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2(1 / 3)

第三章2

考試焦慮的防治

考試焦慮是—種心理障礙。根據其產生原因和機製進行防治,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減輕壓力,放下包袱。有效的降低考試壓力是防治考試焦慮的首要措施。考試焦慮與考試密切相關,它常常隨著考試的結束而迅速消失,但由於對學生來說不能避免考試,因而應優先考慮在影響正常學習情況下減壓。考試壓力是考生主觀認知在客觀條件下作用的結果,老師和家長負有相當的責任。教師和家長應該對考生的學習能力、自覺性和心理承受能力有一個恰當的估計,改變那種“壓力越大,效率越高”的錯誤觀念。引導考生恰當地估計自己的能力,降低過高的學習目標,保持考生恰當地的壓力,重視學習過程而不要太計較考試結果,養成將考試當作業,作業當考試的習慣。

2. 端正動機,改變認知:考試焦慮是考生對考試事件在認知上的歪曲,導致情緒上的紊亂和行為上的異常。他們對自己的要求過高且常常絕對化,以偏概全或糟糕透頂,即認為考試失敗會導致可怕的後果、因此,要幫助考生改變對考試和考試焦慮之間關係的錯誤認知,使他們意識到自我認識和評價是造成壓力的關鍵,幫助他們分析為什麼在同樣的迎考中,大多數學生沒有過高的考試焦慮,通過改變其不合理的思維方式,放下包袱,樹立正確的學習動機。

3. 勞逸結合,有張有弛:大多數考試焦慮患者在處理學習與休息的關係上存在缺陷,他們在學習上投入的時間太多,且生活安排單調,不注意休息和文體活動,即使在娛樂時也在想著學習,使自己的大腦老是處於緊張狀態,不能通過文體活動,達到生理與心理上的完全放鬆,導致神經係統的興奮與抑製調節機能紊亂。因此,指導考生合理用腦,講究方法,注意營養,勞逸結合,維護神經係統的正常機能,是防治考試焦慮的重要措施。

4. 心理分析,揭示原因:心理動力學認為,考試焦慮與早年考試的創傷性經驗和個性缺陷有關。心理谘詢的實踐也證實,多數患者在小學階段常因考試受挫受到父母或老師的過度懲罰,他們大多性格內向,過分追求完美。本例在心理醫生幫助下,回憶在小學一年級時,一次考試在90分以下,便被父母打罵並被撕毀考卷,後者因無法向老師交待而產生較之於體罰更為嚴重的心理創傷。這種痛苦的經曆沉澱於內心深處而不會磨滅。導致考試焦慮的發生。運用心理分析療法追尋考生童年時代的創傷性經驗,使考生對考試焦慮的原因及其因果關係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並注意培養健全的人格,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

5. 學會放鬆:考試焦慮患者缺乏在特定情景下控製自己的能力,因而有必要幫助他們進行這方麵的行為再造。使他們在緊張時能夠運用意念控製、調整呼吸等多種方法鬆弛軀體,轉移注意力,抑製交感神經過度興奮,以達到調整心理狀態的目的。在心理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放鬆訓練更為有效。

大多數考試焦慮患者通過上述措施。是能夠好轉的。對少數嚴重者需要進行專門的心理治療或配合藥物治療,有的要進行長期訓練。由於考試焦慮發生率很高,對於家長和老師來說,注意從小培養小孩和學生的健康心理和樹立正確的應試心理是非常重要的。

善待上課溜神的學生

不少學生經常為自己上課“走神”而煩惱,並千方百計克服和控製“走神”現象,結果不但“走神”現象照樣出現,而且還白白耽誤了許多時間,使他們陷入了無解的怪圈之中。

高中二年級的小梅(化名)說她總在上課時“走神”,心裏越著急就越沒法集中注意力聽講。她還說:“我的父母也沒逼我學習,自己也不是什麼強迫症。真的,我查過好幾本心理學的書籍,證明我的心理絕對是正常的。隻不過是我自己希望能多學點知識,多長點本領,僅此而已。”小梅還強調說自己是語文課代表,一向成績不錯。可“走神”之後就一直影響學習,也困擾著她的心情。

谘詢員:你能回想一下,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頻繁“走神”的嗎?

小梅:記不清具體時間了,好像是進入高中後的某一次上物理課吧,感覺理解困難後就出現了“走神”現象。從那之後,這種“走神”就特頻繁、也特嚴重,雖然上別的課也會偶爾“走神”,但絕不會像上物理課那樣,不僅長時間“走神”,而且情緒也特別不好,心裏還特別緊張、焦慮和不安,這已成了我目前最大的學習障礙。其實,我學物理最認真。

我表示能夠理解她的這種苦惱,並嚐試著與小梅一起分析問題的原因。

在小梅的意識層麵,她希望通過努力學習的方式超越父母,來實現心中的理想。可在潛意識中,她又會自覺不自覺地認同母親的那句:“女孩沒必要讀那麼多書,物理就沒幾個女孩能學好的。”小梅之所以在潛意識裏認同母親,是因為受到社會中集體無意識的影響。在傳統觀念中,人們總認為女孩子不是學理科的料。於是,這兩種互不相融的觀念相互排斥、相互衝突,進而影響和幹擾著她現實中的學習狀態,導致她在上物理課時經常不由自主地“走神”。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的觀點認為,人們無意識行為背後的有意識都是下意識的,是習慣成自然的,常常是自己不能意識到的。而小梅母親的一句:沒見過幾個女孩子能學好物理的,你也不會例外。這句話不過是激活了小梅一直以來潛伏於心的不良自我心理暗示:女孩子學物理就是困難。這種潛意識的影響作用與她現實中誓言的衝突,是導致她每次上物理課“走神”的根本原因。反過來,這種過分關注的行為又加重了她的緊張、焦慮和不安,並直接影響到目前的學習狀態,產生了所謂的學習障礙。

生活在社會中的任何個體都難免受到這樣或那樣的集體無意識的影響,它們甚至會在記憶的深處留下積澱,並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的行為,左右人們的學習、工作或是生活狀態。不過,隻要當我們發現並果斷地剔除這些潛伏於心的、幹擾我們學習的真正原因之後,那種無緣無故頻發的“走神”現象便會逐漸隱退,甚至消失。

“走神”雖然是人們的一種無意識行為,但偶爾“走神”反而可以幫助我們擺脫緊張和壓力感。我們對大腦的“走神”既不忽略,也無須刻意控製,可將“走神”視為有意識地讓大腦輕鬆一下,讓思維變得更加輕鬆和活躍。

青年初期學生學習特點

青年初期的學生,由於學習內容的日益複雜和深刻,由於逐步意識到自己未來的生活道路,他們學習的自覺性和獨立性進一步發展起來。他們用更多的時間從事學習,他們在學習的時候更加專心和主動。

(一)在學習動機方麵

在正確的教育下,青年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少年比較起來,是更加遠大、深刻和穩定。青年學生由於進一步意識到自己的學習和祖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關係,由於考慮到自己畢業後的前途,比較遠大而深刻的、與社會意義相聯係的學習動機經常是青年的主要的學習動機,直接與學習活動本身相聯係的學習動機已經不占有重要地位。同時,青年已經能夠自覺地追求知識,頑強地學習,並且這種自覺性已相當穩定。

(二)在學習態度方麵

青年初期的學生已經能夠用自覺的嚴肅負責的態度來對待學習。他們一般都能比較客觀地評價自己的教師。思想好、學識好、教法好而又關心學生的教師,就能獲得青年的尊敬。當然,個別對教師態度不好的學生也是有的,這常常是因為教師本身有缺點或教育不良的緣故。在對待集體的態度上,青年學生具有更高的自覺性,能夠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自己的學習和集體的關係。青年學生對待作業的態度也比少年學生更自覺主動和認真負責。分數對於青年學生的吸引力已經不像對兒童和少年那樣強烈了,他們所關心的,與其說是分數,不如說是真正的知識學問。

(三)在學習興趣方麵

青年的學習興趣同少年比較起來,更加廣闊、深刻了,而且有更大的選擇性和穩定性。青年學生不但對文藝性的材料感興趣,而且對理論性的材料感興趣。不但對課內書籍感興趣,而且對課外書籍和報刊雜誌感興趣。他們不但閱讀這些讀物,而且喜歡深入地探討和思考各種問題。青年對學科的興趣更有選擇性,這種選擇性首先常常是和自己的未來誌願相聯係的。青年學生一般都對抽象性較大的、需要多動腦筋的學科比較感興趣,例如數學、物理、化學等。在學習興趣上,個別差異也是存在的,例如,有些青年學生用同樣的態度對待各門學科,沒有特殊的學科興趣,而另一些青年學生興趣過於狹隘,隻對某一門學科(如數學或語文)感興趣。教師要依據高中教育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分別給予必要的指導。

(四)在學習能力方麵

青年學生已經能夠獨立自覺地掌握教材和運用各種學習方法,如聽講、記筆記、練習、複習、課外閱讀等;能夠有計劃地安排自己的學習時間,創造性地完成各種作業;並且能夠很好地進行自我監督。由於過去幾年教育的結果,青年學生不但學會進行智力活動的各種方法,而且能夠自覺地調節和支配自己的智力活動,考慮自己的思想方法,這是少年學生做不到的。

由上述可知:青年學生的學習活動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但是,這並不是說,所有青年學生都可以自然而然地達到這個水平。有些青年學生,由於過去教育上的缺點,或者由於學生本身的不良習慣,以致學習活動處於較低的水平。高中教師,應該在學生剛升入高中的時候,就密切注意學生學習活動的發展水平,給予必要的指導和幫助,使缺點及時得以糾正,使優點得到更好的發展。

一個“笨”學生的轉變

王某,男,17歲,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初二時被送往寄讀學校。據他說,上幼兒園時小姑說他笨,媽媽也認為他比其他孩子反應慢,小朋友和同學都喊他“傻子”。他說:自己很難過,很自卑,識字少,不敢讀書,作業也不會做。個子小,常受欺負。幻想“要是我有一米七的個兒,量他們也不敢欺負我!”

但我發現王某很會聊天,觀察別人,體貼別人,這在獨生子女中是很難得的。

初步分析

王某的問題已初見端倪:他處在別人的不良暗示中不能自拔。他潛意識裏感到別人對他的評價不公平,“要是我有一米七的個,量他們也不敢欺負我!”說明他想改變自己的不利地位,卻又找不到好辦法,就幻想改變當時不可能改變的客觀條件,提高自己的地位。也就是說他不能進行正確的自我評價和歸因。他想引起別人的注意,受人重視;在對自己不利的環境中,他學會了觀察,體貼。

父母和其本人都一再強調,剛入幼兒園時阿姨就說他笨,唱歌不會,跳舞不會,做遊戲不會。在幼兒期,王某的這些能力差有兩方麵的原因:一是他是班內年齡最小的,其母親講,因沒人看孩子,一歲八個月時就把他送到了幼兒園;二是父母文化水平低,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而幼兒園老師沒有認真分析,就過早地給孩子下結論——笨,父母也隨聲附和。王某不斷將這種不良暗示內化,產生自卑心理。這種不斷內化的自卑左右著他的思想,指導著他的行動,使他不斷遠離真實的自我。“我是個笨孩子!”他每做一件事前都這樣暗示和強化一次。這種心理上的枷鎖使得王某的聰明才智不能發揮,身心發展受阻。

主要治療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