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做投資很簡單?那是騙你的!(2)(2 / 3)

因為公司創造價值的規律不會被證券製度或者新的工具所改變。其實我看到的是,有能力的人根本不需要那些東西也早已成功,而未掌握根本規律有再多的新玩法也是枉然。無論是在產業界、科技界或者是投資界,一個幾乎普適的定律是:那些最喜歡在媒體上洋洋灑灑寫文章指點江山的,或者最熱衷於巡回演講的,其實際工作業績往往都是在業內比較差勁的。論抓熱點和詭辯,通常是高手,但看其執掌的企業或產品卻大多三流開外。媒體的寵兒,往往與真正優秀的事業無關。在生活中,孤獨可能是一種無奈。但在投資中,孤獨卻是一種品質。寂寞隻需要呼朋喚友吃喝玩樂即可消解,孤獨卻呼喚的是一種同頻率的心靈感應。孤獨是投資的一種常態,從忍受孤獨到享受孤獨,也許是一種成熟也許是一種習慣,也許兼而有之。它帶來心靈的沉靜和思維的通透,而盈利隻是它的附帶品。財富應該為我們帶來安寧和自由,帶來超脫的獨立和更多選擇的權利。但財富又容易讓人在追求它的過程中迷失原本的目的,當把追求財富淩駕在生活本身的意義之上時,人的心靈將被它綁架,似乎已擁有一切卻更加焦躁饑渴。人活一世最終不過一副入土的皮囊,富甲天下也管不了兒孫三代。看開,自在。在持股時經常麵臨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的糾結。從長期來看也許持倉的前景還非常具有吸引力,但短期1年來說又似乎麵臨很大的調整或者跑輸市場的可能。這時候投資人麵臨的像是一道哲學問題:未來與現在哪個更重要?隨便給出任何方案都不負責任,但我覺得解決問題的起點應該是:倉位是否舒服?突破投資的那層窗戶紙需要一些緣分,讓投資從理念落地到有效的方法論需要持續地勤奮,而將各個重要的知識點融會貫通避免偏執又需要點天分。這三個條件每一個都可以篩掉一半的人,三輪下來大概還剩12.5%左右。所以說,股市裏長期來看隻能有1成左右的贏家,實在是太合情合理了。股市不缺乏荒誕,但不代表自己看不懂的東西都是荒誕的。投資人的工作和價值就是去識別哪些是自己看得懂、把握得了的機會,哪些是無法理解的現象和不願承擔的風險,如此而已。天天這個泡沫那個荒謬的,是股評師的工作。我們可以不參與,但沒必要叨逼叨地拿自己的準繩和能力圈作為唯一真理。這是個鍵盤英雄和網絡聖人紮堆的時代,裝b的最高境界是自己都被自己的演技感動了。看微博就可以輕易地理解為啥大多數人在股市裏會死翹翹——聽風就是雨、偏激、缺乏自控力、毫無思辨能力、永遠推卸自己的責任、喊得和做的不一致、眼界狹窄......集體智慧or烏合之眾,取決於每一個個體的素養。投資中找到合適的對象討論是必要的,但不要陷入辯論中——辯論的目的是說贏對方,而討論的意義在於尋找自己的思維盲點;辯論注重技巧(回避鋒芒、偷換概念、煽動性等),討論看重的是實質;辯論往往是已經有結論和立場而去尋找維護麵子的理由,討論則是持著開放性的態度尋求更深刻的認知。就現在看未來而言(2013年10月),我認為最值得思考和關注的幾點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