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寧可不愛,也不要貧窮的愛情!1(1 / 3)

第二章 寧可不愛,也不要貧窮的愛情!1

18歲時,我堅信,愛情的力量可以戰勝一切,隻要能與所愛的人在一起,我寧願每天隻吃蘿卜鹹菜;現在的我相信,生活品質是愛情的可靠基礎,貧窮的愛情會將所有的浪漫與美好的幻想一點點磨滅。不是我們太現實,是這世界讓我們不得不現實。

?《貧民窟裏的百萬富翁》劇情簡介:

賈馬爾·馬裏克(戴夫·帕特爾飾),來自孟買的街頭小青年,現在正遭到印度警方的審問與折磨。原因是賈馬爾參加了一檔印度版的《誰想成為百萬富翁》電視直播節目,然而就在他麵對最後一個問題之前,有人揭發了他作弊。賈馬爾當然矢口否認。

在解釋為什麼能完美答對每道題的同時,賈馬爾的生活也在我們眼前徐徐展開。他講起了認識的一位寶萊塢明星,在一起宗教衝突中喪生的母親,以及他與哥哥沙裏姆如何認識了拉媞卡(芙蕾達·平托飾),他一生的摯愛。

三個無家可歸的年輕人被一所孤兒院收容,每天以乞討為生。但是孤兒院的負責人卻想弄瞎他們的眼睛以增加乞討收入,於是他們逃走了。然而在他們爬火車時拉媞卡卻因意外失足,再被孤兒院的人抓去。兄弟倆在泰姬陵附近暫時住下來,賈馬爾以給遊客提供導遊服務為生,而沙裏姆則與街頭混混趁機偷取旅客的財物。

但是賈馬爾對拉媞卡的思念並沒有因時間的流逝而減少。最終他說服沙裏姆一起回到孟買尋找拉媞卡,可是一係列的變故使得他雖然見到了拉媞卡,卻再次失去了她──她被黑幫老大奪去;而兄長沙裏姆也成了黑幫的一員。

於是賈馬爾想到了來參加這個電視節目,因為他知道這是拉媞卡最喜歡的節目,她一定會看到他。此時,隔在賈馬爾與2000萬盧比之間的,隻剩下最後一個問題。

警方認為賈馬爾的故事“雖然怪誕,但貌似有理”,於是放他回去繼續參賽。拉媞卡果然在電視上看到了他,沙裏姆此時也幡然醒悟,給了拉媞卡車鑰匙與電話,催她快去找賈馬爾。最後一個問題是“請說出三個火槍手的名字”,賈馬爾並不知道,於是他使用了電話求助。電話打給他的兄長沙裏姆,接聽的卻是拉媞卡。賈馬爾聽到她的聲音固然興奮,但可惜拉媞卡也答不上這個問題。於是賈馬爾猜了一個答案,可喜的是他猜對了!而此時沙裏姆為了能讓他們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也與黑幫老大同歸於盡。

那天晚上,賈馬爾與拉媞卡終於在火車站相見。他們忘情擁吻,有情人終成眷屬……

講述貧民的愛情故事……

很多時候我們在電影中尋找感動,尋找力量,但是找不到。極少時候我們隻想打發時間,但打發的同時開始忘了看表,心被揪起來,希望電影不要結束。《貧民富翁》(以下簡稱《富翁》)就是這樣的電影。

作為電影,《富翁》在一切方麵都非常傑出,這是毫不誇張的說法,也是它為什麼能像《指環王》一樣橫掃奧斯卡的原因。當然它沒有得演員類獎項,這和初露頭角的年輕班底及久經沙場的同行競爭有關。拋去這些,簡單的故事、複雜的情節、絢爛的技法,成就了這部征服全球觀眾的影片。

《富翁》講了一個非常簡單的愛情故事,就是紮麥爾要找到他的愛———拉提卡。他上了一個電視真人秀,叫《誰想成為百萬富翁》,節目大獎是兩千萬盧比(好事者算過,約合40多萬美元)。情節因此而開始複雜,這個真人秀,既是懸念迭起的知識問答,又是紮麥爾從小到大的人生回顧。因為每道題的答案,都恰巧是紮麥爾有著刻骨銘心記憶的親身經曆!為什麼會這樣呢?不是陰謀論,而是神奇的命運的驅策。個別觀眾可能會無法認同這個“勉強”的設定,但導演用極其炫目的視聽手法把它賦予了魔幻現實主義的色彩———我來了,我什麼都沒有,我隻有記憶、隻有過去,它屬於我,它指引我,它讓我坐上百萬富翁的王座,但我不要它,因為我隻想找回堅貞不渝的愛。印度的所有社會問題和曆史記憶都在紮麥爾個人的寓言式冒險中消解了,這裏邊有一種深深的諷刺和悲傷。

有些印度觀眾大肆批判這部影片展露社會黑暗麵,諂媚西方社會,心情可以理解,但作為一個有著神話般格局的愛情電影——通過知識問答尋回失散多年的愛人的紮麥爾,多像在海上漂泊十年後回到故土,經過重重試煉與妻子團聚的奧德修斯——揭露社會問題實在不是《富翁》的重點所在。尋找永恒和惟一的愛情,這是多少電影人不敢碰的東西,不是因為不想,而是因為內心缺乏信念和力量,《富翁》在這個層麵上有著爆炸般的能量。這也是影片瘋狂運轉到最後未能“免俗”而落入大團圓結局的原因。如果原諒最後這點稍欠形式感的部分,則影片的大部分時間都展現出驚人的視聽想象力。在攝影、音樂和剪輯三個部門的通力合作下,《富翁》表現出的噴薄不息的生命力簡直是歎為觀止。

丹尼·保爾早年拍《猜火車》一戰成名,反社會的另類導演標簽始終阻礙他進入主流好萊塢,即使拍恐怖片《28天後》和科幻片《太陽浩劫》也沒能幫助他贏得商業片導演“美名”,因為無論怎樣商業,他的電影中都始終有甩不掉的個人表達印記和思考空間,如今《富翁》終於為這位才華特異的英國導演找到成功載體,我近乎感到“功夫不負有心人”的舒暢。

希望終有一天“中國的丹尼·保爾”也能像“中國的蓋·裏奇”一樣橫空出世,告訴我們最窮苦的小子可以成為最富有的國王,最黑暗的地方也可以誕生最燦爛的奇跡。

中國男人最期盼的愛情

中國男人期盼的愛情,從中國的戲曲中可以窺知一二。

一、天上掉下個仙女老婆

《天仙配》董永更慘,窮到賣身為奴。

從黃梅戲裏看,他更傻,傻到一截土路被七仙擋住就過不去。七仙女美麗無雙,又有仙法讓老樹說話做媒,還有六個神仙姐姐幫忙。結果董永同誌三年的打工生活,三天即告結束,夫妻雙雙把家還。

《白蛇傳》一個又笨又蠢容易上當又不負責任的書生許仙。一個千年等一回死死追隨丈夫癡心不改的白蛇。

還有一個鐵姐妹青蛇,雖然恨得要殺了許仙,但還是服從白蛇的意誌保護許仙。

二、門不當戶不對,高層下嫁平民

《王寶釧》王寶釧,宰相之女,傾國傾城,而且才高八鬥。不顧父母反對,一心嫁窮書生,從宮殿搬到寒窯,苦守十八年。終於變成一品誥命夫人。

《獨占花魁》花魁是將軍之女,與父親失散,被人強賣入娼門。因才貌雙全,一時紅得發紫。賣油郎老實憨厚,每天賣油,沒有幾個錢。卻幾次幫助了花魁。最後將軍找回女兒,追求者有一個加強連,卻將花魁嫁給賣油郎。

三、美女成就書生

《女駙馬》書生有才,也是家道沒落,無親無故。找娃娃親投靠。女家也是嫌貧愛富,結果女孩子念舊,離家出走,用男的名字考上狀元。最後是有情人終成眷屬,男的白撈了個官做。

還有很多很多……

綜合以上三點,男主角大抵有兩種,一、老實而貧窮的下層勞動人民;二、懷才不遇的清高的貧窮的讀書人。女主角共同的特點是:美麗、癡情、能人所不能,甚至比男人更加有才,而且大多有高貴的血統。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戲曲都是出自男人之手。

所以,這些戲曲中反映的,是男人們渴望天上掉下個餡餅的美好夢想。雖然我沒有錢,雖然我不認識幾個字或者湊巧認識幾個字,雖然我很憨厚也就是很傻,可是,會有一個如花似玉的、能夠解決我經濟問題甚至給我弄個官來做的、可以抬高我的血統的、還不要費力氣去追求的主動送上門來的老婆。

愛情不講物質 多麼美好的夢想!

昨天整理書架,掉下了一本書,原來是《歐·亨利短篇小說精選》,其中有一頁是我好久以前閱讀的時候,折疊起來的,打開一看,原來就是他最著名的小說之一《麥琪的的禮物》,書中描寫了聖誕節前夕,一對窮困的年輕夫婦互贈聖誕禮物。妻子賣了引以自豪的頭發去買一條表鏈,想送給丈夫做禮物,可丈夫卻賣了祖傳三代的金表,換來一副裝飾頭發的梳子。兩人都悄悄地行動,都想著要給對方一個驚喜......書中充滿了辛酸的笑聲,在誇張、嘲諷、風趣、詼諧、機智的幽默之中,含有抑鬱、淒楚的情緒,同時也表達了對貧窮的愛情的思考,可是現實生活中愛情有多少這種“含淚的微笑”呢?我們到底要不要,貧窮的愛情呢?

其實,古今中外,物質基礎一直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人類的愛情,在古代的社會裏,作為人生的重要一檻的婚姻文化,其繁瑣的禮儀雖蘊含了豐富的文化韻味,但每一步都充斥著金錢和物質利益。“男歡女嫁”總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質基礎上的。所謂的“門當戶對”,不知扼殺了多少愛情。如今,在我們這個物質高度發達的社會裏,金錢起的作用更厲害,隻不過這種物質利益關係從家族向個人偏移了一些罷了,有時候甚至左右了愛情和婚姻的命運,尤其我們這一代人,許多人男人都想問戀人一個這樣的問題:“沒有錢,不是你還愛我嗎!而是你還會嫁給我嗎?沒有房子,等同於沒有家可言,沒有家,你會委屈自己和我寄人籬下嗎?會得到你的家人的認同接受嗎?周圍的壓力,你支撐得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