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肝病的基礎知識1(3 / 3)

對於那些通過健康檢查才發現的膽石症以及無症狀的膽石症,特別是那些50~60歲的人,可每年進行2~3次的B超檢查,同時也應進行血液生化學、膽道功能的檢查(ALP、γ-GTP、LAP、TB)等。在適量攝取脂肪性食物的同時,堅持口服溶石藥物。雖少數患者可因溶石藥物引起腹瀉,但無不良反應,可長期使用,因此,可推薦作為膽石症的保守療法。

膽囊癌的發生與膽石症有一定的關係。基於膽囊癌的患病率與死亡率均以80~84歲為高峰(男性在85歲以後仍繼續增加)這樣一個流行病學的事實,故對於55歲以上的膽石症患者應積極勸其接受膽囊切除術。對於那些無上腹部手術史者,可選擇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

(4)灌注溶石療法尚不能在臨床上廣泛應用

經皮經肝向膽囊內注入甲基叔丁醚(MTBE),直接作用於膽固醇結石,可使其溶解。有報道稱注入後幾小時內即可使膽囊內結石溶解,但該方法僅能作為將來的課題進行研究,現階段尚不具備實用價值。

(5)體外衝擊波碎石術可粉碎結石但不易排出

通過體外衝擊波將膽囊結石粉碎,如能達到既保留膽囊,又排出結石的目的,無疑為一理想的療法。但現階段,碎石率及排石率尚遠未達到理想的程度。

(6)腹腔鏡膽囊切除術

1987年法國Mouret首先將婦產科領域的腹腔鏡手術技術應用到膽囊,開展了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利用腹腔鏡觀察膽囊,用器械切斷膽囊管及膽囊動脈,將膽囊從膽囊床剝離,移至體外。該方法具有切口小、恢複快、住院時間短、恢複工作早及術後腹部不遺留較大疤痕等優點。但該手術必須在全麻下施行,術中發生損傷的危險性較大,因此必須由熟練的膽道外科醫生和內窺鏡醫生密切配合,慎重施行。近來,這種手術以極快的速度增加,尤其受到患者的歡迎。

膽囊結石易引起哪些病理改變

膽囊結石的病理過程是指結石引起膽囊急性、慢性炎症改變的病理過程,也就是指結石引起梗阻及並發症而使膽囊黏膜發生病理改變的過程。

膽囊結石與膽囊炎彼此互為因果。機械刺激及膽囊管梗阻是膽結石引起膽囊病理改變的主要原因。膽囊結石嵌頓於膽囊頸部,由於膽囊膽汁淤積及細菌感染,而引起急性梗阻性膽囊炎,這是急性結石性膽囊炎發病的病理基礎。一旦結石鬆動或局部炎症水腫減退,梗阻解除,膽囊內膽汁得以排出,急性膽囊炎隨之緩解,進入膽囊慢性炎症階段。結石在膽囊內存留時間較長,經過多次急性發作後,膽囊萎縮,腔內充滿結石,此時由於膽囊黏膜被破壞,膽囊功能完全喪失。B超表現膽囊縮小、萎縮。口服膽囊造影時膽囊不能顯影。臨床上出現不同的並發症,常見的有膽囊積液、積膿、膽囊腸瘺等。並發症的發生及其嚴重性與病程特別是患者的年齡有密切關係,60歲以上的患者,膽總管結石發生率高,並發症發生率高,死亡率也增加。

膽囊結有哪些臨床表現

屍檢發現的膽囊結石,50%生前無臨床症狀,30%由膽結石引起嚴重的、反複的臨床症狀,約20%的人表現為非典型的消化道症狀,而長期被誤診為其他疾病而治療。臨床觀察中發現,由於有症狀而被發現的膽囊結石,有50%在5~10年內再次出現症狀;而無特殊症狀的膽囊結石,有25%在10年內發生症狀。一些所謂“無症狀”的膽囊結石,從長時間隨訪的結果來看,約半數的患者發生嚴重症狀或需手術治療,還有一部分患者症狀不典型,被誤認為是其他疾病。

在隨訪過程中,隨著手術的推遲,臨床並發症增多,膽總管結石的發生率增高,死亡率增加,約為2.7%,高於膽囊切除的死亡率,說明膽囊結石的自然死亡率是比較高的。

(1)典型症狀是膽絞痛

膽囊結石的典型症狀是突發膽絞痛。膽絞痛是指突然發作的右上腹劇烈疼痛,疼痛呈陣發性,中間有持續時間長短不一的緩解期。在緩解期間,一部分患者無任何表現,部分患者常感右上腹或上腹部不適。有時由於體位的變動,尚未經治療,疼痛突然緩解消失。疼痛達高峰時常伴有惡心、嘔吐。當膽囊管、膽總管下端梗阻時,惡心、嘔吐症狀更為突出。疼痛的中心點在右上腹及劍突下方,常放射至右胸背部、右肩部、胸骨後等處。合並高血壓、動脈硬化的老年患者,心絞痛發作時,偶有類似膽絞痛症狀,同時膽絞痛發作時也可誘發心絞痛。

膽絞痛常發生於進油脂食物、飽餐之後,但也可無特殊的原因,其與飲食的關係不像潰瘍病那樣恒定而有規律性。但當結石位於膽囊壺腹處呈半梗阻狀態時,絞痛發作頻繁並與飲食有比較密切的關係。

典型的膽絞痛可在睡眠中發作,常被痛醒,這與患者體位有關係。患者在平臥或左側臥位時,由於膽囊的解剖關係,膽囊管處於最低位,因結石的重力作用,向膽囊管方向移動時,當結石移至膽囊頸部,並梗阻此處,引起膽囊頸部痙攣,而出現膽絞痛;患者右側臥位、俯臥位或坐起時,由於膽結石又回到膽囊底部而症狀緩解。不少患者於睡夢中發生膽絞痛,在就醫的路上,因顛簸而疼痛消失。當膽囊結石嵌頓於膽囊壺腹部時,疼痛常持續而不易緩解,並隨之出現急性膽囊炎的症狀。

(2)不典型症狀常被誤診

部分膽囊結石患者症狀不典型,易與腹腔其他疾病相混淆。常見的主要為右上腹不適、隱痛,食後上腹部飽脹等。有些患者特別表現在飲食習慣上的改變,食油煎雞蛋或富於脂肪、粗糙食物常易引起症狀複發,每到秋冬之交,症狀發作頻繁。由於腹痛、呃逆、噯氣、消化不良、厭油膩等症狀,不少患者常被當作“胃病”而治療。

另一常見的不典型症狀是肝區、右上腹部的鈍性隱痛,疼痛較為持續,常主訴該部位有壓迫感,並牽涉到腰背部、右下胸、右背、右肩或右肩胛區等部位。

(3)無症狀偶爾發現

無症狀的膽囊結石是指患者的主訴不明確,無典型的膽道疾病症狀。而在體格檢查時或在診斷其他疾病時偶然發現的膽囊結石,又稱“安靜結石”。在這些患者中,有一部分患者並非無症狀,而是症狀不典型,經過追問病史,也可找出一些膽囊結石症狀。的確,有一部分患者,經過反複詢問、啟發,確實沒有症狀。

膽囊結石對人體有什麼危害

膽囊結石對人體的危害很大,常見的是引起膽囊發炎。主要是因為結石刺激膽囊壁,阻塞膽管,使膽汁淤積,容易感染細菌,進而發生急性和慢性炎症。其次是膽囊穿孔,由於結石反複刺激膽囊壁,致其變薄,再加上細菌感染而發生帶細菌的膽汁流入腹腔,就會引起急性膽汁性腹膜炎。膽囊炎如果反複發作,就會造成膽囊壁水腫,滲出炎性液體,這就容易造成膽囊壁與周圍的髒器(例如十二指腸、空腸)發生粘連,若炎症侵蝕加重,就會造成粘連處破潰,形成膽囊腸管瘺(就是膽囊和胃腸之間相通,帶菌的膽汁直接進入胃腸道,引起胃腸發炎),此時結石也可能掉進胃腸道,較大的結石可以引起腸梗阻。如果患者是老年人,膽絞痛發作可以引起冠心病的症狀,表現為胸悶、氣短、心前區不適等。

如何診斷膽囊結石

對有典型臨床表現的膽囊結石診斷並無困難。但是某些非結石性慢性膽囊炎、膽囊隆起性病變、膽囊功能紊亂以及胃腸道某些疾病與膽囊結石症狀非常類似,常常不易鑒別。近年來,B超的普遍開展,膽囊結石的診斷已比較容易,B超診斷膽囊結石的準確率達95%以上。15%左右的膽囊結石可在X線腹部平片上顯示,稱為陽性結石。口服膽囊造影可顯示陰性結石的負影或因膽囊吸收功能不佳而致膽囊顯影較淡,或不顯影,或因膽囊收縮功能不良而致脂肪餐後膽囊縮小不顯著。以上各種檢查均有助於膽囊結石的診斷以及膽囊功能的判斷。

靜止型膽囊結石可暫不治療嗎

許多人平時無任何症狀表現,但在體檢時發現膽囊內有結石存在,有的人認為應馬上手術,我們認為如果無症狀可以暫時不予治療。

我們知道,膽囊結石從其自然病理來看,本身屬於良性疾病,而靜止型膽結石無其他症狀,就說明它尚處於穩定階段,這種情況可以進行臨床動態觀察,發現異常時再行處理。

當查清患者有膽囊結石時,應該做進一步檢查,了解膽道情況,仔細詢問病史,看看是否有消化道症狀(如上腹部有隱痛、腹脹、噯氣、惡心、消化不良等表現)。假如確實無任何症狀,以後每隔半年做一次B超檢查,了解結石的大小、數目及膽囊壁的情況。對40歲以上的人,一定要做癌胚抗原(C隊)檢測,預防遺漏腫瘤病變。有人要問,時間長了,發展成癌怎麼辦?在臨床上,膽囊癌發病率很低,況且20%~60%的膽囊癌病人並無膽囊結石。所以更多的學者認為,靜止型膽囊結石患者,若膽囊功能正常,不影響生活、學習、工作,可以暫時不治療。當然,目前膽囊切除術是一個很普通的手術,也是十分成熟的手術,對於持有疑慮,擔心癌變者,也可選用手術治療。但是,如果有急性膽囊炎表現者,則必須及時處理。還有學者認為,切除膽囊後易患胰腺炎、結腸癌、膽汁性腹瀉、膽汁反流性胃炎等。筆者認為,無症狀性膽囊結石一般不要考慮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