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人的字典中,“智”與“知”本來是同一個字,可以互相通用。知識與智慧當然就存在著密切的關係,“無知”當然就不可能有智慧,而大智慧必然也就與豐富的知識聯係在一起。可見,中國古人對智慧的解釋有超時代的內涵。
隨遇而變的智慧
在中國的曆史上,舜是第一個被稱為“大智慧”的人。根據曆史記載,舜出生後不久母親就離開了人世,後母生了一位弟弟“象”。孝順的舜盡管總是小心地侍奉後母和弟弟,但是仍遭受了無數次的毒打。最後實在無法在家裏生活下去,舜選擇了離家出走,他一個人流浪到曆山腳下開荒種地。
在清苦的生活中,舜依舊沒有一點怨言。他與當地的農夫和山林中的鳥獸生活在一起,他觀察周圍的事物,一切都是那麼溫馨和睦。於是舜觸景生情,製作了一首首感人的樂歌。他的德行影響了周圍所有的人,農夫相互謙讓已開墾好的農田,漁民相互謙讓自己打魚的場地,陶匠則做出了更加精美耐用的陶器。舜成為人們學習的榜樣,人們從四麵八方扶老攜幼過來,希望和舜成為鄰居。僅僅用了一年時間,他的周圍就聚成村落,然後就擴大為城鎮、都市。最後,當時的天子堯將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許配給了舜做妻子。這兩位聰明美麗的妻子給了舜無窮的力量。“無知”的舜總能逢凶化吉,順利地通過了堯對他的能力所進行的考試。最後,堯將天子之位禪讓於舜。
舜用先適而後變的方式成為天子,那真是“大智慧”。但是,舜的大智慧卻沒有使用什麼心計,事實上,他的“大智慧”往往都是以“三分做事,七分做人”來襯托的。舜從未有意識地去獲取民心,也沒有任何處理複雜事務的知識。但是,他的淳樸、堅強、虛心,保證了他最終取得所期望的勝利。
舜的勝利說明適應是改變的開始,也是一切處世哲學的根基,這種智慧受到當時許多學者的稱讚,一時之間,甚至成為一種“時尚”,許多聖人都不願意出名,不願意擔任引起公眾注意的官職。他們推脫的職位中,甚至有宰相!
在儒家的思想中,適應還有一種內涵就是虛心聽取他人意見,對其中不善和有過錯的言論能夠用豁達來處理。對於對立兩端的不同觀點、看法,能夠知道最恰當的度量界限在哪裏,並利用這最恰當之點即對“中”的把握來治理民眾和國家。
老子的基本觀點是“為學日益,為道日損”,道“不可道”,所以它不能夠通過學習的途徑為人所把握。人隻能夠以“無為”——改變能改變的,適應不能改變的的態度去對待道。所以無知與無為之間,在老子看來是一種直接的聯係。所謂“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張揚、高調與道是不相幹的,低調者與“道”更容易達到渾然合一。
其實,不僅僅是中國,世界上所有的哲人都指出了這個道理,“無為而無不為”是最接近智慧的,在通往智慧的道路上,這是必須經過的道路。雖然說這樣的人不一定有智慧,但是有智慧的人一定是這樣的。
在這裏,我們不僅僅是從人生觀上來說適應與改變的博弈,其實,無為接近的智慧,不僅僅是使人幸福,使人內心得到安寧,這種智慧還可以運用到實踐之中,幫助你完成現實中的事業,按照古代的說法就是,它是可以“立功”的。現在,我們似乎很相信那種可以直接取得效果的“聰明”,但是不相信“智慧”。其實,智慧比聰明要高明很多,如果你真的有智慧,把這種智慧用在日常的實際生活中,你就會發現,它的作用是聰明完全不能比擬的。
抓準適應與改變的時機
古希臘有一個著名的哲學家,因為當時的人們有輕視哲學家的觀念,於是他運用自己的知識,輕而易舉地獲得了財富,其實他並不需要財富,他隻是用自己的例子告訴世人,把智慧用在世俗的事物上,可以很輕鬆地解決所有的問題。有智慧的人之所以不這樣做,僅僅是因為他們不願意這樣做而已。這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不過我們可以從這裏知道一個道理何時該適應何時該變革作為一種達到智慧的捷徑,如果你正確地把握了它,它可以為你帶來你的所謂“聰明”所不能取得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