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伸是進取的方式,屈是保全的手段(2 / 2)

從某種角度我們可以這樣說,一個人能夠成為雲中龍還是草中蟲,是大龍還是小龍,不僅僅看你有無誌氣,還由你胸懷是否寬廣、度量大小決定的。胸襟寬廣之人能看清形勢,形勢不利於己時可以做條隱忍的小蟲,形勢大好時再顯露本事做條伸展的龍。

先當孫子後當爺

刺蝟可以說是能伸能屈的智慧化身了。你看它身處順境時拱著小腦袋,憑借著滿身的硬刺,橫衝直撞;當它身處險境時,則縮回腦袋,把自己滾成一個刺球,讓敵人無隙可擊。能伸能屈,與其說是生物界的一種智慧,不如說是一種生存本能。

在生活事業處於困難、低潮或逆境、失敗時,若懂得運用“屈”的智慧,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反之,該屈時不屈,去伸,必然會遭到沉重打擊,甚至連性命都保不住,那樣,還有什麼資格去談人生、談事業、談未來、談理想呢?

春秋時,越王勾踐夫婦曾被抓做人質,去給吳王夫差當奴仆,從一國之君到為人仆役,這是多麼大的羞辱。但勾踐忍了。是他甘心為奴嗎?當然不是,他是在伺機複國報仇。

到吳國之後,他們住在山洞石屋裏,夫差外出時,他就親自為之牽馬。有人罵他,也不還口,始終表現得很馴服。

有一次,吳王夫差病了,勾踐在背地裏讓範蠡預測一下,知道此病不久便可痊愈。於是勾踐去探望夫差,並親口嚐了嚐夫差的糞便,然後對夫差說:“大王的病很快就會好的。”夫差就問他為什麼。勾踐就順口說道:“我曾經跟名醫學過醫道,隻要嚐一嚐病人的糞便,就能知道病的輕重,剛才我嚐大王的糞便味酸而稍有點苦,所以您的病很快就會好的,請大王放心!”果然,沒過幾天夫差的病就好了,夫差認為勾踐比自己的兒子還孝敬,很受感動,就把勾踐放回了越國。

勾踐回國之後,依舊過著艱苦的生活。一是為了籠絡大臣百姓,一是因為國力太弱,為養精蓄銳,報仇雪恥。他睡覺時連褥子都不鋪,鋪的是柴草,還在房中吊了一個苦膽,每天嚐一口,為的是不忘所受的苦。

吳王夫差放鬆了對勾踐的戒心,勾踐正好有時間恢複國力,厲兵秣馬,終於可以一戰了。兩國在五湖決戰,吳軍大敗,勾踐滅了吳國,活捉了夫差,兩年後成為霸主,正所謂“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勾踐所受之辱,所嚐之苦,可以說達到極點了。但他熬了過來,不僅報了仇,雪了恥,還成了當時的霸主。正是“先當孫子後當爺”最好事例,如果勾踐當時不屈,當“孫子”時就死了,還能成“爺”嗎?

人生也是如此,一般來說,當人處於逆境的時候,或者說,在倒黴的時候就應該委曲求全、收起鋒芒,從而以屈求伸,等待時機,再創生命的輝煌。這就是屈的功能。

古人說:“小不忍則亂大謀。”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人生目標和理想,為了達到這些目標和理想,受寂寞、遭白眼,甚至被社會、被親人誤解,都應該在所不惜。

中國古代文化的經典著作《周易》提出“潛龍勿用”的思想,指的就是在一定條件下,尋找時機,再創功業。

孔子在《易·係辭》中,則以尺蠖爬行與龍蛇冬眠作比喻,進一步解釋什麼叫“潛龍勿用”。他說:“尺蠖之屈,以求伸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宋代的朱熹則進一步發掘這一思想,認為“屈伸消長”是“萬古不易之理”。他提出,在時機未到之際,要“退自循養,與時皆晦”,要學會“遵養時晦”,即隱居待時。

縱觀曆史,有多少像勾踐一樣的人物,為成就自己的事業,實現自己的理想,在必要的時候,使用了屈伸之術,從而保存自己,待時機一到,便東山再起。曆史同時也說明,善於使用屈伸之術,該屈則屈,該伸則伸,較好地掌握其分寸,是許多曆史人物取得成功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