的可能。要發展一個部落糧食很重要,但僅僅有糧食是完全不夠的。隻可惜有一個弱點就是付出大量糧食卻沒有什麼收獲,草原上的物資太多貧乏,除了戰馬和牛羊還真沒什麼大趙需要的東西。不過就於得失也亦無不可。趙銘也不解釋,因為他想象中的那玩意現在還沒製造出來,一旦成功就可把契丹人或者所有草原遊牧束縛在草原上,白白提我大趙打工。
“第三,其實與第二條相輔相成。”趙銘收回了最後一隻手指,麵色陰險,“實行分旗製度。並不是我大趙的分封。而是給各個部落劃分固定的牧區,各旗隻能在自己的牧區放牧。這樣一來割斷各部落之間的傳統聯係。一旦有部落壯大,從屬於一個首領的部落再次劃分於好幾個旗分封於部落首領之子。每個旗直接向我大趙負責。合數旗為一盟,最高長官為盟長,受大趙嚴密控製。每三年聚會一次,調節各旗之間的糾紛。到時候別管有理沒理,我大趙就是偏幫弱勢部落。這樣以來,草原上就不會出現實力強大的部落了。那契丹的威脅也隨之而去。”
“主父偃的推恩令!”何至卿驚呼道,這條律令太出名了。直接斷絕了大漢內部消耗的可能,為大漢強勢崛起痛擊匈奴立下了汗馬功勞。就是主父偃的下場有點慘。可用的是在敵人身上又有什麼不行的呢。主父偃被誅族,可誰敢誅趙銘的族!而且這比主父偃的推恩令更為詳盡厲害!劃分牧場,分封諸子,那隻能越封越少!
“好個平戎三策,環環相扣,步步緊逼。微臣為大趙賀。”何至卿滿麵喜色,心服口服。雖然第二條與第三條前無實例。但是有理有據又有相似的史料參照對應,實施起來成功的可能性相當的大。百年來一直在大趙身上吸血的契丹現在有望在本朝解決,這可是可以留名青史的機會,可受萬世傳唱。你看史上解決外族的先輩,何人不是流芳百年。在座的各位都能青史留聲,這不就是文臣武將最大的榮耀!就這點來說。六殿下功莫大焉!
看著上至皇帝下至眾臣無不喜上顏麵,趙銘不得不潑下冷水澆滅這狂熱的勁頭:“諸位大臣請注意,這一切都需要建立在一個基礎上,那就是把契丹打敗打疼打得乖乖聽話。不然所謂的平戎三策不過是空中閣樓,鏡花水月而已。”這才那跟那啊,一副打了雞血的模樣。
“殿下不然。”雖然被當麵反駁,何至卿卻不生氣,麵上欣賞之聲更濃,“契丹今年日見壯大,我大趙卻被西燕南唐拖累一直騰不出手來,遲早讓契丹為禍一方。今日先定先圖契丹的國策,又有六殿下所獻奇策。算是定下了大趙外事上的方向。這確實是件可喜可賀的事情。”
中書令吳書看著趙銘有些不明白的表情,笑著接口道:“殿下別小看這國策上的方向。看似空泛無質,其實牽扯甚多。但隻要我大趙方向正確。我等不才,就有信心一一調整實現這個目標。而且最重要的是微臣等還看到了…”吳書突然醒悟,與眾位大臣和皇帝相視一笑,閉口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