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1 / 2)

人學本事的目的是為了“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有本事不用不如不學。真本事不外露是不到外露的時機,所謂“不露”不過是待價而沽,在尋求更好的“買主”。當然,也有良玉精雕未就,正待點睛之功者。

暗藏不露,韜光養晦

蘇東坡說:“古代聖人要做一件大事時,一定要先置身暗處觀察明亮處其他人的行動,自己保持靜默從而細心觀察別人的動作。這樣所有人的情形就都真實地呈現在自己眼前了。”

春秋戰國時期,楚莊王即位伊始,便受到內外的矚目,因為他的祖父、父親兩代國王都很有作為。楚國上下希望他能繼承父、祖遺誌,開疆拓土,使楚國更加強盛而鄰近的小國則是戰戰兢兢,危不自安,甚至連中原的大國秦、晉也都密切注意楚國的動向。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楚莊王即位後,根本不理國政,每日裏不是在宮中聽音樂,飲美酒,與妃妾們尋歡作樂,便是率領衛士於深山大澤打獵,一副標準的荒淫無度的國王形象。

楚國的大臣們自然不甘心楚國前兩代國王奮鬥的成果就此毀滅,紛紛入宮勸諫,楚莊王置之不理,我行我素。後來聽得煩了,幹脆在王宮外立一道牌子,上寫:敢入諫者死。嚴令之下,楚國的大臣們大概覺得還是保命要緊,真的沒人敢再勸諫了。

楚莊王日以繼夜,荒淫不已,一連持續了三年。國王不理朝政,下麵自然亂作一團:權臣們借機樹黨爭權,諂諛小人們則逢迎拍馬,撈取官職,貪官們更是渾水摸魚,中飽私囊。楚國的政治一下子陷入了混亂無序的狀態,而忠臣賢良隻有扼腕歎息的份兒了。

楚國的大夫伍舉實在忍不住了。他決定入宮進諫。不過他也不願意拿自己的頭往刀刃上撞,於是想出了一個巧妙的方法。

他入宮見到楚王時,楚莊王正左摟鄭姬,右擁越女,一邊喝著美酒,一邊聽樂師們奏樂。見到伍舉,楚莊王問道:“大夫是想喝美酒,還是要聽音樂?”伍舉笑道:“臣既不想喝酒,也不想聽音樂,而是聽人們說大王智慧過人,所以想請大王猜個謎語。”

楚莊王知道伍舉是要借機進諫,但既然伍舉沒明說,自己也不點破。伍舉便說道:“在楚國的一座高山上,停落一隻大鳥,它羽毛五彩繽紛,異常華麗,可是三年來它既不鳴叫,也不飛走,臣實在不明白其中的原因。”

楚莊王沉思片刻,說道:“這不是一隻平凡的鳥,它三年不鳴,是在積蓄自己的力量;三年不飛,是等待看清方向。這隻鳥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不飛則已,一飛衝天。你去吧。你的意思我都明白了。”

伍舉聽完楚莊王的解釋後異常興奮,他出宮後告訴自己的好友,同是楚國大夫的蘇從,國王是很有頭腦的人,他是在等待時機,而絕不是一個沉溺酒色的荒淫君主,看來楚國還是大有希望的。

幾個月過去了,楚莊王不但沒有絲毫改變,反而更加荒淫無度,蘇從感到受了騙,他全無顧忌,舍身直闖王宮,直言進諫:“您身為國王,不理國政,隻知道享受聲色犬馬之樂,卻不知道樂在眼前,憂在不遠,不久就會民眾叛於內,敵國攻於外,楚國離滅亡不遠了。”

楚莊王勃然大怒,拔出長劍,指著蘇從的鼻尖,厲聲叱道:“大夫不知道寡人的禁令嗎?難道你不怕死嗎?”

蘇從凜然正色道:“假如我的死能讓君王悔悟,能讓楚國富強,我的死就是值得的。”

楚莊王看了蘇從半晌,忽然扔下長劍,雙手抱住蘇從,感慨道:“我等的就是大夫這樣忠於國家,不怕死的棟梁。”他揮手斥退歌男舞女,與蘇從談論起楚國的政務。蘇從這才驚異地發現國王對國家上下的了解比自己還要多。

楚莊王隨後發布一係列政令,把那些權臣政客,諂諛小人,貪官和不稱職的官員該殺的殺,該罷職的罷職把那些包括伍舉、蘇從在內的忠於國家、有才能、剛直不阿的人提拔上來。一番洗滌振刷後,楚國的政治從汙濁混亂一下子變得清明而富有活力。

楚莊王待國內基礎鞏固後,不僅繼續開疆拓土,平定了周圍附屬小國的背叛,而且挺進中原,奪得了霸主地位,成為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這則成語是盡人皆知的,然而它的深刻內涵卻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得到的。

楚莊王即位時,楚國的情況表麵上看來不錯,但實際上卻有隱憂,那就是:權臣奪利,小人充斥,群臣良莠不清,忠奸難辨。楚莊王為了消除腹心隱患,從而走上中原霸主的地位,采用了異乎尋常的隱晦手段他把自己裝扮成一個荒淫君主的形象,不僅解除了周圍國家對自己的戒心,更消除了群臣的顧忌,讓他們盡情施展自己的手段,露出自己的廬山真麵目。在苦等三年,摸清了所有的情況後,猝然施展霹靂手段,將楚國政治振刷一新,從而達到“大亂後大治”的目的。而楚國能在短短的時間內,不僅擺脫了受人鄙夷的“蠻夷小國”的地位,而且能雄霸中原,根基正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