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肝病的基礎知識1(2 / 3)

(5)女性生理、生育

月經周期及初潮年齡與膽石症的關係不確定。許多文獻報道,絕經婦女,患膽石症的危險性增加。雌酮是絕經後婦女體內主要的雌激素,它可提高膽汁中膽固醇的飽和度,促使膽石的形成。懷孕會增加患病危險,且大多數結石發生於孕後第二、第三個月。首次懷孕年齡與膽石症無關。研究發現,與未孕者相比,懷孕1次及1次以上者的OR值為1.2(90%,CI為1.02~1.36);隨懷孕次數增多,患病危險性增加。認為妊娠婦女膽汁中的膽固醇飽和指數隨妊娠周數的延長而增加。此外,妊娠時,膽囊張力降低,致使膽汁淤積,形成膽石。另有研究認為,懷孕、孕次與膽石症的關係不明確。高產次是膽石症的高危因素。美國研究報道,婦女生育4次以上,OR值為2.0;意大利研究發現,分娩5次以上,OR值為2.9。有些文獻報道,控製了血脂和肥胖兩因素後,產次多與膽石症的關係無顯著性。口服避孕藥與膽石症的關聯不確定。哈佛醫學院從1989年開始,進行了一次為期2年的大規模前瞻性研究,發現從未服用避孕藥的婦女,患膽石症的危險並沒有增加,在過去10年中或更長時間內有服藥史的和當時避孕藥的使用者與石的形成有關,推測蔬菜中的高纖維有保護作用。高纖維飲食在非洲黑人中很普遍,他們的膽石患病率極低。但在南非的研究,沒有得出相似的結論。另據報道,高糖、動物脂肪、油炸食品、過量食油及高能量飲食與膽石的形成有關。鈣的攝入與膽石症呈負相關,鈣離子通過阻止腸道回流膽汁的重吸收而改變膽汁成分,使膽石形成概率降低。並且有研究認為,低鈣、低能量飲食是婦女膽石症的危險因素。

膽石症與肝硬化有什麼關係

肝硬化患者的膽石症患病率高於非肝硬化患者。由於觀察對象的年齡、性別及肝硬化的病因不同,肝硬化患者的膽石症患病率一般為17.4%~59%。研究認為肝硬化的病因不是影響膽石形成的重要因素,但肝硬化的嚴重程度與膽石的形成有關,失代償期肝硬化患者,膽石症的患病率顯著高於代償期肝硬化患者。肝硬化患者易患膽石症的原因包括溶血使膽紅素的剩餘產物與分泌物增多;膽汁中膽鹽與膽固醇分泌物的產生和轉運減少;膽汁酸性物淤積並發生反應,甚至高濃度黏液性分泌物與稀薄分泌物在膽囊黏膜中互相交換。

膽石症與糖尿病有什麼關係

糖尿病患者的膽石症患病率也明顯高於對照組,認為糖尿病引起膽石症的原因包括糖尿病患者的膽汁中的膽固醇高度飽和,而其膽囊張力低使膽囊空腹容量較大,食用高脂飲食或直接灌注縮膽囊素(CCK)後,糖尿病患者膽汁的排出量減少,以上因素均易促使膽石的形成。但也有文獻報道,糖尿病與膽石症無關。

膽石症與胃手術有什麼關係

胃切除術後,患者容易並發膽石症,可能是由於胃切除術損傷了迷走神經幽門支和(或)肝支,導致膽囊張力下降,膽汁淤積;其次,畢Ⅱ式吻合術後,CCK的釋放受到影響,膽囊排空障礙;其三,胃大部切除術後,胃酸分泌減少,十二指腸內低酸,使膽道逆行感染的機會增加,促使膽石的形成。

膽石症與高脂血症有什麼關係

大多數結石含有膽固醇成分,且膽固醇飽和指數與血脂有關。有文獻報道,膽石症患者的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濃度較低,而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濃度與健康者無差異。另有文獻報道,高脂血症與膽石症無關,某些結石(尤其是膽固醇結石)表現為輕度或中度的高膽固醇水平,可能是由於各種原因引起膽汁淤積和滯留,使肝髒產生的大量膽固醇排泄障礙而反流入血,導致血清總膽固醇濃度增高。

其他疾病包括脊柱損傷、鐮刀細胞病、克隆病、潰瘍性結腸炎、心絞痛或心肌梗死、消化性潰瘍、冠心病等與膽石症的關係均有報道。

常見的肝膽疾病有哪些

常見的肝膽疾病有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原發性肝癌、脂肪肝、膽道感染、膽石症、膽囊炎(常為膽囊炎、膽石症同時存在)等。肝膽疾病在臨床上常表現為消化不良、黃疸、肝膽區疼痛、腹部腫塊及腹水等症狀。中醫辨證為:其急性期多為濕熱、濕熱鬱滯、蘊而為黃;遷延或慢性期則屬肝鬱、脾。腎虧虛;肝硬化有脾大腹水時,則屬氣滯血瘀、積塊形成、脈阻不通、水濕內停之證。其治則皆以清熱利濕、疏肝除鬱、活血化瘀、散積利水等為主。

如何診斷膽石症

目前,膽石症及膽囊疾患的診斷技術取得了劃時代的進步,特別是伴隨著超聲波斷層攝影器材性能的迅速改進,腹部超聲波攝影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及普及,由此導致了膽石症診斷的巨大的變革。20多年前,對膽石症的診斷主要依靠排泄性膽囊造影。現在,許多醫院已將腹部超聲波檢查作為成人健康檢查的一項內容。不論是否有症狀,通過超聲波檢查許多人被發現有1毫米的膽囊息肉、膽囊壁肥厚、膽囊內微小結石及沉渣。由於膽石症診斷技術的進步導致了膽結石發現率的明顯增加。關於腹部CT檢查,除膽囊癌和腺肌瘤病外,CT對膽石症的診斷價值極低,且價格昂貴,不宜推廣。

怎樣治療膽石症

過去一談到膽石症的治療,就是限製脂肪攝入、口服溶石藥的內科療法和開腹行膽囊切除術的外科療法。今天,膽石症的治療方法已多達10餘種,但多數尚處於研究階段,選擇哪種療法,不論對患者還是醫生都是一個難題。理論上講,應根據每個患者膽石的狀況,考慮年齡、性別、職業、既往史(特別是有無腹部手術的既往史)、現病史(特別是右上腹疼痛程度)、飲食習慣、性格等因素,並從生活質量的立場上探討包括並發症在內的各種後遺症,充分向患者說明,得到同意後再決定治療方法。不能按照主觀意誌以至根據所好決定治療方法,強加於患者。

目前,膽石症治療的方法繁多,患者因受到不同醫生推薦的不同治療方法的影響,而更加困惑。近來,一些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推崇者主張,B超檢查一經發現結石就應立即手術。但是,除急診及疑為膽囊癌者外,沒有必要為膽石症而立即行膽囊切除術。特別是隨著無損傷性腹部B超的進步與普及,可以很容易地對膽石症患者進行極為詳細的定期觀察。

(1)保留膽囊有一定臨床意義

現在,有發現膽石就進行手術的傾向,且隨著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普及,這種作法更加流行。但是,膽囊切除術作為膽囊結石治療的方法無視了膽囊存在的意義。

雖然這樣講,但並不是說所有患者都不應切除膽囊。充滿性結石、幾乎沒有收縮功能的膽囊當然沒有保留的必要。有的病例膽囊切除後加重了脂肪的消化吸收障礙,而有的病例卻改善了脂肪的消化吸收。對於懷疑膽囊癌的病例,當然不能冒著生命危險去保存膽囊。

(2)沒有必要完全限製脂肪攝入

雖說可通過調整飲食治療膽石症,但並不是解決膽石症的方法。對於良性疾患的膽石症,尤其是無症狀性膽石病例不可積極地施行手術,而進行數月乃至數年的觀察。

自古以來,就有對膽石症的飲食療法。從避免膽石症腹痛發作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明智之舉。但歸根到底,這種方法僅可避免引起膽囊管、膽總管結石嵌頓的發作而已。對於那些微小膽石和沉渣,倒不如通過攝取脂肪食,促進膽囊收縮,從而使含有這些沉渣的膽汁排出。有時,需配合應用膽石溶解劑,使結石溶解成微小碎片,以利排出。

當前,通過腹部B超顯示出膽囊及大部分膽總管的內部情況可精確到1毫米。在一定程度上可預測出因膽囊收縮引起的膽絞痛。在預測膽石將引起腹痛時,則可調整飲食,以防止腹痛發作。但為了膽石症的飲食治療去限製脂肪攝入是沒有意義的。

如果再考慮一下膽石形成的原理,則可更清楚地看出限製脂肪攝入是不合理的。膽汁中含有膽汁酸、卵磷脂和膽固醇三種濃度不同的脂質。作為膽石形成理論,即以三者濃度為軸的Admirand—small三角不僅被廣泛認同,而且也應用於臨床治療方麵;即口服鵝去氧膽酸(CDCA)或熊去氧膽酸(VDCA)的溶石療法。為使這種療法發揮最大的溶石效果,必須使服用的膽汁酸在膽囊內濃縮到一定程度。所以,要使口服的外源性膽汁酸漸漸流入膽囊,濃縮10倍左右,然後排出,必須攝入適量的脂肪食,以刺激膽囊收縮素(CCK)釋放。如缺乏對膽石形成理論的了解,一方麵口服作為溶石劑的外源性膽汁酸,而一方麵又限製脂肪攝入,則不會取得滿意的溶石效果。

如停止經口進食,膽囊內貯留的膽汁將發生沉澱,產生沉渣,進而形成膽石。這種情況可在長期行靜脈內高營養滴注的患者中見到。這種完全沒有CCK刺激的絕對脂肪限製飲食療法促進了膽石的形成,與膽石症治療的目的是相矛盾的。

依據Admirand—Small三角理論,如膽固醇濃度升高,則是構成膽石形成的危險因素。所以,對高膽固醇血症的患者應限製膽固醇的攝入。但從膽石形成理論考慮,降低膽汁酸濃度,也將促進膽石形成。因此,在給予作為溶石劑的外源性CDCA與UDCA時,也要考慮到膽汁酸與卵磷脂在膽囊內的濃度。在膽汁酸代謝過程中,飲食攝入的部分是以膽固醇的形式進行的。如過分限製膽固醇攝入,也將影響體內膽汁酸的代謝。

(3)口服藥物溶石療法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目前,以Admirand—Small三角所表示的膽石形成理論已作為定型理論被廣泛接受,口服溶石藥物(CDCA、UDCA)也在臨床上得到廣泛的應用。因此,口服藥物溶石療法確實是一種有意義的治療手段,但常需數月乃至數年方能達到目的,效果緩慢。雖常可見到膽石縮小以至消失,也可能是隨膽汁一起被排出的結果,但難以得到外源性膽汁酸導致結石溶解、消失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