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時清廷中樞,尚有一批立場相對保守且能量甚巨的勢力,他們既反對肅順以嚴刑峻法重振朝綱,也堅決抵製大規模重用漢臣,其代表人物有柏葰、祁寯藻、彭蘊章、翁心存、周祖培等。依著肅順剛猛的爆脾氣,自然不願與此輩多做周旋,便借兩場“打老虎”行動,將諸位對手一一剪除。

肅順擺出的“當頭炮”乃“戊午科場案”。鹹豐八年十月初七,距離當年鄉試揭榜尚不足一個月,禦史孟傳金上書,指出本次鄉試存在嚴重舞弊問題,如旗人平齡,除了會唱兩口皮黃,一無所長,居然高中第七名,事出蹊蹺,奏請立案審查。鹹豐感到其中定有貓膩,於是命載垣、端華等會審此案。隨著調查深入,辦案人員發現“應訊辦查議者竟有五十本之多”,甚至有一試卷“訛字至三百餘”也能中榜。鹹豐聞後震怒,將主考官柏葰諸人革職。

與此同時,另一條線索也浮出水麵。原來同考官浦安與新考中主事羅鴻繹私下裏“交通關節”。於是肅順建議載、端二王順藤摸瓜,傳訊當事人羅鴻繹。讀書人往往骨頭軟,一經審訊,羅便報出大料:為了能考中,他曾向兵部侍郎李鶴齡疏通關係,李轉而求同考官浦安關照,浦又跟柏葰的門丁靳祥打了招呼。事成後,浦安向柏葰送贄敬銀十六兩,李鶴齡則向羅鴻繹索要銀五百兩,其中三百兩轉交浦安。這顯然是一宗腐敗窩案。

打蒼蠅牽連出了一隻大老虎,這可樂壞了肅順。柏葰可是兩朝重臣,《清史稿》稱其“素持正”“勤慎無咎”,但他向來反感肅順等人的施政方針,時常帶頭抵製。如今抓到了柏葰的把柄,肅順自然要大做文章,力請將之“比照交通囑托,賄買關節例,擬斬立決”。這令鹹豐著實為難,商議此案時,他詢問各親王大臣“柏葰有無屈抑”,是否有從輕發落之可能。此刻肅順於殿上高聲力爭,強調科舉乃“取士大典,關係至重,亟宜執法,以懲積習”,柏葰罪不可宥,“非正法不足以儆在位”。而在朝諸臣攝於肅之氣勢,竟“默無一言”。既然無可挽回,鹹豐隻得判處斬立決。柏葰也成為清代唯一一位因科舉舞弊被處死的中央領導。綜觀這耗時十個月的“戊午科場案”,共計懲處各級官員91人,不僅處決了柏葰這樣的副國級幹部,還波及各個部委甚至不少親王宗室,確實收到“功令為之一肅,數十年諸弊端淨絕”的效果。然而,肅順在具體執法中存在明顯不公。如他袒護陳孚恩,使其免受案件牽連。更讓人不齒的是,兩年後肅順監視庚申恩科,居然為了能讓幕僚高心夔中試,不惜考前泄題,實“為科甲中人所切齒”。可以說,肅順打掉了一隻老虎,卻又養了其他老虎。

緊接著,肅順再出重拳,徹查“戶部寶鈔案”。鹹豐即位初年,因太平天國起義,戶部庫房匱乏,於是清廷決定由戶部設立寶鈔處和官錢總局發行大量鈔票。濫發官鈔非但沒有紓解財政,反倒致使通貨膨脹、物價飛漲,而官商乘機勾結,“侵占挪用”“拒收買抵”,從中牟取暴利,將幣製改革失敗的惡果轉嫁於百姓頭上,當時“五城內外兵民不下數百萬戶,各糧行抬價居奇,小民每日所得錢文,竟不能供一日之飽”。鹹豐八年底,肅順改任戶部尚書,決心整頓財政積弊。無巧不成書的是,肅順的前幾任,分別是政敵祁寯藻、柏葰、翁心存,這可給了他現成的彈藥。

肅順從調查五宇官號賬目入手,刨根究底,將戶部整個掀了個底兒掉,涉案人員幾百人,抄沒戶部司員、商戶及滿族宗室數十家。就在案情漸趨明朗之際,鹹豐九年十一月,戶部稿庫突起大火,“三日不息,存案悉毀”“宇廨盡焚”“統計延燒、拆卸房屋二百餘間”,致使戶部積案無可稽查。偏偏在此關口,戶部起了大火,這令鹹豐堅信其中定有更大陰謀,遂命肅順詳查。有了皇帝的力挺,肅順辦案愈發酷烈,定要揪出幕後的“大老虎”。幾經核查,耗時一年,肅順又將戶部司員景雯、崇貴、常祿、忠麟、王熙震諸人利用短號鈔換取長號鈔,從而吞沒巨款的案情查出。經過反複逼供,忠麟等供認此事曾經時任戶部尚書的翁心存過目,但翁漫不經心,故毫無察覺。拿到證據,肅順立即啟動對翁心存之彈劾,終使朝廷對翁予以革職留任之處分。而時任大學士的祁寯藻,因對肅順辦案作風不能認同,二人屢次發生衝突,“肅順議論風發泉湧,寯藻格格然勿能難”,不得不稱病辭職。

這場轟轟烈烈的“戶部寶鈔案”前後延續長達兩年多,“波及至數百人,係獄至兩三載,南北兩監,囚為之滿”,確也暫時壓製了官場貪賄公行的風氣。肅順以查案之便借機排擠了祁寯藻與翁心存,使個人勢力繼續膨脹。不過,這種大肆反腐的舉動,讓官員們人人自危的同時,也迫使他們開始私下緊密抱團,以求自保。難怪李慈銘感慨“然昔歲科場,今茲儲庫,屢行大獄,亦非國家之福也”。肅順得到了冷酷的權力,失去了溫熱的人心。

這波運動,終究還是變了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