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夫音律所始,本於人聲者也。聲合宮商,肇自血氣①,先王因之,以製樂歌。故知器寫人聲,聲非學器者也。故言語者,文章關鍵,神明樞機;吐納律呂②,唇吻而已。古之教歌,先揆以法,使疾呼中宮,徐呼中徵③。夫宮商響高,徵羽聲下;抗喉矯舌之差,攢唇激齒之異,廉肉相準,皎然可分④。今操琴不調,必知改張,搞文乖張⑤,而不識所調。響在彼弦,乃得克諧,聲萌我心⑥,更失和律,其故何哉?良由外聽易為察,內聽難為聰也。故外聽之易,弦以手定,內聽之難,聲與心紛;可以數⑦求,難以辭逐。
“注釋”
①宮商:指五音宮商角徵羽,相當於簡譜的1、2、3、4、5、6(dao、re、mi、fa、so、la)。肇:始。血氣:指人體的血氣流行。②吐納:吐氣吸氣。指發音。律呂:十二律,指音律。③疾呼中宮,徐呼中徵:宮音比較強,徵音比較弱,音的強弱決定於振幅的大小,與音的高低決定於振動數多少不同。因此這裏的疾徐指強弱。④攢:蹙。激:激越,指齒音清越。廉肉:廉,棱角,指尖銳;肉:肥滿,指飽滿。皎然:狀明白。⑤操:彈奏。改張:把琴弦改裝過。摛文:作文。乖張:音調不和諧。⑥聲萌我心:發音的高低強弱由內心所要表達的情思來決定。⑦外聽易為察:據楊注引《喻林》卷八九補。數:術數,指樂律。
“譯文”
音律的開頭,原本是根據人的發音來的。人的發音符合五音,本於生理結構,從前的君王就是憑著它來創作音樂歌曲的。所以知道樂器的音是模仿人的發音,人的發音不是模仿樂器的音。所以,言語是構成文章的關鍵,表達情思的機構;吐辭發音要符合音律,在於調節唇吻等發音機關罷了。古代教唱,先按照音律,使強音合於宮音,弱音合於徵音。宮音商音的音強,徵音羽音的音弱;由於伸喉轉舌的差別,蹙唇齊齒的不同,人的發音同樂器的音或尖銳或飽滿相合,音的強弱明白地可以分別。如果琴彈出來的音不協調,彈琴者就懂得把琴弦重新改裝過,可是作文的音調不和諧,卻不懂得使它協調。樂音發自弦上,卻能使它和諧,心聲發自我心,反而失去和諧,這是什麼緣故呢?實在因為聽在外的樂音容易辨別,聽在內的心聲不易協調。所以聽在外的樂音容易,琴弦的協調可由彈奏來決定;聽內在的心聲困難,心聲同情思的關係複雜;前者可以按照樂律來衡量,後者難於根據文辭來考求。
“原文”
凡聲有飛沉,響有雙迭①。雙聲隔字而每舛,迭韻雜句而必睽②;沉則響發而斷,飛則聲颺不還,並轆轤交往,逆鱗相比③;迕其際會,則往蹇來連④,其為疾病,亦文家之吃也。夫吃文為患,生於好詭,逐新趣異,故喉唇乣紛⑤;將欲解結,務在剛斷。左礙而尋右,末滯而討前,則聲轉於吻,玲玲如振玉;辭靡於耳,累累如貫珠矣⑥。是以聲畫妍蚩⑦,寄在吟詠;滋味流於下旬,氣力窮於和韻。異音相從謂之和,同聲相應謂之韻⑧。韻氣一定,則餘聲易遣⑨;和體抑揚,故遺響難契⑩。屬筆易巧,選和至難;綴文難精,而作韻甚易。雖纖意曲變,非可縷言,然振其大綱,不出茲論。
“注釋”
①聲有飛沉:飛指宮商響高,即平聲。沉指徵羽聲下,即仄聲(上去入三聲)。雙迭:雙聲,如躊躇,發聲相同,都是,所以稱雙聲。迭韻,如徘徊,收聲相同,都是,所以稱迭韻。②舛:不合。睽:乖違。③轆轤:井上搖把,搖起來上下圓轉。比:密接。④迕:乖違,不順適。際會:接合。這裏指字句接舍得不順。蹇、連:都指不順利。⑤乣紛:同糾紛。⑥玲玲:狀玉聲。靡:細密,指和諧。累累,狀積累。⑦妍蚩:美惡。⑧和:句和句的音節和諧。韻:句末押韻。⑨韻氣:即韻。一定:指一定押在句末。餘聲易遣:韻指收聲,所以稱餘聲。押韻有一定,容易安排,故稱易遣。⑩契:合。
“譯文”
所有的聲音有飛揚和下沉兩種,音響有雙聲和迭韻兩種。兩個雙聲字給別的字隔開了,念起來往往不順口,兩個迭韻字隔雜句中兩處,念起來一定別扭;都用下沉的音,那音調就沉下去,像斷了似的,都用上揚的音,那音調就飛揚不能轉折,兩者配合起來就會像井上轆轤那樣上下圓轉,像鱗片那樣緊密排列著;要是配合不合適,念起來就繞口,它的毛病,好像文章家的口吃一樣。文章中發生口吃的毛病,是喜歡怪異造成的,文字過於追求新奇,所以念起來不順口;要解開這個疙瘩,主要在於堅決去掉癖好。左麵發生障礙也可從右麵想辦法,下麵有了塞滯也可從上麵去調整,那麼聲調在嘴上流轉,清脆得像寶玉發出的聲音,文辭聽來悅耳,圓轉得像串連的珠子了。因此文章聲韻的好壞,寄托在吟詠上;韻味從安頓句子上流露出來,氣力全用在求和諧與押韻上。不同的聲調配合得當叫做和諧,使收聲相同的音前後呼應叫做押韻。押韻是有一定的,所以收聲相同的音容易安排;聲調和諧要注意抑揚,所以音響難以配合恰當。措辭工巧還容易,要使音調和諧挺困難,作文難精,押韻極易。雖然其中細微曲折的變化難以詳細說明,可是從大體講來,離不開這些議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