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不可否認的是,以人為核心的編輯方式不可避免地會麵臨兩方麵問題:
1.專業性:人工編輯並不能確保一定具備比用戶更高的專業水平,而人的介入也等於對用戶生產的內容進行了價值判斷,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內容取舍的公正性;
2.時效性:機器人或爬蟲可以不分晝夜不間斷地掃描和抓取整個互聯網上的信息,但人必須要休息,而且關注的範圍相比機器來說極為有限。
這兩個問題在以專業投資者為主的雪球裏表現得尤為明顯。“讓一群一個月拿幾千塊錢的編輯去指導一天就能虧幾百萬的投資者是極其荒謬的。”早在去年8月的極客公園活動上,方三文就曾以新東方被渾水做空為例講述了雪球用戶在事件發生以及發酵過程中所進行的信息傳播、資料翻譯、行情分析等完全自動自發的行為。這是傳統編輯無論在傳播速度還是在專業解讀上都難以企及的。
權威倒下去,用戶站起來
培根說“知識即權力”,從技術進步的角度來看,掌握知識傳播渠道的人才真正擁有權力。早在中世紀的時候,教士的權力來自對聖經的解讀權。然而在古騰堡印刷術出現後,大眾能夠自行解讀聖經,教士的權力受到挑戰。現代社會同樣如此,我們平時閱讀的報刊、收看的電視,其實都是經由職業化的媒體工作者生產內容再加上編輯的重構才得以呈現。傳統媒體過去基於渠道壟斷而存在,如今被互聯網所顛破,任何有所見地的人都能通過互聯網平等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原有的金字塔形話語結構變得扁平化,意見領袖在高速的信息流通中不斷被樹立,同時不斷被消解。
其實在雪球裏麵,傳統投資分析師的權威已經受到不小的挑戰。以往大牌機構的金牌分析師可以長久地壟斷話語權,左右普通投資者的投資決策,然而在雪球裏他的觀點卻並不一定會得到其他用戶的支持。方三文自己也是雪球裏的活躍用戶,經常可以看到這個“不明真相的群眾”樂此不疲地在跟別人打著嘴仗。
“除了明顯違法犯罪信息和垃圾廣告,雪球不會對內容做任何審核。”這是雪球在審查社區內容時所遵循的原則。就像市場經濟依靠“看不見的手”來擔負市場調節的主要任務,具備專業知識的用戶擁有足夠的判斷力和自覺性來篩選出對自己有價值的信息。所謂優質內容隻是針對不同用戶的個性化需求而言,評判內容是否具有價值的權力掌握在用戶而不是權威人士或是編輯手中。在以機器算法為基礎的充分信息流動狀態下,充當裁判員角色的編輯逐漸淡化乃至離場成為UGC 網站未來變革的必然趨勢。
人的價值在哪裏
i 美股撤銷內容團隊是整個雪球產品技術化過程中的必經階段。去年被雅虎以3000萬美元收購的自動新聞摘要應用Summly 已經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通過算法推薦內容所蘊藏的巨大價值。編輯力以前沒有、未來也不可能完全離開內容陣地,隻不過是將重複和機械性的工作交由更為高效的機器來完成而已。另外,UGC 的內容生產方式與脫離了裁判員機製的機器算法互為裨益,UGC 的價值挖掘和釋放不再受製於編輯的專業水平,這反過來也能夠促進更多優質內容的產出——人的價值在產品設計者以及內容生產者的創造力中得以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