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月經不調。
本方具有養血調經通絡之功效,故用之效佳。對青年女子月經不調療效最好。
痛經
痛經是指月經來潮及行經前後出現下腹部疼痛而言。它屬月經病範疇,是婦科常見病症。
本病多因氣滯血淤、寒濕凝滯、氣血虛損等因所致。氣血淤阻,衝任失調,“不通則痛”,故發生痛經。
臨床表現為行經期或經前、經後小腹疼痛,或伴腹脹、乳房脹痛,或胸脅脹痛。大抵經前痛,多屬寒凝氣滯;痛在經期,多屬氣滯血淤;痛在經後,多屬氣血虛損。
1.手部按摩法
(1)選穴。腎區、生殖區、生殖腺區、手部大小魚際,第四、第五掌骨間隙、子宮點、心悸點。
操作:治療部位常規消毒後,按操作常規,雙手摩擦發熱,推按大魚際、小魚際區;重按腎區、生殖區、生殖腺區;掐按第四、第五掌骨間隙;重掐子宮點、心悸點。每天按摩1次,每次15~30分鍾。
於痛經前2日開始,連續5~7日,連用3個月經周期。
主治:痛經。
(2)選穴。子宮、卵巢、合穀穴、三焦點、會陰點、腎經、生殖穴。
操作:治療部位常規消毒後,按操作常規,按揉子宮、卵巢,生殖穴;推按腎經;掐壓會陰點、三焦點、合穀穴。每天按摩1次,每次20~30分鍾。於痛時開始,痛止即停。
主治:痛經。
按摩手部,有較好的止痛效果。
2.手部針刺法
(1)選穴。合穀。
操作:治療部位常規消毒後,用毫針對準合穀穴刺入1寸,用強製激,得氣後留針30分鍾,間斷撚轉。每天1~2次,連用3~5天。連針3個月經周期。
主治:痛經。
(2)選穴。三焦點、腰肌點。
操作:治療部位常規消毒後,用毫針對準所選穴位刺入0.3寸,用中刺激,得氣後留針20分鍾。每天針1~2次,每個月經周期3.5天,連針3個月經周期。
主治:痛經。
3.手部藥療法
(1)溫經止痛浴方。
處方:
①益母革30克,香附、乳香、沒藥、夏枯草各20克,小茴香10克。
②五靈脂、蘇木、延胡索各15克,桂枝、血竭各20克,川紅花、幹薑各10克,山楂30克。
用法:上列兩方,任選一方。每天1劑。上藥加清水適量,水煎取汁,將藥汁倒人盆內,趁熱先熏後洗雙手。每天2~3次,每次20~30分鍾,每個月經周期連續5~7日,連用3個月經周期。
主治:痛經。
本方具有活血散寒,溫經止痛之功,故用之臨床,效果甚佳。
(2)溫經止痛膏。
處方:當歸、乳香、沒藥、小茴香、延胡索、細辛、吳茱萸、肉桂各10克,樟腦1.5克(後入)。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備用。用時每次取本散30克,用白酒或酒精適量,調和成稀糊狀,外敷於雙手心勞宮穴和肚臍上,用傷濕止痛膏固定,並加熱水袋熱熨之。每天2~3次,每次15~30分鍾,連續2~3天,連用3個月經周期。
主治:痛經。
本方具有溫經散寒、行氣止痛之功,故用之效佳。
崩漏
崩漏、古謂“經亂之甚”,同屬不規則子宮出血。凡經血量多而陣下、大下為崩;量少而持續不止,或止而又來、淋漓不斷的為漏。本病多發生於青春期及更年期的婦女。現代醫學稱之為“功能性子宮出血”。
本病多因血熱、血淤;或肝腎虛熱;或心脾氣虛,而致衝任失調昕致;或因脾腎陽虛而起。
臨床表現為經血量多,或時多時少,或淋漓日久不止,根治或經血紫暗有塊。
1.手部按摩法
(1)選穴。子宮、卵巢區、生殖區、腎區、脾區、肝膽區、腎經、陽池、關衝。
操作:治療部位常規消毒後,按操作常規,按揉子宮、卵巢區、生殖區、腎區、脾區、肝膽區;推腎經;掐按陽池、關衝穴。崩用重手法,為瀉;漏用輕或中手法,為補。力度由輕漸重,逐漸加力。每天安摩1次,每次15~30分鍾。10次為1個療程。
主治:崩漏。
若崩下量多,病情急重,應配合藥物治療為宜。
(2)選穴。合穀、內關、陽池、關衝、生殖穴、腎穴、肝膽穴、脾胃穴、下腹穴。血熱加十宣,脾虛加脾點。
操作:治療部位常規消毒後,按操作常規,掐按合穀、內關、陽池、關衝各100~300次;點壓生殖穴、腎穴、肝膽穴、脾胃穴,下腹穴各50~150次。血熱用三棱針點刺十宣放血,脾虛加揉脾點。實證手法宜重,虛證手法宜輕。每天按摩1次,10次為1個療程。
主治:功能性子宮出血。
2.手部針刺法
(1)選穴。合穀、後溪。
操作:治療部位常規消毒後,用毫針對準所選穴位刺入1寸,用中刺激,得氣後留針30分鍾。每天1次,10次為1個療程。
主治:功能性子宮出血。
(2)選穴。腎點、脾點、肝點、止血點。
操作:治療部位常規消毒後,用毫針對準所選穴位刺人0.3寸,用中刺激,得氣後留針30分鍾。每天1次,10次為1個療程。
主治:功能性子宮出血。
3.手部藥療法
(1)涼血浴手湯。
處方:益母草、白茅根、生地黃各30克。
用法:每天1劑。上藥加清水適量,水煎取汁,將藥汗倒入盆內,待溫時浸泡雙手。每天2~3次,每次30分鍾,10天為1個療程。
主治:崩漏(血熱型)。
若配用本方,水煎服,日服2次,效果尤佳。
(2)益氣調經膏。
處方:黨參、黃芪、白術、茯苓、當歸、丹參各15克,三七粉5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備用。用時每次取本散30克,用米醋適量調和成軟膏狀,外敷於雙手心勞宮穴和肚臍上,包紮固定。每天換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主治:崩漏、淋漓不止(脾虛型)。
一般用2~3個療程即見效或痊愈。本方具有健脾益氣、調經止血之功,故用之有效。
五官科疾病的手療保健手法
視神經萎縮
視神經萎縮,是指視神經纖維變性而導致傳導障礙的一種致盲性眼病。屬中醫“青盲”、“暴盲”、“視瞻昏渺”等病範疇。根治頗難。
本病分虛證和實證兩類。虛證多因肝腎不足,心陰虧虛,脾腎陽虛所致。實證乃屬肝鬱氣滯,血淤脈絡,目係失養為患。或因腦海病變,目係受累所致。
臨床表現為視力減退,視野縮小,甚則完全失明。輕症視力減退,屬“視瞻昏渺症”;重症失明,一般分為突起為“暴盲”和漸致青盲兩種。
1.手部按摩法
(1)選穴。合穀、神門、內關、肝點、眼睛治療點。
操作:治療部位常規消毒後,按操作常規,點揉或掐揉肝點、眼睛治療點、合穀、神門、內關穴。每天按摩1次,10次為1個療程。
主治:視神經萎縮。
(2)選穴。手掌正中線、腎區、肝區、目區、養老、老眼點、肝點、大骨空、小骨空、頭穴。
操作:治療部位常規消毒後,按操作常規,推按手掌正中線;按揉腎區、肝區、目區;掐揉養老、老眼點、肝點、大骨空、小骨空、頭穴。每天或隔天按摩1次,每次20~30分鍾,10次為1個療程。虛證用輕刺激,補法;實證用強刺激,瀉法。
主治:視神經萎縮。
本病為頑固性難治之症,其治應以藥物治療為主,本法為輔,內外並治,可提高療效。
2.手部針刺法
(1)選穴。合穀、神門、內關。
操作:治療部位常規消毒後,用毫針對準所選穴位刺入。虛證用輕刺激,實證用強刺激。得氣後留針15~30分鍾。每天或隔天1次,10次為1個療程。
主治:視神經萎縮。
(2)選穴。
①養老、老眼點。
②肝點、眼點、大骨空。
操作,上列兩方,交替使用。治療部位常規消毒後,用毫針對準所選穴位刺入,按證之虛實定補瀉手法。得氣後留針15~30分鍾。每天或隔天1次,10次為1個療程。
主治:視神經萎縮。
3.手部藥療法
(1)昆夏散結湯。
處方:夏枯草、土茯苓各20克,昆布、海藻各15克,丹參、陳皮,野菊花、半夏、木賊、香附、女貞子各10克。
用法:每天1劑。上藥加清水適量,水煎取汁,倒人藥杯和盆內。趁熱對準藥杯熏洗患眼;待盆水溫適宜時浸泡雙手。均每天2次,每次30分鍾,10次為1個療程。
主治:視神經萎縮(暴盲、神譫昏渺)及驚震內障、炎性眼球突出、角膜雲翳等因肝鬱痰結而致的多種眼疾。
本方原為內治(湯劑)之方,今改為外用浴手,熏目,驗之臨床,效果亦佳。若與內治並用,效果尤佳。
(2)還睛膏。
處方:胡黃連、青黛、當歸、香附子各15克,冰片5克。
用法:上藥(除冰片外)共研細末,入冰片同研和勻,用白蜜適量調勻成軟膏狀,備用。用時每次取藥膏適量貼敷雙側內關、肝俞穴上,外以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2~3天換藥1次,10次為1個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