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動態心電圖:是一種可以長時間連續記錄並編集分析心髒在活動和安靜狀態下心電圖變化的方法。此技術於1947年由Holter首先運用於監測電活動的研究,所以又稱Hoher監測。常規心電圖隻能記錄靜息狀態短暫僅數十次心動周期的波形,而動態心電圖於24小時內可連續記錄多達10萬次左右的心電信號,可提高對非持續性異位心律、尤其是對一過性心律失常及短暫的心JL缺血發作的檢出率。因此擴大了心電圖臨床運用的範圍,並且出現時間可與病人的活動與症狀相對應。
(5)核素心肌顯像:根據病史,心電圖檢查不能排除心絞痛時可做此項檢查。核素心肌顯像可以顯示缺血區、明確缺血的部位和範隔大小。結合運動試驗再顯像,則可提高檢出率。
(6)冠狀動脈造影:是目前冠心病診斷的“金標準”。可以明確冠狀動脈有無狹窄、狹窄的部位、程度、範圍等,並可據此指導進一步治療所應采取的措施。同時,進行左心室造影,可以對心功能進行評價。冠狀動脈造影的主要指征為:①對內科治療下心絞痛仍較重者,明確動脈病變情況以考慮旁路移植手術;②胸痛似心絞痛而不能確診者。
(7)超聲和血管內超聲:心髒超聲可以對心髒形態、室壁運動以及左心室功能進行檢查,是目前最常用的檢查手段之一。對室壁瘤、心腔內血栓、心髒破裂、乳頭肌功能等有重要的診斷價值。血管內超聲可以明確冠狀動脈內的管壁形態及狹窄程度,是一項很有發展前景的新技術。
(8)心肌酶學檢查:是急性心肌梗塞的診斷和鑒別診斷的重要手段之一。臨床上根據血清酶濃度的序列變化和特異性同工酶的升高等肯定性酶學改變便可明確診斷為急性心肌梗塞。
(9)心血池顯像:可用於觀察心室壁收縮和舒張的動態影像,對於確定室壁運動及心功能有重要參考價值。
什麼是心電圖
心髒本身的生物電變化通過心髒周圍的導電組織和體液,反映到身體表麵上來,使身體各部位在每一心動周期中也都發生有規律的電變化活動。將測量電極放置在人體表麵的一定部位記錄出來的心髒電變化曲線,就是目前臨床上常規記錄的心電圖(用ECG表示)。正常心電圖上的每個心動周期中出現的波形曲線改變是有規律的,國際上規定把這些波形分別稱為P波、QRS波、T波,有時在T波後,還出現一個小的U波。此外,一個正常的心電圖還包括PR間期(或PQ間期)、QT間期、PR段和ST段。P波代表心房的除極波,QRS波代表心室的除極波,T波代表心室的複極波。PR問期代表由竇房結產生的興奮經由心房、房室交界和房室束到達心室,並引起心室開始興奮所需的時間,QT間期反映心室除極與複極過程總的時間,也代表心髒的電收縮時間,ST段代表心室各部分已全部進入去極化狀態,心室各部分之間沒有電位差存在,曲線又恢複到基線水平。當心髒因缺血受損或壞死時,心電活動的變化能正確及時地反映在心電圖上,表現在各個波形的異常變化和進行性演變過程,為醫生提供診斷心律失常、心室肥厚、急性缺血、心肌梗塞等心髒疾病的可靠依據。
控製冠心病的關鍵是什麼
控製冠心病的關鍵在於預防。麵對龐大的患者隊伍和高猝死率,再高超的醫療技術也顯得無能為力。世界衛生組織的專家們說:“除非大力加強社區人群防治,否則,人類將無法控製心血管病這個世界瘟疫的蔓延。”
雖然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和多發病,但其動脈粥樣硬化的病理基礎卻始發於少兒期,這其間的幾十年為預防工作提供了極為寶貴的機會。因此,我們必須大力加強一級預防,防止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消滅冠心病於萌芽狀態;重視二級預防,提高全社區冠心病的早期檢出率,加強治療,防止病變發展並爭取其逆轉;不可忽視三級預防,及時控製並發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延長病人壽命。
冠心病的一級頂防,即危險因素的幹預。1981年WH0專家委員會起草了一份預防冠心病的報告,提出預防冠心病可采用針對全人群和高危人群兩種預防策略。前者是通過改變某個人群、地區或國家與冠心病危險因素有關的生活行為習慣、社會結構和經濟因素,以期降低人群中危險因素的均值;後者是針對具有1個或1個以上公認的(如高血壓、吸煙等)與冠心病有明確因果關係的危險因素水平的降低,才能有效地減少冠心病的發生。但冠心病發病並不隻局限於少數高危者,更多的是發生於那些眾多的危險因素較低的人群,因此,強調全人群幹預更為重要。目前公認的危險因素包括男性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有過早患冠心病的家族史、吸煙(現吸煙≥10支/日)、高血壓、高血脂、重度肥胖(超重≥30%)、有明確的腦血管或周圍血管阻塞的既往史。其中,高血壓、高膽固醇及吸煙被認為是冠心病最主要的3個危險因素。除性別、年齡和家族史外,其他危險因素都可以預防和治療。
預防工作的主要手段是大搞科普宣傳,通過多種方式把冠心病的預防保健知識交給群眾,使他們清楚地認識到,冠心病病變始於兒童,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必須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健康的生活方式。膳食結構要合理,避免攝入過多的脂肪和大量的甜食,加強體育鍛煉,預防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壓和糖尿病的發生。超重和肥胖者更應主動減少熱量攝入。並增加運動量。高血壓、高脂血症和糖尿病患者,除重視危險因素幹預外,更要積極控製好血壓、血糖和血脂。要大力宣傳戒煙活動,特別是要阻止兒童成為新一代煙民。隻要我們從現在做起,人人強化自我保健意識,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必將能夠控製危害人類的第一殺手,擁有一顆健康的心髒。
為什麼說冠心病人也能長壽
臨床發現,有不少冠心病病人盡管患病十餘年,但情況良好。病初的胸悶、心絞痛等症狀隨著病程的延長而減輕或消失;心電圖檢查發現原有的心肌缺血也基本恢複正常。這是為什麼呢?
研究認為,冠心病病人的病史越長,越是能長壽。這是因為冠狀動脈循環有很大的潛力,供應心肌的冠狀動脈各分支之問猶如縱橫的河流,有許多分支。平時血液流動主要走“主航道”,一旦冠狀動脈的一個較大的血管支被阻塞後,血液還可通過“小河”流動,以保持阻塞血管遠端的心肌血液供應,這就叫作冠狀動脈的“側支循環”。剛發生冠心病,這種“側支循環”還不完善,所以常易引起相應的心肌缺血,出現胸悶、心絞痛等症狀。嚴重缺血時就會發生心肌梗死或引起嚴重的心律失常,導致猝死。
隨著病程的延長“側支循環”日趨發展,“小河”逐漸增寬,數量增多,這就使相應的心肌缺血狀況明顯改善,冠心病的病情也日趨好轉。因此,患了冠心病後,為促進側支循環的建立,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
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幫助側支循環的建立。如果在運動時感到頭昏、胸悶、心慌、氣短,運動停止後感覺疲勞、睡眠不好、食欲減退等,則表示活動量過大,應適當減少。當然,病人平時要避免緊張和勞累,要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保持情緒樂觀穩定;要戒煙酒,少吃動物脂肪與膽固醇食物,少吃甜食及限製食鹽攝入量;要適當多吃帶魚、黑木耳、洋蔥、大蒜等降血脂、抗凝的食物,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及粗纖維的食物;冬季要防寒,夏季多飲水,少吃冷飲,洗浴的水溫以接近體溫為宜;同時,要定期去醫院複查,按醫生的要求服藥。這樣,冠心病人就可在一定程度上達到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