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冠心病的基礎知識2(1 / 3)

第五章冠心病的基礎知識2

為什麼說吸煙是患冠心病的主要因素

我國流行病學調查資料表明,大量吸煙比不吸煙者的冠心病發病率高2.6倍以上,心絞痛發生率高3.6倍以上。美國、英國、加拿大和瑞典,對1200萬人的觀察結果表明,男性中吸煙者的總死亡率、心血管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比不吸煙者增加1.6倍,吸煙者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心肌梗塞的相對危險性較不吸煙者高2.3倍。吸煙在許多工業化國家被認為是導致冠心病的主要危險因素,這是因為煙草燃燒時釋放的煙霧中含有3800多種已知的化學物質,其中包括一氧化碳、尼古丁等生物堿、胺類、腈類、醇類、酚類、烷類、醛類、重金屬元素等,它們有多種生物學作用,對人體造成多種危害。與冠心病有關的化學物質有10餘種,能激惹和加重冠心病發病的主要成分是尼古丁和一氧化碳。尼古丁,又稱煙堿,是主要的成癮源,吸入紙煙煙霧中的尼古丁隻需7.5秒就可以到達大腦,使吸煙者感到一種輕鬆愉快的感覺,它可使中樞神經係統先興奮後抑製。尼古丁作用於交感神經係統,使心跳加快,血壓升高。刺激腎上腺,促使其釋放更多的兒茶酚胺,從而增加心肌的應激性和心率,引起血管收縮和血壓升高;同時促進血小板的黏附和纖維蛋白含量增加,有利於血栓形成,從而堵塞小動脈。因此,尼古丁對心髒的刺激作用使心髒的負荷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造成動脈壁和心肌缺氧。尼古丁還可刺激心髒的傳導係統,誘發心動過速和其他類型的心律失常。還可使血中膽固醇水平升高,HDI水平下降。一氧化碳(CO):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它與血紅蛋白的親合力比氧氣高250倍,當人們吸入較多的CO時,它與血紅蛋白結合形成大量的碳合血紅蛋白,而氧合血紅蛋白大大減少。不吸煙的正常人體內碳合血紅蛋白濃度大約為0.5%,而吸煙嚴重者體內的碳合血紅蛋白高達15%~20%,也就是說,有15%——20%的血紅蛋白喪失了輸送氧氣的功能,從而導致動脈壁缺氧,使動脈壁水腫,促進脂質滲入和沉著,促發動脈粥樣硬化。

特別嚴重的是,吸煙能誘發冠狀動脈痙攣,使冠狀動脈中的血流減慢,血流量減少,血液的黏稠度增加,導致心肌缺氧,甚至引起心肌梗塞。

則此可見,吸煙確實是導致冠心病的罪魁禍首,為了降低冠心病的發病率,提高全民的身體素質,我們應該堅決戒煙,切莫“死灰複燃。”

飲酒與冠心病有什麼關係

中國的酒文化,有著數千年的曆史。祖國醫學認為,酒是辛溫之品,適量飲用,可以溫通血脈,調暢氣血;容顏益壽,健身祛疾。與藥為伍(藥酒或作藥引用)可助藥力,相得益彰。但若酗酒過度,則傷體亂誌,十害而無一利。因此,我們應當辯證地看待飲酒的問題。飲酒與冠心病的關係,目前仍是一個尚未解決的問題,有報道認為。飲酒與冠心病死亡率的關係呈“U”字形,並認為輕中度飲酒可以減少冠心病的死亡。國內曾報道一組25~64歲男性,每月飲白酒0.55~1.5kg時,HDL—c含量極顯著高於非飲酒組,如繼續加大酒量時,則HDL—c也不再升高,且隨飲酒鍵增加使血清總膽固醇水平升高,冠心病的死亡率增加2倍。近年來有人認為,少量飲酒可抑製血小板聚集,防止血凝而起預防心肌梗塞的作用。美國研究人員對340名近期發生心肌梗塞的病人進行的調查表明,適量飲酒能使人體血液中HDL—c的含量增加15%,心肌梗塞發病的可能性則有所減少。現代臨床和實驗研究證實,大量飲酒可增加心髒和肝髒的負擔,大量酒精能直接損害心肌和血管內壁,造成心肌能量代謝障礙,抑製脂蛋白脂肪酶,促使肝髒合成前β脂蛋白,血中β脂蛋白(即LDL,主要含膽固醇)消失減慢,甘油三酯上升,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因此,我們提倡少量飲用優質白酒,以降低冠心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

冠心病的發病率與年齡有什麼關係

冠心病的前奏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有資料表明:這種硬化,在40~49歲占63.7%,50~59歲為77.25%,60~69歲為87.09%,70歲以上占100%。所以冠心病的發病率,在我國以40歲以上的人為多。中醫學也認為“人過四十而陰氣自半,起居衰矣”(《黃帝內經素問》),也就是說,人的一生大致可以以40歲為一個分界線,40歲以後,人體的陽氣(泛指生命活動)、陰精(泛指一切營養物質)都削減了,健康也就開始走下坡路了。一般情況下,中年以前較少疾病,一到中年,疾病就逐漸多起來:頭上開始有了白發,視力下降,看東西發花,牙齒鬆動、脫落,胃口也差了……所以在中年以後出現冠心病這樣的疾病,是不足為怪的。

在一定意義上說,冠心病屬於老年病之一,但它又不僅僅是老年病。不要說40歲以下發生冠心病者現今已不算罕見,就從動脈硬化來說,也並不是從中年才開始,實際上從幼年開始就逐漸出現,隻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其病變的程度加重,速度也加快而已。因此,預防冠心病要從小孩開始。

記住:要像愛護你的眼睛一樣,從小就要愛護你的心髒!

為什麼飽餐會導致冠心病發作

每當高朋滿座,開懷暢飲,大塊吃肉、大碗喝酒時,真可謂“樂極”;然而你可知道,有許多冠心病病人恰恰是在這種情況下,心絞痛發作,甚至發生心肌梗塞的,這便是“生悲”了。飯是吃在胃裏的,怎麼會引起心絞痛發作呢?

人體是一個精密的有機體,各器官係統之間密切相關。暴飲暴食不僅可以引起消化係統疾病,同時也可引起循環係統、血液係統、神經內分泌等一係列病理生理變化。當胃內充滿食物時,為了充分消化和吸收營養物質,血液大量地向胃腸道分流,使其他組織的血供相對減少。有人觀察到,飽餐後外周血壓明顯下降,原有高血壓者血壓下降更加顯著,並且將持續1小時左右才恢複到餐前水平;飲酒時外周血管擴張,也可引起血壓下降。第13屆世界高血壓會議上,發表的研究論文認為,飲酒後5小時內血壓下降,以後恢複至正常水平。當血壓下降突然而明顯時,可造成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如飽餐時攝入了大量高脂食物,可使血中脂質濃度迅速升高,血液黏度上升,血小板聚積性增高,易於形成微血栓。加上聚餐飲酒時常情緒激動,心肌耗氧也增加。在以上因素綜合作用下,便很容易誘發心絞痛,乃至心肌梗塞。

飲食習慣與冠心病有何關係

過去我們常說,要預防腸道傳染病的發生,就必須講究衛生,謹防病從口入。現在要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的發生,也必須把好“病從口人”關。因為不良的飲食習慣和不合理的膳食結構與“現代病”的發生密切相關。據大規模的人群調查表明,不合理的膳食結構和繼發性載脂蛋白異常是引起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因素。1912年俄國學者給家兔喂養高膽固醇食物,造成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動物模型。結果發現,建立模型過程中,先有血脂的異常升高,繼之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病變,這說明不良的飲食習慣可以導致脂質代謝紊亂,從而形成動脈粥樣硬化,導致冠心病的發生。

40年前,美國冠心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一度曾上升很快,自60年代以後,冠心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則有大幅度的下降,直至現在。究其原因,多數學者認為,主要歸功於生活方式的改善,即減少膽固醇的攝入和控製吸煙等,從而降低了發生冠心病的危險因素。但在我國,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由於膳食結構的不合理、吸煙等易患因素的影響,則冠心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大量流行病學調查資料表明,飲食習慣與冠心病之間有密切關係,平時喜食高膽固醇食物的人,冠心病的發病率明顯升高。因此,必須從小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調整合理的膳食結構,以預防冠心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