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要含蓄,不要鋒芒太露。鋒芒除了能證明一個人的價值,同時還容易傷害別人,容易刺激別人的嫉妒心理,從而遲早會傷害到自己。老子在《道德經》第九章中也說過:“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韜光養晦,收斂鋒芒,隱藏行跡,才能使對方被假象所迷惑,而不被對手注意自己的存在,以免遭不測。
曾國藩對“藏鋒”有過精辟論述:“言多招禍,行多有辱;傲者人之殃,慕者退邪兵;為君藏鋒,可以及遠;為臣藏鋒,可以及大;訥於言,慎於行,乃吉凶安危之關,成敗存亡之鍵也!”
把實力隱藏起來,後發致勝
鋒芒外露,於交友、處世都不利。自恃滿腹經綸,在人前口若懸河,人們難免將你視為狂妄自大之徒,當麵對你“洗耳恭聽”,轉身卻對你嗤之以鼻。在工作中要學會“夾起尾巴做人”,時時謙虛,事事謹慎,才能獲得人脈與人緣。
正所謂:靈芝與眾草為伍,不聞其香而益香,鳳凰偕群鳥並飛,不見其高而益高。善藏者,方能立於不敗之地!
麵對敵手,尤其是資曆比自己老而水平比自己低的敵手,隱藏實力,後發製人是更好的操作方法。資曆老的人,因為看不慣你跟他的協作方式(比如工作安排上是他要配合你做工作,而且是做很多工作),往往有怨言,甚至在言語上、行為上與你作對,有意為難你,阻撓你工作的進展。這時你就應該微笑著、配合著他的要求、耐著性子讓他做一番充分的表現,細心觀察他在過程中的漏洞,在最後階段,最合適的時候,一劍封喉!
我們不怕別人看不起,不怕別人發難,也不怕別人不合作,我們需要做的是:正派的作風、穩健務實的工作態度,外加細心的觀察和超人的忍耐。
一個人的聰明才智並不需要時刻在別人麵前炫耀一個人的伶俐口齒也不是表現在挖苦別人方麵。要知道,笑到最後的才是最美的。“後起之秀”,“後來居上”,就是最好的例子。正所謂“亢龍有悔”,過分地暴露自己的優點同樣也是暴露自己的弱點。強調後發製人並不是等到最後的爆發,強調的是審時度勢,伺機而動。
後發製人要等到什麼時候?又怎麼去製人?
在這裏,首先明確一下,“製人”不是要控製別人,而是用後發來發展自己。同時後發製人也不是放到最後來表現自己,而是先做好鋪墊和準備。用16個字來概括就是“先入為主,積蓄潛能;厚積薄發,後發製人。”
後發製人還需要有遠見。有的時候忍氣吞聲、忍辱負重也是可以想象的,何況今天的問題並沒有這麼嚴重。有一位撐杆跳的世界紀錄保持者,他每次隻把自己的成績提高一點點,這樣他總是可以打破自己的紀錄,雖然這些成績他可以一次來做到。其實隻要有了實力,何必一次做到頭,令以後自己再沒有奇跡可言呢?
另外,後發製人還可以借此來摸清彼情,以此掌握更大的主動權。讓對方盡情發言,等他把話講完了,他的心理狀態也就一清二楚了。這樣,就為後發的進攻提供了可靠保障。
再則,由於先發者往往是在對對方的情況不十分摸底的情況下,以己所想而為之,所以帶有很大的盲目性。而後發者則可從對方的破綻中找出準確的反駁點。
身處激烈競爭中的人們,要想不被競爭對手淘汰出局,要想穩拿勝券,從眾人中脫穎而出,就學學此招吧:隱藏實力,隱而不發,示之以弱,故意讓對手認為不具威脅而輕視,等到其大意而來,弱氣盡露時,則一戰而定!
鷹立如睡,虎行似病
俗話說“鷹立如睡,虎行似病”,這形象地說明了兩種自然界中最強有力的動物的攫食之道。這種強者裝弱的方法,既避免了因鋒芒太露而引來攻擊,又麻痹了對手,所以它們一旦出動捕食,幾乎從不落空。而古今成大事者,也往往效法它們而取得成功。
為人處世中,要使別人對你放鬆警惕,產生親近之感,就要很巧妙地、不露痕跡地在他人麵前暴露某些無關痛癢的缺點,出點小洋相,表明自己並不是一個高高在上、十全十美的人物,這樣就會使人在與你交往時鬆一口氣,不與你為敵。
魏明帝景初三年(公元239年)正月,明帝曹睿在彌留之際,命司馬懿和曹爽輔佐幼子曹芳,並讓齊王曹芳前去抱司馬懿的脖子以示親近,司馬懿感激涕零,連表忠心。當日即立曹芳為皇太子,曹睿便放心地死了。喪事辦完後,遵照遺囑,大將軍曹爽和太尉司馬懿共掌朝政輔佐幼主。當時,曹芳剛剛八歲,大權自然落到曹爽和司馬懿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