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17日,牛根生率蒙牛高層前往阿裏集團訪問,馬雲在歡迎會上發表了一番關於阿裏商業模式的講話:
“全世界最好的商業模式是國家,國家本來就是一個公司。當然,國家是不能隨便成立的,但是有一個地方可以成立國家,那就是在虛擬的網絡上。
“在虛擬的世界裏,阿裏巴巴突然發現可以做這個事情。阿裏巴巴就是買啊賣啊,最後誰製定規則?就是我們製定規則,誰要不服我就趕出去,沒有辦法做生意。
“我們要建立淘寶大會,對重大的決策投票,一旦投票通過,我們堅決捍衛這個決定。這是‘法律’通過,不管做多少服務,不管做多大投資,請大家安心付費,逃稅漏稅要把你們抓進去。”
2009年,阿裏巴巴的十周年晚會上,馬雲再次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下一個十年“阿裏巴巴將會創造1000萬家中小企業的電子商務平台,為全世界創造1億個就業機會,為全世界10億人提供消費平台”。
“我們希望看到自己作為企業家,作為商人,在這個(虛擬)社會裏,承擔起和政治家、藝術家、建築家一樣的責任,成為促進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
如今,這個虛擬的“國家”基本在馬雲手上實現了。而且,阿裏集團在這個虛擬社會中的“征稅權”,一如現實社會中政府的征稅權般,帶來了超高“利潤”。阿裏集團的IPO文件披露,其2013年淨利潤高達35.92億美元,在全球互聯網企業中盈利能力僅次於穀歌。
“總統”身後的兩位“議員”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馬雲“當政”的阿裏帝國,有兩位舉足輕重的“議員”先後牽製著他——軟銀與雅虎。馬雲所引進的這兩大股東,在成就阿裏帝國的同時,也令馬雲日後陷入無限的糾結之中。
軟銀——早期金主
與早期中國互聯網創始人要麼是海歸IT精英要麼是本土IT極客不同的是,英語教師出身的馬雲對IT技術基本是門外漢。創業初期,馬雲帶著“十八羅漢”窩在杭州湖畔花園他那套150平方米住家兼辦公的房子裏,靠著大家七拚八湊而來的50萬元啟動資金,憧憬著“要做一件偉大的事情”。
那時候的馬雲團隊被稱為“三無團隊”——一無顯赫出身,二無成功案例,三無技術優勢,這種團隊背景是難入投資人法眼的。馬雲回憶:“我記得1999年到矽穀尋找資金,跟很多風投、資本家接洽,但是沒有人有興趣投資阿裏巴巴,我被一一回拒。”
直到華爾街背景的蔡崇信於1999年5月加盟阿裏出任CFO之後,阿裏的融資才有起色。
1999年10月,在蔡崇信的牽線下,由高盛牽頭,聯合蔡的原東家Investor AB公司以及新加坡政府科技發展基金等VC,共同向阿裏巴巴投資500萬美元。拿到融資之後,資金稍顯寬裕的阿裏巴巴終於告別了馬雲自住的居民樓,搬到了寫字樓華星大廈辦公。
馬雲獲得第一輪融資之後不久,亞洲首富日本軟銀主席孫正義來到中國物色投資項目。當時孫正義的名號在互聯網界可謂如雷貫耳,因為他投資了當時如日中天的雅虎,隨著雅虎的上市,軟銀獲得了超過百倍的回報。
軟銀邀請了中國當時最為知名的一些互聯網創業者,包括新浪的王誌東、搜狐的張朝陽、網易的丁磊等人,馬雲獲悉這個信息以後也趕了過去。按照馬雲的說法,他那次並不是為了融資而去,因為剛剛拿到高盛的500萬美元,因而並沒有太迫切的再融資需求,他隻想去跟孫正義談談他的阿裏巴巴並且聽聽孫對阿裏巴巴的看法。
那天馬雲遲到了,等他來到軟銀北京辦公室時,黑壓壓一屋子人看著一個身穿破夾克、手捏半張紙的黑瘦男人推門進來,不知是何方神聖。由於前麵人已經講得差不多了,主持人便告知馬雲,他隻有6分鍾的介紹時間。
馬雲上前即道:“我不缺錢,如果你有興趣,我可以給你介紹一下阿裏巴巴的情況。”於是他不時瞥兩眼手中半張紙上草草寫的幾個英文單詞(似乎是他的演講提綱),對著孫正義侃侃而談他的阿裏巴巴。
馬雲的演講口才征服了在場的所有人,包括孫正義在內。曾是軟銀中國區合夥人的吳鷹(孫正義早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投資過吳鷹創立的UT斯達康)回憶道:“他大概寫了主要幾點,馬雲是學英文的,所以英文很好,他的語言天賦還是用上了。他在那兒講電子商務,我當時聽得雲山霧罩,也不太懂電子商務,就是覺得這個人很有熱情,講得也還是很流利。他非常自信地講,我不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