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白菜,雪球用戶,發布於2014/06/01
彼得·林奇流傳甚廣的兩大謬論:
1.隻要做足功課,個人投資者可以輕鬆擊敗機構投資者。這是彼得·林奇反複強調的謠言,但是你可以去做一個驗證——在10年以上的長周期內,真正打敗了機構投資者的個人非常少,大部分個人存在的目的就是作為機構的食物。在中國,你也可以隨機調查100個自己操作的股民,問問有多少人在過去2年、3年或5年內打敗了市場。許多人會告訴你,不但沒有打敗市場,甚至沒有賺到一分錢。
林奇認為,個人投資者擁有更大的耐心、更少的投資限製,可以自由購買小盤股、陷入困境的股票,不用向別人反複解釋自己的決策,等等。機構投資者需要向無數個人和其他機構負責,需要應對堆積如山的法律和規製問題,其交易成本往往也不低於個人。但是林奇沒有告訴你,機構投資者的高成本是有回報的,那就是他們可以最快速地獲得市場信息,並且在重大危機到來之前提前跑路,而你卻被蒙在鼓裏,直到最後一刻。一個掌握1000億美元的基金公司,每年至少會向華爾街支付1億美元的傭金和“軟錢”,並在市場出現重大波動的時候與華爾街合作。作為回報,華爾街的分析師會不停地給基金公司打電話,發送郵件(誰給的錢最多,誰就會第一個接到電話),使基金經理永遠比市場提前1小時知道最新消息;當基金經理有幾十億美元的重倉需要拋售時,華爾街會絞盡腦汁地為他卸貨,甚至不惜讓自己蒙受虧損,以維持良好的客戶關係。當你通過報紙、網絡和手機短信監視市場動向時,機構投資者早就把這些東西納入了備忘錄。在中國,情況也是如此,不同的是基金經理的職業道德不高——當他們從券商那裏獲得一個重要信息時,總是先照顧自己的老鼠倉,最後才輪到客戶。在中國,如果你真的能夠僥幸打敗機構,這多半不是因為機構投資者不如你聰明,而是因為他們不道德。
2.對金融和投資來說,專業知識是無足輕重的。彼得·林奇不停地告訴我們,要在市場上生存,藝術和曆史知識比專業知識更重要;索羅斯也告訴我們,他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是哲學,而不是經濟學或金融學。如果你有幸參加過投資銀行或機構投資者的麵試,你肯定會驚訝地發現,他們很少詢問艱深的專業問題,大部分問題都圍繞著性格、經曆、價值觀等亂七八糟的東西打轉。這是否意味著你可以一邊研究哲學,一邊成為超級銀行家?或者一邊學習繪畫,一邊當上對衝基金經理。
事實上,你聽說過的所有聲名顯赫的金融界人物幾乎都受過正規的學術訓練。沃倫·巴菲特是哥倫比亞大學的經濟學碩士,喬治·索羅斯是倫敦經濟學院的經濟學榮譽學士(相當於碩士),彼得·林奇是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工商管理碩士,羅伯特·魯賓(高盛前聯席總裁、美國前財政部長)是倫敦經濟學院的經濟學碩士和耶魯法學院的法律博士,斯蒂芬·施瓦茨曼(黑石創始人和CEO)是哈佛大學的工商管理碩士,等等。大部分銀行家都是MBA(工商管理碩士)或JD(法律博士),基金經理和交易員一般學習金融、會計或經濟學。你也可以發現不少出身工程學、數學或自然科學的專業人士,但是極少有人受的是曆史學、藝術或哲學教育——即使有,他們後來一般都去過商學院鍍金,然後重新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