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做投資很簡單?那是騙你的!(2)(1 / 3)

其實觀察某個行業的競爭也有相似之處,當一個企業顯示出眼界格局、市場布局、執行力的全麵優勢時,已經提前泄露了結局。話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投資圈也不例外。但相比較而言這個圈子還是簡單很多,這倒不是說幹這行的人能有多純潔,而是這行與大多數行業不同的一點在於:業績才是硬道理,而業績這東西是互相吹捧也無用或者棒殺不了的。對一個像我這樣快不惑了還沒學好“社會學”的家夥而言,有這樣的地方還是挺幸運的。看到一些企業投資價值方麵的討論,上來就是資產負債表加加減減,然後分紅率算算,然後一句“不考慮未來企業盈利情況,我的投資收益應該是X年回本”。我很疑惑,最首要的企業盈利情況不考慮,那資產負債表和分紅這些基本建立在企業經營基礎之上的東西還有必要考慮嗎?企業畢竟不是國債。高估值低估值都是表象,價值周期、生意特征、可確定性上的不同才是根本。取某一時段的估值差來看問題意義不大,選擇溢價還是折價的傾向本身也不代表投資上的優劣之分。但是理解溢價與折價的基本原理,卻是判斷“錯誤定價”的基本前提。否則,成長陷阱或價值陷阱遲早會不期而遇。每個投資人都需要好點子,但總是不斷地反複尋找它本身已經說明還不明白什麼才是好點子——如果這個決策的有效期達不到起碼3年以上,不能在相當長的一段周期內帶來穩定可信和具有吸引力的投資邏輯,不能讓投資人遠離躁動不安,享受投資的寧靜和快樂,那還叫什麼好點子呢?五糧液2013年三季度收入同比降低40%,淨利潤同比降低52%,1~3季度淨利潤同比降低8.95%。格力電器三季度收入同比增長21.8%,淨利潤同比增長44.8%,1~3季度淨利潤同比增長42%。一個是“傻子也能經營的公司”,一個是“慘烈競爭的市場”;一個1年前還被認為前景光明,一個5年前已經被認為到了天花板。其實五糧液也好,格力也罷,這裏的比較並不是說哪個必然高的問題。我的觀點向來是:時間是把殺豬刀——任何所謂牢不可破的護城河,隨著行業成熟度興衰變化甚至驅動因素的減弱,都有跌落凡間的那天。傻子都能經營,也有巨大的局限性。

不必傻唱什麼“永恒”,因為投資人的時間價值並不永恒。——比如10年後五糧液肯定還在,格力不太好說。但對投資人而言資金是有時效性的。如果從5年前1664點開始比,格力最近的收益率是將近600%,而五糧液是70%,這就夠追一陣了。行業可以永遠存在,但投資人又有幾個五年呢?對於普通個人投資者來說,相比較機構最大的優勢就在於專注和時間。可這兩點恰好也是最不被散戶重視的。幾乎什麼東西都搞,天天急不可耐,這兩點就足夠讓一個本來的聰明人輸掉底褲。初學者總對“操作體係”這詞兒感覺很神秘,更想得到些“幾個持股、分幾次買入、間隔幾個百分點”之類的秘籍。其實在我看來這些都是細枝末節和可以靈活處理的。我本人既曾全倉過1隻股票,也曾分散持有五六隻;既有花了1年半時間慢慢建倉的,也有發現第二天就一次性買足倉的。這事兒不能盯表麵。從幾年的周期來看,真正具有重大操作意義的時刻並不多。關鍵是這種時刻出現時你要富有行動力,其他的垃圾時間盡管隨他去好了。尋機操作的原因是因為不滿意,如果局麵很滿意,不操作其實就是最好的策略。但如果局麵不滿意,重點也應該是尋機,而非操作。瞄準不行,扣扳機再勤奮也是枉然的。投資的世界裏單談任何一個獨立的“點”都沒啥意義,否則投資就不會那麼難了。護城河不等於業績增長,業績增長也不等於投資價值,投資價值不等於業績前景要好,長期投資價值更不等於短期必漲,短期漲了還不等於驗證了正確的投資邏輯......把這些糊塗賬都弄明白了,投資才算是入了點門。“買好的和買得好”哪個更重要?當然都重要,但如果不明白什麼是“好的”,那麼既不可能買好的更難買得好。那種“總是貴”們不就是如此嗎?其實回顧一下就很清楚,哪怕是超級牛股也大多出現過很便宜的時候,甚至是以年計的股價低迷。那時候“總是貴”們在哪裏呢?價格當然重要,但不能本末倒置。當然我無意貶低以低價作為優先的投資方法,市場中可以賺錢的方法很多。但我個人選擇與優秀的公司一起成長,因為我選擇在陽光下生活。那些終日與垃圾公司鬥智鬥勇的活兒太累人煩心了,既然是個自由選擇的市場,為何不選擇愉悅呢?如果投資意味著天天掙紮在狡詐欺騙和懷疑中,我寧願不做了。這一年截至目前已經差不多210多個交易日了,但我卻想不起來哪個印象深刻的日k線。任何一個猛烈的交易日放在周級別就弱化了,放在月級別就不值一提了,放在年級別就毫無意義了,更別提放眼5年以上的周期了。對於眼睛盯著企業經營的投資人來說,可能投資記憶中最難忘的日子都是和交易無關的吧。投資人都喜歡說找自己真正能理解的公司,也就是要搞清自己的能力圈。但其實很多人並沒有清晰地定義出怎樣才算是“能力”。很多情況下,人們是看到公司確實業績增長特別是股價大幅增長了,所以感覺看對了。在條理清晰地理解到底什麼是能力圈之前,匆忙確認所謂的能力也許比沒有能力更危險。很多投資語錄喜歡談境界,但我認為境界這個東西要慎談。不是因為它不重要,而是因為在基礎不紮實的時候大談什麼境界是扯淡。投資這條路可以誇誇其談,可最終還是要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沒境界也能賺錢,沒起碼的知識和方法論那可是能賠掉底褲。境界最終是修養、品性和價值觀的自然結果,急不得。對做實業的人而言,要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怎樣把生意做好”。但對於做投資的人來說,更多的思考應該是“什麼才是好的生意”。企業家需要在自己的行當裏找到最正確的路和最優秀的人來完成一項事業,投資者則是分享到最好的生意及企業家的勞動果實。投資提供了原本不可能的很多選擇,感恩並善用。翻了翻幾年前看過的一些公司,感慨對於那些曆史上從來都是差等生的公司給出“進入拐點”的判斷真的要非常謹慎,有時候這方麵的風險甚至會高過以高價格買入那些很出色的企業。雖然不能用“祖上三代”去推導未來,但至少在投資領域一個公司的曆史絕對是不容忽視的。在選擇股票的時候,我有一個小邪門歪道,就是看看我的隊友是誰、反對派又是哪些人。有些時候我對一些公司和時機並沒什麼感覺,但這個公司的支持者大體是一個什麼投資素質和水平倒是一個很好的參照物。如果你發現自己熱愛的公司後麵跟著一大隊的“雛兒”,這可不是什麼好消息。資本市場製度改革的推進可能會讓未來有更多的新玩法,但對我來說基本上沒有任何區別,我的投資方法也想不出有什麼需要與時俱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