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與冠心病有何關係
如果留意的話,你就會發現,氣候寒冷的天氣或冬春季節,冠心病心絞痛和心肌梗塞的發病率就會增加。祖國醫學有“天人相應”的觀點,人生活在自然界,一年四季,春溫、夏熱、秋涼、冬寒的氣候特點,必然影響到人的生理和病理。不同的疾病,則有不同的發病季節,如慢支多在冬季發病,風濕性關節炎多在寒冷潮濕、氣候變化的時候發病,冠心病也不例外。北京地區防治冠心病協作組與天氣氣候研究所協作,對1976~1979年24所醫院急性心肌梗塞住院患者4806例發病與氣候的關係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急性心肌梗塞每年有兩個高峰期,即11~12月和3~4月。11~12月是秋季轉入冬季。3~4月則由冬季轉入春季。二者均是季節轉換時期,冷空氣活動頻繁。1月時值隆冬季節,寒風刺骨,氣溫持續最低,常出現發病高峰日。並選出了三個與發病有關的最優因子為:氣溫、日變差(相鄰兩日的日平均氣溫之差)和平均風速。持續低溫、陰雨和大風天氣容易發病。此外,在年平均氣壓高低不同時期亦有顯著差別,以氣壓低時發病率高。
在寒冷、潮濕和大風天氣。冠心病發病率高,是因為寒冷刺激,特別是迎風疾走,易使交感神經興奮,使心率加快,血壓升高,體循環血管收縮,外周阻力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多。同時,也可誘發冠狀動脈痙攣,使管腔持續閉塞,或擠壓斑塊使內膜損傷,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使管腔急性堵塞,也可導致急性心肌梗塞。因此,在高發季節裏,冠心病患者應注意禦寒保暖,減少戶外活動,以防疾病發生。
糖尿病與冠心病有何關係
糖尿病是一種全身性代謝紊亂性疾病,容易引起冠心病這一事實已被國內外學者所公認。首都醫院分析1958~1977年20年的1000例糖尿病病人,其中380例合並冠心病,占38%,遠較我國普查的自然人群中的發生率高;Framingham對年齡在36~62歲的5209人進行了長達20年的研究觀察,結果表明,在糖尿病患者中,無論男女,不同年齡組,其心血管病的發病率都是糖尿病組高於非糖尿病組。經調整年齡,控製血壓、吸煙、膽固醇等冠心病的易患因素後,冠心病、血栓型腦梗塞、心血管病總死亡率,均表明男性糖尿病患者二倍於對照組,女性則三倍於對照組。糖尿病作為冠心病的危險因素,對兩性來說,男性具有較強的發病危險,但經年齡調整和控製冠心病其他危險因素後,女性糖尿病患有冠心病的發病危險明顯高於男性,甚至有人報道,糖尿病是女性冠心病的獨立危險因素。
糖尿病患者中冠心病發病率增高的原因尚不十分清楚,但糖尿病容易引起動脈粥樣硬化已被公認。多數學者認為,肥胖、高血壓、高脂蛋白血症、高血糖、高纖維蛋白原血症(即胰島素抵抗綜合征),這些內容密不可分。肥胖使胰島素的生物學作用在某些人群中被削弱,即這些人的機體對胰島素產生抵抗,為了保證血糖的水平正常,胰島B細胞必須分泌較正常人高幾倍、甚至幾十倍的胰島素,形成高胰島素血症,但最終又導致了血糖升高、血甘油三酯水平升高、HDL-c降低、血漿纖維蛋白原升高,這無一不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同時,胰島素本身也有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因此,口服磺尿類降糖藥或注射胰島素等通過不同途徑使血中胰島素水平提高,這就有可能進一步加重硬化血管的病變。
此外,糖尿病患者並發冠心病時,冠心病的某些臨床症狀出現的較遲或被掩蓋,更應引起臨床醫生的重視。因為糖尿病性神經病變可累及神經係統的任何一部分,特別是神經末梢,當病人的神經末梢受損時,痛閾升高,即使發生了嚴重的心肌缺血,疼痛也較輕微而不典型,甚至沒有心絞痛症狀,無痛性心肌梗塞的發生率高,而且休克、心力衰竭、猝死的並發症也較多,預後較嚴重。因此,糖尿病患者,應在醫生指導下,科學地控製血糖,並定期到醫院檢查心髒,加以合理的膳食結構和體育鍛煉,以降低冠心病的發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冠心病病人多在什麼情況下發生急性心肌梗塞(AMI)
影響AMI發病的因素很多,以下是最常見的幾種誘因:
(1)過勞。做不能勝任的體力勞動,尤其是負重登樓,過度的體育活動,連續緊張的勞累等,都可使心髒的負擔明顯加重,心肌需氧量突然增加,而冠心病病人的冠狀動脈已發生硬化、狹窄,不能充分擴張,造成心肌短時內缺血。缺血缺氧又可引起動脈痙攣,反過來加重心肌缺氧,嚴重時導致AMI。
(2)激動。有些AMI病人是由於激動、緊張、憤怒等激烈的情緒變化誘發的。美國有一個州,平均每10場球賽,就有8名觀眾發生急性心肌梗塞。在我國老年人中廣泛開展的門球運動,是一種適合老齡特點的、比較輕鬆的體育活動。但是我們病房中收到過在門球比賽時,因過分重視輸贏,心情過於緊張而誘發的急性心肌梗塞。
(3)暴飲暴食。不少心肌梗塞病例發生於暴飲暴食之後。國內外都有資料說明,周末、節假日急性心梗的發病率較高。進食大量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後,血脂濃度突然升高,導致血黏稠度增加,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在冠脈狹窄的基礎上可發生血栓形成,引起急性心肌梗塞。
(4)大手術。手術中麻醉造成的低血壓,嚴重應激狀態下神經內分泌失衡,免疫介質的釋放,老年人的心梗或猝死可能與這種情況有關。
(5)大出血、休克。無論外傷或手術引起的大出血,或各種原因造成的休克,都可能誘發老年人急性心梗。這一方麵因為失血、低血壓造成的缺氧和冠脈灌注減少,另外也可能與體內生化代謝改變有關。
(6)寒冷刺激。突然的寒冷刺激可能誘發急性心肌梗塞。這就是為什麼醫生們總要叮囑冠心病病人要十分注意防寒保暖,也是冬春寒冷季節急性心肌梗塞發病較高的原因之一。
(7)便秘。這是需要特別提醒老年人注意的一點。便秘在老年人當中十分常見。但其危害性卻沒得到足夠的重視。臨床上,因便秘時用力屏氣而招致心梗的老年人並不少見,這也是再發心梗的一個常見原因。所以,這一問題必須引起老年人足夠的重視。
診斷冠心病的方法包括哪些內容
隨著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和醫學科研工作者對冠心病的深入研究和探索,則診斷冠心病的方法日臻完善。最早人們主要是根據典型的臨床表現(包括症狀和體征)、心肌酶學檢查和心電圖特征來診斷冠心病心肌梗塞和冠狀動脈供血不足的。近年來,發展了許多新的檢查方法和技術,如放射性核素檢查、超聲心動圖、冠狀動脈造影、心血池顯像等運用於冠心病的診斷。
(1)臨床表現:主要包括症狀和體征。心絞痛是冠心病的主要臨床症狀,根據心絞痛發作時的部位、性質、誘因、持續時間、緩解方式等特點和伴隨症狀及體征便可鑒別心絞痛和心肌梗塞,可以說,典型的症狀和體征對冠心病心絞痛和心肌梗塞的診斷至關重要。
(2)心電圖:心電圖是冠心病診斷中最早,最常用和最基本的診斷方法。與其他診斷方法相比,心電圖使用方便,易於普及。當患者病情變化時便可及時捕捉其變化情況,並能連續動態觀察和進行各種負荷試驗,以提高其診斷敏感性。無論是心絞痛或心肌梗塞,都有其典型的心電圖變化,特別是對心律失常的診斷更有其臨床價值,當然也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
(3)心電圖負荷試驗:主要包括運動負荷試驗和藥物試驗(如潘生丁、異丙腎試驗等)。心電圖是臨床觀察心肌缺血最常用的簡易方法。當心絞痛發作時,心電圖可以記錄到心肌缺血的心電圖異常表現。但許多冠心病患者盡管冠狀動脈擴張的最大儲備能力已經下降,通常靜息狀態下冠狀動脈血流量仍可維持正常,無心肌缺血表現,心電圖可以完全正常。為揭示減少或相對固定的血流量,可通過運動或其方法,給心髒以負荷,誘發心肌缺血,進而證實心絞痛的存在。運動試驗對於缺血性心律失常及心肌梗塞後的心功能評價也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