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1
雨夜漫筆
題記:雨輕輕的彈,濺起的水珠,四處漂散。一陣風,漂落到她的臉龐上,她的臉龐上掛著一連串的珠子,掛著一連串棉花糖似的夢…窗外,依舊是,滴滴溚溚…
夜,可愛的家夥,總讓人容易為她有多感受。而,有了雨的淋漓,便使這種感覺更加的濃.厚。越是想撥開這層霧氣,便越是難以非別方向,也隻有靜靜的聽著雨夜的惆悵了。
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聽著窗外的雨聲,隻能任憑她的襲擾。但,又覺得沒有什麼牽心之事為之煩惱,難道真是這雨夜的邂逅,有所憂思麼?今夜又將是有個無眠之夜了。
明天,是開學的日子,期盼已久的?似乎不是,但,作為一個學生怎能不熱愛學習呢?有時,我會想人生在世,到底是為了什麼?金錢?權利?為了理想抱負?為了不負眾望而努力?而我這蠢笨如豬的人,總覺得不是如此,應該是為了快樂與進步吧。為何?因一切能使你快樂的而快樂。
那進步呢?之前我所說,都很有局限性,僅限於此。而我覺得熱或者是為了進步,為了完善自我,自己的進步就是時代的進步,世界也會因此更加美麗與之和諧。從石器時代到工業革命,再到現在的信息時代,又有哪一次不是因為一個小小的進步,但又是一個偉大的進步,而讓這個世界注滿激情與活力呢?
我爸總說“人都在每時每刻的完善自己”,不錯。一個問題上,錯一次,情有可原;錯二次,不管什麼,那錯第三次呢?那人是傻的,還是楞的?其實,這種人,在時候中大有人在,隻要與自身利益相衝突的他們才不會管這麼多呢。
我爸說的不盡全對,那是因為必須需要人自己知道完善自己,能夠學會完善自我才行。我就是個典型的例子,有點喜歡逃避責任,爸媽說的總不愛聽,有點兒叛逆的心理,但也不全是如此,我是知道父母是為了我好。但又有幾個孩子理解父母這點呢?不求上進,心中又幾時惦記過那份關愛呢?當父母的瞳孔望穿之時,浪子又是幾時回頭給過一個安慰的眼神呢?
父母希望自己的兒女快樂,但作為兒女的是否該讓父母快樂呢?
其實一個小小的進步,就是一個偉大的進步,不管有多小,因為你沒停在原地。至少雨水沒停在原地,她溶入了大海的懷抱。
附語:讓你的進步與快樂,溶入大海吧!讓這一切的愛跟雨水一樣,溶入父母的懷抱吧!
贈於老師朋友們
執筆於元宵佳節
節日快樂
你看,我現在跟你說節日快樂都不算晚,什麼時候都不晚。
記得前些日子一天早晨起來散步,忽然發現路上的中青年男人都穿上了西裝,神采奕奕的,回家後才發現,今天是2月14日,西方的情人節。原來是正常現象,他們不約而同地做一些相同的事情,比如讓自己在他們的情侶麵前更體麵一些。記得在新東方上課時,我們討論節日,老師這樣講課:“我們來說說西方的節日,比如快到的情人節,在這一天裏男孩子一定會邀請女孩子去電影院,然後他們一定會買爆米花和蘇打汽水……”想象到這樣的情景覺得很好玩,他們“一定”會做的事情可能對於一部分人來說一輩子都不會去做,他也有權利選擇餓著肚子看電影,或者隻想啃絕味鴨脖外加一瓶王老吉。但是一旦到了過節,習俗潛意識裏牽製著人們,叫他們放下鴨脖捧起爆米花,盡管他們自己並不喜歡這樣,但會有人說:“過節嘛!”。
是啊,過節!我們要這樣做,要那樣做,要說節日快樂,特別是跟很多人一起的時候,這些事情可能是很久以前某一個人這樣做過的,今天就成了每一個社會人做的,過節還講究什麼個性呢,晚上回家的路上情侶們都笑得燦爛得好像他們手裏的煙花,失魂落魄的唱著單身情歌的夜鶯們好像都藏了起來,在家對自己對鏡歎息去了,因為他們知道他們不適合今晚的廣場或明亮的人行道。
之前不記得在哪裏聽過這樣一句話:過年過節是人們集體的心理安慰。
這話不假,節日是人們要求自己快樂的借口。若沒有了情人節,爆米花還有什麼滋味呢,花店裏賣玫瑰花的女孩要支著胳膊隔著玻璃窗終年張望了;如果我們沒有了春節,孩子們又失去一個抓著媽媽的衣角往購物車裏塞大堆平常隻在誘人的廣告裏出現過的零食的機會;若丟失了中秋節,我上哪兒去找我最愛的綠茶味道的小月餅呢?
我們或許很多時候都不快樂,因為重複著眼前的生活,總在做自己喜歡做的也會麻木的。如果連能強迫自己跟身邊的人一起快樂起來的借口都被遺忘了,那是多麼殘酷。或許正因為這樣,人們搬來了聖誕節,情人節,為的是多一個機會讓自己快樂,可能根本不知道為什麼要慶祝,為什麼要說節日快樂,隻是總是相信“節日快樂”是一句魔咒,不過能無條件地快樂有什麼不對嗎?
那抹正紅
從北京回來以後,一直沒有正兒八經的好好說說這次旅行。
由於生性懶惰,所以打從出生以來便心安理得地窩在南方城市。習慣南方溫順的天空,語調平平的語言,習慣紅而熱烈的辣椒。總之,我愛南方的溫和,以及它偶爾的熱烈,而且從不膩味。
忽而得到去北京的機會,心底某些東西被激活了一般。
“北京是什麼顏色的?”
或許是,一抹正紅吧。雖不了解,但是“北京”這個詞,似乎就是和正正的紅色連為一體一樣,對於我而言,無論北京到底是個什麼樣子,紅色的城牆永遠是跳進腦袋裏的第一個景象。
下了火車後,看到北方的天空,高而敦厚,陽光毫不吝嗇地撲向地麵,出乎我們的意料,預想中的寒冷絲毫沒有。空氣似乎幹燥地成顆粒狀,輕輕在皮膚表麵晃動。街道很寬,有些白晃晃地耀眼的樣子,偶爾有疏疏的塵土浮在空氣裏。或遠或近的紅色跳入眼簾,在午後混合著北方特有的氣息。
那一抹純正的紅色。
遊清華園的時候,看著那些平和寧靜的西洋建築,心裏覺著美好——曾經也想著自己在清華念書的樣子,在大冬天裏帶著紅紅的毛線手套和雪白的帽子騎著自行車,或者盤腿坐在冰涼的石頭上哈著熱氣。我總是輕而易舉地掉進想象中的某個細節裏,當腳踏踏實實地踩在清華校園的地板上的時候,當反映到自己是真真實實的在清華的時候,眼睛所見著的小小的景色和想象中的樣子“咯嗒”一下吻合,萌發出一種莫明其妙的感動。就像是,蒙著小小迷夢的真實。
雖然說,清華的底色是紫荊花的紫色,建築風格也大多是西化的風格,但是作為北京裏的一個校園,它骨子裏那抹正色的紅,卻是被人們真實地看到的。走過水木清華的時候,紅色漆著的窗子,把裏邊黑黑的色彩隔成小小的一格,搭配著“水木清華”古色的牌匾,那種文雅和威嚴的氣息,一下子浸潤開來。
在我看來,紅色如同是北京的血液般,流淌在這個城市的每一個地方。無論它的外貌被多少閃光的顏色所裝飾,依然掩蓋不住它作為底色的紅的那一抹光彩。相比於清華,北大的“京味”似乎更加濃重一些。遊北大是在晚上,於是那些白天所見著的光鮮亮麗的景色會看不清楚,隻留下些暗暗的紅,這裏那裏,圍著我們。這些個顏色,它的沉穩和坦然,讓人覺得,的確是讓人值得驕傲和留戀的地方。離開北大時,回頭望望它的大門,昏暗的燈光下,綿長的紅色,麵對著窄窄的街道。站在那條並不繁華的街道上,仰望著那抹正色的紅,讓人覺得不容褻瀆。
南方的溫和,在這裏似乎是銷聲匿跡的。但是,這種威嚴和坦然,讓我覺著新鮮。接觸北京的時間實在太短,還來不及消化故宮的雄偉,頤和園的秀麗,但是這抹正紅,似乎烙下了印記,去不掉的。
離開北京時,我把臉貼在火車的窗戶上。依舊幹燥的空氣裏,有抹紅色的氣息。
那是,北京的氣息。
回味那些日子
富足的人樂趣多了,可是心靈的寧靜少了。當我在燈下打開電腦,窗外傳來城市的喧囂,而思緒又回到了農村那寧靜的夜。
農村的日子很簡單。起床、吃飯、勞動、睡覺,周而複始,幾乎沒有娛樂活動。生活雖然清貧,但漫漫長夜中,能坐在結對同學家的土屋裏,和他們一家人還有趕來乘涼的幾位鄰居海闊天空的神侃,卻別有一種風情。如果有人約我們出去幹點什麼,那臨行前的興奮和期盼,更是難以言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