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1 / 2)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這句話原出自三國魏人李康的《運命論》。李康所作的《運命論》旨在探討國家治亂與士人個人出路之間的關係問題。他強調“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可是誌士仁人“蹈之而弗悔”,目的是為了“遂誌而成名”。不想這話今天竟成了要人不要過於拔尖,以免招人嫉妒的警語。

做人不可鋒芒太露,要善於掩藏自己的長處,才不至於引人注目,成為眾矢之的,千夫所指。此種思想雖說有些消極悲觀,但在生活中卻仍不失其現實意義。

無數事實告訴我們,膽大妄為、肆無忌憚是一切災禍的根源,那些自以為聰明,便目空一切的人,終將引火燒身,自取滅亡。

賣弄本事的人是愚蠢的

智慧的人都知道藏而不露,有了一點點本事就喜歡賣弄的人是愚蠢的。千萬不要恃才傲物,在人前顯示和賣弄自己的一點兒雕蟲小技。否則,必將作繭自縛,甚至給自己招來殺身之禍。

有一天,吳王帶著隨從乘船在江上遊玩。當他在江兩岸的奇山異峰中發現風景秀麗的猴山時,感到異常興奮。吳王令隨從在猴山腳下的江邊泊船,他要帶領他們下船登山。

山上的猴子們往日的平和與寧靜,突然被這麼多上山來的人打破了。它們嚇得驚惶失措四下逃走,躲進荊棘深處不敢出來。

一隻猴子卻與眾不同,它從容自得地停留在原地,一會兒抓耳撓腮,一會兒手舞足蹈,滿不在乎地在吳王麵前賣弄著它的靈巧。吳王用箭射它,這隻猴子並不害怕,吳王射過去的箭都被它敏捷地抓住了。吳王有些氣惱,便命令隨從們一起去追射這隻猴子。麵對這麼多人射過去的箭,猴子難以招架,當即被亂箭射死。

這個猴子,倚仗自己的靈巧,不顧場合地賣弄自己,以至於就這樣丟掉了自己的性命。

隨著秦統一戰爭的不斷勝利,呂不韋的權勢也一天比一天大,甚至蓋過了秦國的君主秦始皇。秦始皇親政後,說呂不韋私通叛黨,免除了呂不韋的相國之職,讓他去河南就職。

呂不韋到了河南之後,河南就變成了政治、經濟、外交,甚至是文化中心。各國使節或是來訪大臣到鹹陽之前,都會先到呂不韋那裏停留議事,到達鹹陽見秦始皇時,所提出的往往是在呂不韋那裏得到的結論。在鹹陽的大臣遇有重大問題和疑難事件,也會和呂不韋書信往來商議,甚至親自跑到河南求教。秦始皇聞知,心中越發擔心了。誰知呂不韋一點沒有收斂的跡象,他召集門客吟詩著作,議論時事,儼然成了首腦。呂不韋的門客到處遊走,希望為他重新選一個主人。也有的國君,極力要求呂不韋到他們的國家擔任重要的官職。

呂不韋仗著這些越來越大膽了,還企圖利用這個有利條件再次發家。這次秦王終於忍不住了,他不能坐視呂不韋的風頭蓋過自己,也無法容忍呂不韋對他的權威提出挑戰。秦始皇送給呂不韋一封信,信上寫道:“你對秦國有什麼功勞,秦國要封你河南十萬戶?你與秦是什麼親屬關係,可以稱為‘仲父’?你和你的家屬還是滾回到蜀地去吧。”

呂不韋已經年邁,怎麼能夠走到四川呢?呂不韋知道事情已不可挽回,便飲鴆而亡。

呂不韋的悲劇就在於他超越了做人的界限,他聲勢顯赫,“傲”字當頭,對秦皇造成了巨大的威脅。從這個層麵來說,呂不韋的悲劇不可避免。

行高於人,眾必非之

一棵樹高出於樹林,大風必然把它吹折,一個人鶴立雞群,禍患也必然降到他身上,這是從古至今不能改變的道理。

解縉是明初著名才子,洪武二十一年進士。明太祖朱元璋特別喜愛他的才能,讓他每天在自己身邊,朝夕談論不倦,待之如家人父子。寵遇一時無比。

解縉受寵日深,便想到“食君之祿,忠君之事”的古訓,又自負高才,敢言人所不敢言。他給朱元璋上了一封萬言書,指出朱元璋“禦下嚴苛”,濫誅大臣,以喜怒為賞罰等諸多毛病,又首次提出分封親王的權力過大,恐後世會危及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