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無股HK,個人投資者,發表時間:2014-12-29,雪球APP下載:http://xueqiu.com/r/2YviQn;原文鏈接:
http://xueqiu.com/8029098291/34618723
為了讓我的粉絲朋友們更好地分享我的年度研究成果,決定提前兩天發布我的年度投資報告,文章有些長,需要耐心看完全文,期待大家的討論、批評與反饋(年度業績數據等31日收盤後再予修正)。
一、2014年業績:
一年的市場拚殺終於換來了一份自己比較滿意的成績單:截至今日(12月29日)收市,2014年港股、A股、美股三個市場合計實現證券投資收益136%,即1.36倍,全麵超額完成年初確定的所有收益目標,雖然今年這個回報率遠沒有超越2009年的水平,但就年度盈利絕對金額而言,已經創造了本人投資二級市場有史以來最高紀錄,非常令人興奮。由於10月份滬港通後賬戶交叉投資的原因,已無法準確分清楚港股與A股二個市場對賬戶分別盈利貢獻,但大致可以確認:2014年投資回報率從高到低的順序是:港股大於A股,A股大於美股。而且均全麵大幅超越包括香港恒生指數(年度漲幅2%,)、上證綜合指數(49%)與美股道瓊斯指數(9%)在內的所有指數。
至此,本人2009年初從一家大型民企集團CEO崗位離職轉行從事職業證券投資6年來的收益率為:
2009年:276%(同期上證指數80%,恒生指數52%);
2010年:32%(同期上證指數-14.3%,恒生指數5.3%);
2011年:-6.5%(同期上證指數-21.6%,恒生指數-20%);
2012年:31.5%(同期上證指數3.17%,恒生指數22.9%);
2013年:130%(同期上證指數-6.8%,恒生指數2.88%);
2014年:136%(同期上證指數49%,恒生指數2%);
這個成績雖然與雪球上一些一年數倍的牛人相比有較大距離,但應該已經大大超越了絕大多數的基金經理。從事證券投資的應該都知道:在證券二級市場生存本來就很不容易,而長期靠二級市場養家糊口的我等職業投資者更不容易。對於眼前的這組業績數據,自己沒有任何理由感到不滿足。
二、主要經驗:
2014年及近幾年持續穩定的高收益主要得益於以下三個方麵:
1.通過“市場選擇”尋找財富機會。
6年前,本人曾自創證券投資“5、3、2理論”(詳細內容可參閱2009年9月4日本人的新浪博客《我的核心投資理念》一文),這個理論的核心要點是:成功的證券投資,50%取決於市場選擇,30%取決於時機選擇,20%取決於個股選擇。在本人看來,投資大師巴菲特隻解決了20%的選股問題,投機大師索羅斯隻解決了30%選時(時機)問題。在互聯網技術支持下的全球化投資大背景下,最重要的其實不是選個股,也不是選時機,而是選對“市場”(也包括選對板塊),它的重要性至少占50%,選對市場才是全部投資的核心,才算抓住了二級市場的主要矛盾。
熟悉本人的朋友一定知道最近四五年,我一直將投資的主戰場選擇在港股市場,為什麼?就是為了徹底回避A股這些年因經濟結構畸形導致的持續漫漫熊市,事實也充分證明了我的這個選擇比較成功。今年本人盈利的最大貢獻同樣要歸功於“市場選擇”的正確。回顧本人今年投資的“市場選擇”脈絡是:今年前8個月基本上是港股互聯網與美股中概互聯網;8月份至10月份基本上是在港股做滬港通,重點是H股中與A股“差價”最大的個股;11月份後基本是全麵出擊A股券商藍籌大牛市,港、美、A這三個市場與板塊的成功快速切換才成就了今年的業績。試想,今年如果不是根據市場的變化在這三個市場進行快速切換,則肯定是完敗。因為8月份後美股中概根據幾乎是一路熊到底;8月份至10月港股唯一有市場亮點的也就“滬港通”板塊;10月後A股成了全球最牛的超級市場,而港股則完全被市場邊緣化。可以說,今年這三個市場的幾個大的轉折時間點都被本人幸運地踩對了。所以,本人堅定認為,職業投資者要實現持續、穩定的投資回報,首先就應該努力成為全球化投資者,要從過去習慣於選“牛股”轉為習慣於選“牛市”,要通過在全球範圍內的“市場選擇”去發現並尋找財富機會,去規避市場係統性風險。隻有這樣,才能避免投資人靠天吃飯及投資收益大小年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