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呢?
一是可以避免時間、精力等“資源”的無效投入。在“勝利”不可得,而“資源”消耗殆盡日漸成為可能時,妥協可以立即停止消耗,使自己有喘息、充實力量的機會。
二是可以獲得暫時的和平,來扭轉對你不利的劣勢。我們之所以處於劣勢,最大的原因是實力不足,或者內治、外交方麵出了問題。無論提升實力還是解決問題,都需要時間。用妥協換來“和平”,你便可以利用這段時間來引導“敵我”態勢的轉變。
三是可以維持自己最起碼的“存在”。妥協往往要付出相當的代價,但卻換得“存在”。俗話說,“留得青山,不怕沒柴燒”。存在是一切的根本,因為沒有存在,就沒有明天,沒有未來。也許這種附帶條件的妥協對你不公平,讓你感到屈辱,但用屈辱換得存在,換得希望,相信也是值得的。
妥協有時候會被認為是屈服、是軟弱、是投降,而事實上,妥協是一種非常務實、通權達變的智慧,既是轉危為安的戰術,也是圖謀遠舉的戰略。所以,古今智者都懂得在必要時向別人妥協。畢竟人生成功靠的是理性,而不是意氣。
執著與變通
執著與變通,自古以來似乎就是一對孿生兄弟。人們常說,執著而不知變通是頑固不化,泥古而不會通今是冥頑不靈。由此可見,執著與變通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關於執著與變通的度,孟子早就有過精辟的見解。
有一次,淳於髡問孟子:“男女之間,不親手遞接東西,這是禮嗎?”
孟子回答說:“是禮。”
淳於髡又問:“假如嫂子掉到水裏,可以用手拉她嗎?”
孟子說:“嫂子掉到水裏,有生命的危險,不去拉她救她,這無異是豺狼。男女之間授受不親,這是正常的禮製;嫂嫂掉入水中,用手拉她,這是禮製的變通。”
在生活中,變通是多麼的重要!可是,是不是因為它重要,我們就要事事變通,時時變通呢?非也,古今中外,無數鮮活的事例告訴我們,當執著處,我們不可一味變通!
首先,在做人原則上,當講執著,不能一味變通。古人雲:“隨流性轉,乃是常人。”普通人沒有人要堅持的東西,經常根據時勢改變自己的行事作風。大人物卻不是這樣,在原則問題上堅定不移。這樣的人,往往會是群體中的主心骨,不但身邊的人會敬重他,服從他,就連他的敵人也會尊重他。
齊國權臣崔杼控製國政後,召集朝中大臣在自己家裏歃血盟誓,借此鞏固自己的地位。他指天發誓說:“不親附崔氏而親附齊國公室的人,將遭天打雷劈!”
不少大臣都按照崔杼的話發了誓。
輪到晏子時,晏子低頭含了血,也指天發誓:“不親附齊國公室而親附崔氏的,將遭打雷劈!”
崔杼大怒,用矛頂住晏子的胸膛,用戟鉤住他的脖子,威脅道:“你還是把說過的話改回去吧,這樣我就會和你共享齊國。你要是不改的話,應該知道後果!”
晏子鎮定地說:“崔杼,你難道沒有學過《詩》嗎?《詩》上說:‘密密麻麻的葛藤,爬上樹幹枝頭。和悅近人的君子,不以邪道求福。’君子不以邪道求福,那我更不能夠如此。你考慮一下我的話吧!”
崔杼想了想,歎息道:“這是個賢德的人,我不能殺死他!”於是把晏子放了。
其次,對於預定的人生目標,不能隨境遇而變,應該堅定不移地走下去。唯有持之以恒,才可能達成目標。隻有執著目標,才不會有那麼多的左顧右盼,才不會有那麼多的遲疑迷惑,才不會有那麼多的遺憾痛悔。這樣,你就能以坦然之心、心無旁騖地向目標進發,而不受任何不理想的遭際所左右。
孔子率弟子們周遊列國,在陳國和蔡國之間陷入困境,一連7天隻能靠吃野菜度日。孔子沒有任何怨言,仍然一如既往地在屋子裏彈琴唱歌。
子路、子貢和顏回一起在野外采集野菜。子路對子貢說:“我跟隨先生這麼久,他先是在魯國被逐,後來被迫在衛國隱居,再後來在宋國的大樹下習禮時被人砍倒了樹。現在又在陳蔡之間陷入了困境。先生遭遇了這麼多的羞辱,雖然淩辱先生的人從來沒有受到過懲罰,但先生的歌聲卻沒有中止過。難道君子對所有的事都不感到羞恥嗎?”
他們回來後,顏回將子路的話如實地告訴了孔子。
孔子很不高興地推開琴,讓顏回將子路和子貢叫進來,嚴厲地說:“你們知道嗎?君子在道義上通達,叫做通達;在道義上困窘,才是困窘。現在我固守仁義的原則,遭受了亂世的禍患,這是我應該得到的處境,怎麼能叫做困窘呢?我反省自己,在道義上不感到內疚,在災難麵前不喪失自己的品格。嚴寒到來,鬆柏在霜雪降落以後,還不凋落,我們因此知道鬆柏的生命力旺盛。從前,齊桓公因為流亡莒國而萌生複國稱霸之心,晉文公因為逃亡曹國而萌生複國稱霸之心,越王勾踐因為受會稽之恥而萌生複國稱霸之心。現在我們在陳蔡之間陷入困境,對我來說大概是幸運吧!”
子貢和子路都感到十分羞愧,都說:“聽了老師的教導,我們才知道天的高遠,地的廣大啊!”
大哲學家羅曼·羅蘭曾說:“人生最可怕的敵人,就是沒有堅定的信念。”其實我們在大多數時候,並不是沒有信念,隻是在堅持的途中,變通這個觀念不時來拜訪我們,於是我們不再執著,然而卻不知道,成功女神正是在你變通的時候,一點一點地離我們遠去了。很多時候,我們夢寐以求的成功,依賴於鍥而不舍的決心。
大事有原則,小事會變通
在大事上有原則的人,像大山一樣可靠,他們是團隊製度最忠實的維護者,也是其他員工的一杆標尺。這種人有主見,遇事不會猶猶豫豫、隨波逐流。他們在普通人看來有點“傻冒”,但他們卻比普通人更有決策能力。
無論個人還是團隊,信念和原則都是最後底線。一旦突破這條底線,優秀團隊就變成失敗團隊,英才就變成庸才。大凡偉大人物,寧可遭受生活的磨難,也決不會放棄自己的信念和原則。
墨子的弟子公上讓受老師派遣,向越王宣傳墨家的政治主張。越王聽了很高興,說:“如果您的老師願意來到敝國的話,我願把陰江沿岸三百社的土地封給他。”
公上讓回來向墨子報告此事,並問:“您願意接受越王的封賞嗎?”
墨子反問:“你認為越王會實行我的政治主張嗎?”
公上讓想了想,答道:“據我觀察,恐怕不能。”
墨子說:“那我就不能接受越王的封賞了!”
公上讓問:“如果得到封地,不是可以在這裏實踐您的政治主張嗎?”
墨子說:“唉!不僅是越王不了解我的心意,連你也不了解。如果越王願意聽從我的主張,我自然會酌情去做。如果越王不接受我的主張,即使把整個越國都給我,又有何用?既然越王根本不會采納我的主張,如果我接受他的封贈,就是拿原則做交易。如果要拿原則做交易,又何必舍近求遠跑到越國去呢?我早就在中原地區有所收獲了。”
公上讓慚愧地說:“多謝老師教導,學生實在有些淺薄!”
一個人頭腦聰明本領大,當然是好事,腦瓜子笨一點能力差一點也沒關係,隻要有堅持到底的信念,隻要有決不放棄的原則,照樣能成為一個優秀人物。
你看《西遊記》中唐僧,除了念經打坐,沒看見他有多大能耐,降妖捉怪,提包挑擔他全不會,手無縛雞之力。可他有信念,無論前途有多少艱難險阻,他仍是硬著頭皮一路向西;他也有原則,“走路恐傷螻蟻命”,一言一行不失佛家本色。這“西天取經”的偉大事業,離了唐僧就不成。
沒有原則就幹不成大事。但是,在小事上,也要有根據需要靈活機變的手段。不要用固定的眼光看待人,不要用僵化的眼光看待事物。要隨時根據人情事理調整自己的辦事方法。
古時有一位名叫朱博的官員,聽人介紹說,長陵有一個名叫尚方禁的富豪,頗有才華,完全可以當守尉。
朱博便派人去暗中調查尚方禁這個人。
調查的人回來說道:“此人是長陵的大姓,年輕的時候行為不檢點,曾經與別人的妻子私通而被發現,現在他的臉上有一處刀疤,就是那時候被人砍傷的。”
朱博點頭不語。過了幾天,他又以了解工作情況為名把尚方禁召來,仔細看他的臉,發現果然有一處很深的疤痕。
朱博喝退眾人,獨自留下尚方禁,問他臉上的傷疤是如何弄出來的。
尚方禁如實作了回答,然後紅著臉,跪在地上請朱博饒恕。
朱博大笑著扶起他說:“男子漢大丈夫有一點點過失算什麼?我準備為你洗刷掉原先的羞恥,你看如何?”
尚方禁感動得流淚不止。朱博趁勢說道:
“如果我為你洗刷了羞恥,使你成為一個光明正大的人,你可願為朝廷效力?”
尚方禁連連應諾,表示一定為朝廷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朱博又告訴尚方禁道:
“這次談話你知我知。你以後的任務就是把遇到的奸邪之事記錄下來。”
這以後,朱博撤銷了尚方禁蒙羞的案底,並張貼告示“澄清”尚方禁的冤枉,且一天之內召見尚方禁三次,以表示親近。
尚方禁早出晚歸,四處奔走,風雨無阻,揭發了境內多數盜首及其親信和其他犯法之人。
短短一年之內,由尚方禁提供重要線索而偵破的案卷達兩尺厚。
朱博借此時機提拔尚方禁為遵縣縣令。
尚方禁感恩戴德地赴任去了。
從道理上來說,尚方禁與別人的妻子通奸,屬個人小節,可用可不用。但朱博沒有因為他的才能而直接任命他,而是給他一個展示才能、立功受獎的機會。結果,既得到了一個人才,又辦好了事情,其他人也不得有服。可謂一舉數得,處理得恰到好處。
該沉住氣時別逞強
人的一生中,不可能什麼事情都是一帆風順的,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挫折,無論是來自自身的,還是來自外界的,都在所難免。能不能忍受一時的不順利,這就要看你是否有雄心壯誌。一個真正想成就一番事業的人,誌在高遠,不以一時一事的順利和阻礙為念,也不會為一時的成敗所困擾。麵對挫折,必然會忍辱負重,銳意進取,去實現自己的理想,成就功業,這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
《周易》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話,是說天道運行強健不息,君子也應該積極奮發向上,永不停息才對。麵對挫折、打擊、磨難,忍辱負重,沉著應對,也是自強不息的一種方法。這是以痛苦換取醫治創傷的時間,以屈辱換取反敗為勝的機會。
西漢時期,北方匈奴冒頓單於剛執政時,國力衰弱。東胡國王想趁機滅掉匈奴,便故意找碴兒。他聽說匈奴有一匹千裏馬,便派使者來索要。冒頓單於知道東胡國的陰謀,對手下那班憤憤不平的群臣說:“東胡跟我國十分友好,所以才向我們索要寶馬。我們怎麼能因為一匹馬而影響與鄰國的關係呢?”於是,他將寶馬拱手送給東胡。
東胡國王一計不成,又生一計,派使者索要冒頓的妻子為妃。這個要求太過分了,就算一個普通男人,也不能將妻子拱手送人啊!匈奴的文臣武將憤怒了,表示要好好教訓一下東胡。冒頓卻十分冷靜,對那些喊打喊殺的臣子們說:“天下女子多的是,東胡卻隻有一個。為了與東胡國睦鄰友好,我願意獻出我的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