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人們應該懂得功成身退,見好就收,切不可過於貪心,踏著欲望攀升的階梯,無止境地被欲壑所累。退得妙恰如進得巧。一旦獲得足夠的成功——即使有更多的誘惑在前麵,也要見好就收。聯袂而來的好運總是不安全的,最好是好運和厄運交錯而來,這樣還可以使人享受苦中帶甜之樂。當運氣來得太猛烈時,它很可能會摔倒並把什麼東西都撞得七零八落。幸運女神有時候也給我們補償,拿持續性來換取我們的緊張感。倘若她必須長期把某個人背在背上,那麼肯定會使她感到疲倦不堪。
功成身退,明哲保身
老子的知足哲學中就包括“功成身退”的思想。所謂“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它的意思是說,過分自滿,不如適可而止,鋒芒太露,勢難保長久,金玉滿堂,往往無法永遠擁有,富貴而驕奢,必定自取滅亡。而功成名就,急流勇退,將一切名利都拋開,才合乎自然法則。因為在達到頂峰之後,不管是名還是利,都會走向與其相反的一麵。
軍師張良在輔佐漢高祖劉邦獲得天下後,便毅然光榮隱退。他向劉邦請求:“我憑著三寸不爛之舌成為的軍師,蒙恩拜領萬戶封地,名列公侯。我的任務至此已經完成。從今以後,我要舍棄世俗,漫遊仙界。”劉邦答應了他的要求,因此張良得以功成身退,安享晚年。
公元前五世紀,有吳、越兩個相鄰的國家。雖然兩國距離很近,可雙方為了爭奪霸業,互不相讓,相互對抗。後來越王勾踐敗在了吳王夫差手下,隻好逃往會稽山,忍辱負重與吳國談和。經過幾次交涉後,吳國才答應讓勾踐回國。二十年後,勾踐終於把吳國打敗。而幫助越王成功的就是範蠡。範蠡不但是一個忠心耿耿的臣子,而且是一個有心機的智者。
被任命為大將軍的範蠡,在心裏尋思著:長久在得意之至的君主手下工作,早晚會出現危機。勾踐這個人臣下雖然能夠與他分擔勞苦,但卻不能與他共享成果。因此他便向勾踐表明自己的辭意。勾踐並不了解範蠡的真實意圖,於是拚命挽留他,可範蠡去意已定,搬到齊國居住,從此與勾踐一刀兩斷,不再有任何的來往。
移到齊國後,範蠡沒有涉及政事,而是與兒子共同經商,在短短的時間裏就成為富甲一方的大富翁。齊王非常看中他的能力,想請他當宰相。但被範蠡婉言謝絕了,他深知“在野而擁有千萬財富,在朝而榮任一國宰相,這確實是莫大的榮耀。可是,榮耀太長久了反而會成為禍害的根源。”於是他將自己贏得的財產分給他人,又離開了齊國悄悄到了陶地。很快他又在陶經營商業成功,積存了百萬財富。由此可見範蠡有著過人的才智,並具有過人的洞察力。他之所以離開越國,拒絕齊王的聘請,以及成功地經營事業,這些都在於他有著深刻敏銳的洞察力。有一句成語叫“明哲保身”,明哲就是指深刻的洞察力,即發揮深刻的洞察力來保全自己。範蠡就是這種懂得功成身退,能夠明哲保身的人。
功成名就後要有一顆平常心
現在某些人不想建立蓋世的功勳,隻想投機取巧,隻想靠運氣,無勞而得功。同時又恃功而驕,隻要有一點小貢獻,就希望獲得賞賜,就想邀功。
有的人在家庭裏、在社會上功成不居,反而有人緣,受人愛戴;有的人爭功邀賞,反而給人看輕。所謂功勞、貢獻,都應該是眾望所歸。如果有功的人,能夠待人謙虛,不居功、不傲慢,在功成名就的時候,自謙、自下,則更為可貴。
孫中山先生革命成功時,被選為臨時大總統,但他審度時局,仍然讓位給袁世凱,此種功成不居的偉大胸懷,使他後來成為了中華民國的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