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現實中,在待人處事方麵,萬不可把事情做絕,要時時處處為自己留下可回旋的餘地,就像行車走馬一樣,你一下子走到山窮水盡的地方,調頭就不容易了。俗話說:“過頭飯不吃,過頭話不說”,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千萬別把弓拉得太圓太滿
大家都知道,如果把弓拉得太圓太滿,就會折,這也可以說是“盛極則衰”吧。做人做事也是這樣。如果在做人做事的時候,不給自己留有餘地,等於自撤下台階梯,萬一預測或建議錯誤,就白白地把自己留在半空中,弄得不上不下,不知如何是好。
因此,凡是話說得太滿的人,一定表現出極端性格。凡是極端的人,等於基本上不願妥協,損失掉靈活變通的機會。世事如棋局,局麵是會瞬息萬變的,不把這種情況預計在自己做人做事的過程中,很多時候就會令自己尷尬。所以,在做人做事的過程中,切忌把弓拉得太圓太滿。
人生的不快常常是毫厘之得失,半步之短長。世上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生存原則和實際情況,用不著看重別人的議論和評價,也別去幹預別人。時刻保持一顆容人之心,凡事給人留有餘地。萬事不饒人,怨恨別人,不原諒別人,隻會使自己更難過,隻能加重自己的負擔,使自己不快而已,不會給別人帶來不良的影響。因此我們要寬容待人,給自己留一點餘地,給別人一個台階,凡事太盡,則緣勢必早盡。要學會異地而處,多想想自己的不足。知足知不足,有為有弗為。做事明辨是非,留有餘地的人,才是一個明智的人。
對自己和對方都要留有餘地,即使最強勢的咄咄逼人風格的談判高手,也會適當留給自己或對方回旋的餘地。萬一把自己弄得下不了台,這種尷尬會在談判雙方的心理上導致微妙的變化,甚至影響勝負的天平。除非確信把對方逼到死角對自己有利,自己才能夠完全控製對方掙紮的局麵,否則一定要給對方留有餘地。
曾有一個人去應聘一家大型企業的城市營銷主管,雙方談得很投機,並沒有局限在特定的崗位上。由於多種原因,這個人未能獲得這個崗位,雙方在表示遺憾的時候,也表達了有機會再合作的意願。一段時間之後,這家企業打電話詢問這個人是否願意出任企業的北方市場主管。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就是留有餘地的好處。
即使是您跳槽離開一家不怎麼樣的企業,也不要將關係搞得太僵。您跳槽之後在奮鬥,這家企業也在發展,或許雙方就能夠在更高的起點上合作,畢竟雙方相互都很了解。
留有餘地雖然隻是一個小細節,但是卻能決定成敗。汪中求在《細節決定成敗》中寫道:“一心渴求偉大,偉大卻了無蹤跡,而甘於平淡,認真地做好每個細節,偉大卻不期而至。這就是細節的魅力,是水到渠成後的驚喜!”
做人切忌不可把弓拉得太滿,給自己和別人留有一絲餘地,才能讓自己在生活中進退自如。
留有餘地,進退自如
一枚硬幣的兩個麵是不相同的,同樣,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情是完全絕對的,任何事物都有兩個相對的方麵。換句話來說,也就是我們做人不要太絕對,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別人,都要留下些可回旋的餘地。
在我國的三國時期,諸葛亮曾經七次生擒孟獲,最後卻又把他放回去了。有人會說,他很傻,抓一個人費了那麼多的時間和精力,最後卻“放虎歸山”!其實,如果我們換個角度來看,就不然了,諸葛亮這樣做,不僅給自己留下了餘地,也給孟獲留下了一條退路,深諳用人之道的諸葛亮知道,想要一個人為國家心甘情願地效力,就要讓他心悅誠服地降伏。果然,在第七次釋放了孟獲時,他終於甘心歸降認輸,諸葛亮此舉也成為了一段傳世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