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工薪族,投資致富不靠譜?(1 / 1)

深圳雲峰,個人投資者;發表於2014年7月15日

跟個話題——最近雪球裏聊得熱火朝天的財務自由。看雪球裏投資大拿們的意思,如果不是創業的話,基本上不讚成或者不認同靠投資實現財務自由,覺得概率偏小、可能性不大;反而是通過工作,順便努努力,成為人尖子,拿個百來萬元的年薪,甚至年終獎都能有幾十萬元的,好像比較容易致富。

雪球裏投資大拿們用心良苦,還是能理解的,但從我的實際感觀角度來看,通過工作踩著他人成為人上人,或者在利益糾葛中遊刃有餘成為行業大拿,享高薪住大房真的不容易。哪怕是在高物價、高消費的深圳,按總人口比例來說,能拿個幾十萬元年薪的都是極少數。這個,真的是精英階層了。

一般普通人通過努力能達到的職場淨收入,再加上通貨膨脹,到現在也就是一年二三十萬元了。收入相對應的,也就是政府的處級(縣級)幹部吧。普通公務員,比較努力,運氣還行的,有能幹活兒,然後熬資曆到退休前也能拿到這個收入。當然,更多的人是連這個也達不到。

還是以我的觀察來說,創業成功一族除外,我認識的身家上千萬元資產或者以上的,其中通過投資實現的,占了絕大部分比例。很多普通的上班族,隻因為想給收入的生活節餘找一個去處,或因為在攤派任務時接受了原始股,或偶然做了個小股東,或參加了什麼大項目。還有的人在房價低時或被營銷時買了房,然後又改善性地買了大房,孩子讀書又買了學區房……

深圳人的投資收益比觀念還是比較強的,即有些理財基礎吧,哪裏收益高,錢就往哪裏走。錢被引進去的地方,其實也暗合著社會發展的方向。他們的工作是不丟的,該買房時買房、該炒股時炒股、該攢金時攢金、該投資時投資,套了也就套了,終究是出了手,於是,現金流變成資產,資產又產生現金流,不斷滾動,由小到大,由少到多……

當然,以上舉例,不是說明現在買房,或者說就是合適投資什麼的時候。投資觀念上,還是要自己形成基本的投資觀,至少,能明白現在已經不是投資房產的好時候了。現在,我身邊的上班族中,年輕、年中、年老者,都有著各自理財產品的偏好。譬如股市中,經常一不小心發現市值幾萬元的、幾十萬元的,甚至上百萬元的都有。當然,被套牢的“股民”很多,但就是能耗,不見盈利堅決不出,套牢就套牢吧。這是熊市,不就是如此嗎?

普通工薪族堅持投資的好處是,工作照做工資照拿,該吃就吃該喝就喝。錢是自己掌控的,時間也是自己的。投入的資產,每年多多少少也有點兒分紅、租金、股息或其他收益。跌了、套了?等得起,有閑錢時,說不定還會追加點兒。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這句話還是有道理的。我所見到的,很多普普通通的深圳工薪族的資產增值過程,其實也隻有一個基本的成本收益比概念,但就是這樣堅持投資、實踐中探索,通過投資、參與,或者說分享了整個社會改革發展的紅利。

有了上千萬元的資產規模,資產所產生的現金流也夠過生活了。這或許也是基本的財務自由吧?!當然,這些有千萬元身家的,該上班的還是上班,該混日子的還是混日子,該享受生活的照樣享受生活。如果單純靠他的工資,別說他自己,可能他的領導,甚至領導的領導的工資,工作幾十年加起來,絕對值都達不到這個數吧?!

確實,這其實就是時代發展給予的機遇。這個時代是如此精彩,為何要錯過?在深圳,很多普通的上班工薪族敢投敢試,然後,40來歲就這麼在資產標準上達到或實現了所謂的“財務自由”。

社會是向前發展的,大時代就有大機遇,資本市場的盛宴,真的不適合工薪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