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肝病的基礎知識1
什麼是肝膽病
肝膽係統疾病,是指肝和膽部發生的病理變化疾病。肝髒是人體最大的腺體,占體重的1/50。新生兒的肝相對成人較大,約占體重的1/20。肝富有血管,呈紅色,質軟而脆,受暴力易破裂,引起致命性出血。肝髒的生理和病理功能十分複雜,約有500種以上化學反應在肝內進行,它幾乎參與了人體內的一切代謝過程,如分泌、排泄、解毒以及各種物質代謝等。當肝髒出現病理改變時,體內消化和物質代謝作用就會受到影響。
膽囊位於肝右葉髒麵的膽囊窩處,呈梨狀,是貯存膽汁的器官,通過結締組織固定於肝下。膽囊的容量約為30~90毫升。膽囊一般分為底部體、中部和頸部三部分,膽囊通過吸收、分泌和運動等功能而起到濃縮、儲存和排出膽汁的作用。膽囊黏膜有很強的吸收水和電解質的功能。肝髒分泌的膽汁每日平均約為80毫升,大部分膽汁濃縮後儲存於膽囊內,隻有少量膽汁直接進入十二指腸。膽囊每日分泌約200毫升黏液以保護膽囊黏膜。膽囊主要受縮膽囊素的影響,食物進入十二指腸之後,刺激腸黏膜釋放縮膽囊素。
肝膽相照有何醫學意義
“肝膽相照”這個成語人們都很熟悉,這一成語高度地概括了醫學上肝與膽的密切關係。首先,膽道係統起源於肝髒;其次,膽管內流動的膽汁也是由肝髒分泌而來的。可以形象地描述為肝髒是產生膽汁的源頭,膽道是使膽汁運行通暢的河道,膽囊是江河中的水庫或湖泊。從解剖位置上看,膽囊直接與肝髒相連,並附著於肝髒下方,與肝髒真可謂是互相照見。
醫學上將左右肝管結合部以上稱為肝內膽道係統,它是由肝內毛細膽管彙集成區域膽管,肝段、肝葉膽管和左右肝管。由左右肝管結合部以下組成肝外膽道係統。
膽囊在人體中有什麼作用
(1)儲存和濃縮膽汁:儲存膽汁是膽囊的主要功能,它的作用就像“水庫”一樣,空腹時,膽囊舒張,膽汁進入膽囊。膽囊壁吸收所儲存膽汁中的水分和氯化物,可使膽汁濃縮6~10倍。
(2)排泄膽汁:膽囊中儲存著大量的膽汁,當進食3~5分鍾後,由於食物刺激小腸產生一種叫做膽囊收縮素的激素。而產生較強的膽囊排空作用,任膽囊和奧狄括約肌的互相協調作用下,膽囊便會排泄膽汁。另外,膽囊每天還分泌20毫升的粘液,以起到潤滑和保護膽囊粘膜的作用。
膽汁在人體內有什麼作用
膽汁內複雜的成分決定了它的功能多樣性。膽道內流動的膽汁,其主要成分為97%的水,其餘3%包括膽鹽、膽固醇、少量脂肪、膽紅素及卵磷脂等。其作用有:
(1)促進脂肪的消化吸收。膽鹽可以將我們吃進的大塊脂肪分解成較小的、易消化的脂肪球,而且可以和脂肪結合,形成可溶子水的微粒,促進脂肪吸收。這就好像洗衣服時要用肥皂一樣,衣服上的汙垢用清水很難洗掉,而肥皂和它結合後溶於水,從而被洗掉。此外,膽鹽可激活胰脂肪酶,加速胰脂肪酶的分解。
(2)促進脂溶性維生素A、D、E、K的吸收(腸道缺乏膽汁時,就會導致體內這一類維生素缺乏)。
(3)膽汁可促進鐵和鈣在腸道的吸收,有助於預防膽汁缺乏性貧血。
(4)維持膽汁酸和卵磷脂膽固醇的比例,使膽汁成分處於溶解狀態,可防止膽固醇結石的形成。
(5)膽汁為弱堿性分泌物(PH值為7.4),當食物進入十二指腸時,可中和胃酸,避免胃酸對腸壁的刺激,防止潰瘍病的發生。
(6)膽汁是最有效的利膽劑,膽汁中的膽鹽被腸道吸收,經過血液循環到達肝髒,吸收的膽鹽能夠刺激肝細胞製造新的膽鹽,促進膽汁分泌。
(7)膽鹽在腸道能抑製若幹種細菌生長,可製止腸道發酵。
我國膽石症病人有什麼特征
膽固醇結石病人逐年增多,這與人們生活條件的改善,素食的比例下降,飲食結構為精製碳水化合物,肉食類比例在上升,食物中膽固醇比例增多有關。大城市中膽固醇結石顯著增多,如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
膽色素結石占較大比例。膽色素結石的發生與飲食中的蛋白營養缺乏、不良的衛生習慣、膽道感染、膽道蛔蟲有密切關係,因而農村發病率較高,在基層醫院仍占有相當大的比例。膽色素結石可存在於膽總管內,亦可遍及肝內膽管係統,但很少在膽囊內發生,所以容易並發重症膽管炎,而且手術不易取淨,術後易複發,這是我國膽石症病人的一個重要特點。
老年病人增多。這與我國人均壽命延長,老年人比例增多關係密切。以近20年為例,前10年,60歲以上老年病人占發病人數的11%,而後10年上升至21%。
膽管在人體中有什麼作用
膽管為一纖維性管道。粘膜下為一層比較堅實的纖維組織層,彈力纖維層靠近粘膜下,較薄。膠原纖維層在外方,較厚,呈環狀平行排列(用特殊染色法可將二者區別)。老年人的膽總管平均管腔直徑比青年人大,據估計,年齡在65歲以上者,膽總管管腔比青年人要大1~3毫米。膽管阻塞、慢性炎症、膽管潰瘍等,可使膽管壁的彈力纖維層破壞、斷裂,膠原纖維組織增生,膽管擴張(擴張的程度隨著管腔內的壓力高低和持續時間的長短而不同)。已經擴張的膽管很難恢複到原來狀況。
膽管的功能是將肝細胞分泌的膽汁輸送到十二指腸,來幫助消化食物。另外,可將經肝髒解毒後的代謝產物排入腸道,從而排出體外。
哪些因素形成膽石症
關於膽石症的形成因素,國內外學者已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現將各種危險因素歸納如下。
(1)個體因素
①年齡與性別年齡是膽石症的危險因素,隨年齡增加,膽石症的患病率升高。膽石症多見於成年人和高年齡組,這是由於年齡與膽汁中膽固醇飽和度呈正相關,與膽酸合成及膽酸池的大小呈負相關。個別地區的研究發現膽石症的高發年齡是30~39歲。女性的患病率高於男性,盡管由於地區差異以及調查對象的年齡分布不一致,性別患病率各不相同,但所得結論一致。如日本男女患病率之比為1.0:1.7(>20歲);美國為1.0:3.5(20~74歲);波蘭1.0:1.3(16~70歲)。我國膽囊結石的男女比例約為1:2。膽石症以女性為多,可能與其特有的生理因素有關。妊娠、多孕次引起膽囊排空功能的改變是膽石症多見於女性的主要原因。
②肥胖體質指數(BMI)是反映肥胖的一個常用指標。BMI=體重(kg)/身高(m),一般BMI≥25定義為肥胖,BMI≥23為超重。肥胖與膽石症的關係比較明確,在女性中尤為突出,男性與肥胖的關係則不明顯。肥胖者膽囊的收縮性發生改變是導致危險性增加的主要因素。體重變化是影響膽石形成的又一因素。美國的調查顯示,18歲後,體重增加7~9kg,RR=1.6(95%,CI為1.1~2.3),體重下降4kg或者更多則可能降低患病的危險。相反的觀點認為,體重下降(尤其是肥胖者)或下降速度較快,將會增加膽石形成的危險。
③其他如社會地位、受教育程度、婚姻狀況等與膽石的關係不確定。天津研究發現,城市居民患病率高於農村居民,幹部、知識分子的患病率高於農村居民。
(2)膽石症家族史
膽石症家族史是公認的膽石症危險因素。有陽性家族史者,患病危險增加1倍。病例對照研究發現,子女有膽石症的OR值為2.9(95%,CI為1.2~8.0),姐妹有膽石症的OR值為2.4(95%,CI為1.05~5.63),兄弟有膽石症的OR值為2.9(95%,CI為0.6~14.6),與配偶的膽石症史無關。膽石症患者的一級親屬的家庭患病率較對照組高,OR為4.5(95%,CI為2.4~8.5),且女性患者居多。但也有人前瞻群組研究認為,家族膽石症史與膽石症無相關性。
(3)行為因素
①體育鍛煉加拿大的研究顯示,體育鍛煉可以降低患膽囊疾病的危險性;限製活動,是膽石症的危險因素。日本的研究認為,如果鍛煉頻率過於頻繁(>4次/周),其患病比值(OR)有升高趨勢。其他文獻報道,體育鍛煉與膽石症無關。
②吸煙其與膽石症關係的報道不一致。有報道,膽石症的患病率隨吸煙量的增加輕度上升,亦有報道與吸煙量有關。在有的研究中,均未發現吸煙與膽石的形成有關。甚至有吸煙對膽石症有保護作用的報道。
③飲酒多數研究認為,飲酒是膽石症的保護因素。適量的酒精(40克/天)攝入可以引起膽固醇指數降低,同時使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上升;但如果酒精攝入過量(大於50克/天),導致肝髒損傷,可導致膽石形成。其他也有文獻報道,飲酒攝入與膽石症無關。
④飲食習慣一般認為,飲食規律與膽石症無直接關係,其間接相關的原因是由於空腹時間較長。有夜間空腹行為的婦女,膽囊結石的患病率偏高。因為空腹導致膽酸分泌量下降,而膽固醇的分泌沒有變化,結果引起膽汁成石指數升高。同樣的道理,如果通過控製飲食來降低體重,則可以增加膽囊結石的發生率。
(4)飲食因素
素食者明顯是低暴露人群,減少蔬菜纖維的攝入與膽囊結石的形成有關,推測蔬菜中的高纖維有保護作用。高纖維飲食在非洲黑人中很普遍,他們的膽石患病率極低。但在南非的研究,沒有得出相似的結論。另據報道,高糖、動物脂肪、油炸食品、過量食油及高能量飲食與膽石的形成有關。鈣的攝入與膽石症呈負相關,鈣離子通過阻止腸道回流膽汁的重吸收而改變膽汁成分,使膽石形成概率降低。並且有研究認為,低鈣、低能量飲食是婦女膽石症的危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