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1(2 / 3)

鄉村的炎熱天氣比起長沙市區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這與出門前媽媽預測的涼爽並不一致。

還記得第一次跟著張走到他家門口,一條白色的狼狗箭一般跑了出來,似乎想迎接它的主人,又似乎想趕跑我們兩個陌生人。農村幾乎家家養狗。狗可以看家護院,也可以當作忠實的朋友。但我自從七歲被狼狗咬過一次,而又極不情願地被打了七次疫苗後就不敢再親近狗,即使張一再強調他家的狗不咬人,日後的我還是謹慎地時刻堤防著。

第二天一大清早他就把我倆叫了起來,說要帶我們去爬附近的一座山,原來他老早就幫我們安排好五天的活動:爬山、插秧、砍竹子、釣魚、摘玉米……他還笑著囑咐我門晚上的菜由我倆自己下廚,看到我兩個驚訝的神情,他連忙補充到“我會在旁邊教你們的!”於是我們接下來的日子也就真的變得豐富多彩起來。

張告訴我他家吃水都是從水井挑回來的,一般各家各戶都備有一個水缸,根據人口的多少,有大有小,小的能裝兩三擔,大的能盛五六擔,足夠全家人用上兩三天。那些比較大的水缸通常加一個蓋就擱在院子裏,而體積小的水缸為了使用方便,則直接安放在廚房裏。

炎熱的夏天,剛剛從井下打上來的水晶瑩而又清涼,就是不喝,看著也覺得渾身透爽地舒服。經常會有走得滿頭大汗的路人走到井台邊求水喝,老鄉們都很質樸,互相也不用說更多的話,就一句“喝口水”,便在水桶邊俯下身子,似乎要把整個臉都埋在水裏一樣,咕咚咕咚地海飲一番,並且有的人在過完了水癮後,還從桶裏撩出涼絲絲的水來洗把臉,本來疲憊的神情頓時消失全無。

我們來的時候,他家正在建自家的新房,一棟三層鄰街的樓房,他的父母已經連續幾十天忙碌著了,“到時候奶奶和爸媽住二樓,我住三樓,我們以後不用再住這土磚房了……”從張的話語裏我能感受到他對未來的美好憧憬。

現在回想起來最記憶猶新也正是那些與夥伴一起經曆的一點一滴:曆盡艱辛沿著陡峭的小路爬上山頂後,眼前開闊的視野,心底深深的成就感;赤腳走在滑滑的水田裏,笨拙地學著結對夥伴一根根地插下秧苗;頂著烈日來到山坡上砍竹子,用親手製作的竹魚杆在河邊、池塘釣魚;在鄰走的前一天,張硬帶著我們到他家玉米地裏摘玉米,說是要我們帶回長沙……

再度回味六天的瀏陽之行,我曾經曆過的那一幕幕感動,永難忘!

往哪裏走

現在的我,很好,真的很好,有著收入穩定的工作,是不是還有點小錢入賬,生活一帆風順平實而又美滿的進行下去。誰又會想到我這個坐在人群間談笑風生,喝著啤酒的家夥,曾經沉迷在一場意外事故推上度日,甚至還接受了為期兩個月的心理輔導:

從小就很喜歡動物,尤其是海豹,小的時候最喜歡的地方就是動物園,因為那裏有海豹的表演,於是長大就做了馴獸師,專門作馴養海豹的工作,最喜歡的那頭海豹名字叫阿徹,阿徹可以說是有我一手帶大的,所以我們之間的感情是非常好的。每天最快樂的時光對於我和阿徹來說,就是一起同台演出和下班之後我們獨處的時光。我並沒有要和阿徹同生共死,我隻不過希望日子可以像現在一樣平實地毫無痕隙的滑過,直到阿徹老去並死亡,我會很平靜地接受,而命運究竟卡在了那個無知的凹陷裏,讓一切猝然不及的發生了。阿徹死了,是我害死的。那天來了一批新魚種,就隨手丟了一條給阿徹,而不久之後,我隻能無力的看著阿徹沉下去,以一種安詳而唯美的姿態沉向水底那道深黑的大門,隻留給我一瞥,就再不見了。

阿徹的死是對新魚種的過敏現象所導致的,真的是我害死了他的。那時候是冬天,就那麼踉踉蹌蹌地跑到一件小店,買了大杯的冰,向蠻人一般的塞進自己的嘴裏,硬而尖銳的切割著自己的嘴巴,不顧一切地讓那種冰凍的、刺痛的感覺麻木自己,喝著酒入睡,醒來再接著喝,不舒服了就去吐,陷入了一個惡劣的循環裏,心理輔導隻會讓噩夢連連。於是就離開了,去到了一個高原城市,開始漸漸的與人有了交集,但仿佛不能擺脫噩夢般的,總是不能放開自己,而不知不覺中,春天已經來臨了。漫不經心地打開窗戶,卻發現許多嫩黃顏色的葉苗從蒼綠的葉子間長出來,好像一夜之間這棵樹就開出了滿滿一樹的花一般,從嫩黃到蒼綠,漸次分明著。好像突然打通某個關節一般,突然有了要堅定而又勇敢地重新開始的想法。收拾行李,踏上歸途。甫抵家鄉,以是傍晚。拖著行李走在熟悉的街道,有數不清的情感澎湃出來,差點忍不住要蜷起身體大哭一場,而生活是永遠給人以希望的。旁邊一個大哥哥模樣的人在跟一個小男生打羽毛球,還是不是“哇呀哇呀”的說著自己接不到球的話,盡量迎合這小男生特有的表現。不遠處有個穿著高跟鞋的女生艱難的在一根圓的鋼管上走著,走到一半總會摔下去,這時太陽像要掙破烏雲才有的景象。

而人,不管往哪裏走,生活都不想中那麼好,也不那麼壞。

讀書,使我感悟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是船隻,書是良藥,書是營養品。縱觀古今,有多少關於書的名言警句。讀書,古人喜歡將其與功名仕途相聯係;如今讀書,則不為那黃金屋,不為那顏如玉,不為那千種粟,隻為能在浩瀚的書海中徜徉,去領略卷中的風景,讓自己有所感悟。

讀過《朝花夕拾》和《呐喊》,便了解了魯迅這位“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戰士、英雄。當魯迅在日本學醫看到中國人被殺戮的電影時,身旁的同胞卻是哈哈大笑。此情景讓他認識到“凡是孱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壯,也隻能作毫無意義的看客.”魯迅決心棄醫從文,從此寫出大量犀利的戰鬥性作品,成為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與敵人抗爭在第一線。魯迅的愛國熱情深深的打動了我。若是不選擇棄醫,他也許能成為一名優秀的醫生,但他卻為了民族的興亡而放棄了自己的年輕的夢想。

當我漫步在《春》的芳草地上,陶醉於幽幽的《荷塘月色》,凝視那黑重的《背影》時,朱自清這個名字便映入眼簾。1948年,朱自清毅然在《抗議美國扶日並拒絕領救濟糧》上簽字,雖然他當時已重病在身,且衣食不暖。直到去世前,他還一再叮囑家人拒領救濟糧。“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所謂大丈夫也”,朱自清餓死不領救濟糧的精神昭示了中國人是有骨氣的。在“嗟來之食”前,他將中國人的骨氣詮釋得令人肅然起敬。我不禁想起了東晉的陶淵明那“不為五鬥米折腰的”氣概,想起了甘為中國覺醒而做流血第一人的譚嗣同的錚錚鐵骨。

當今社會,有人為金錢而活,有人為榮譽而活,有人卻為全人類的事業而活。讀罷《居裏夫人傳》,我認識了一位“不為榮譽所顛倒”的人。居裏夫人為科學兢兢業業,提煉出鐳後卻將其製法公諸於世,而非據為己有。後來獲得了諾貝爾獎,但她始終是在貧苦、艱辛的環境中工作生活。一株葡萄藤,如果沒有支架,隻能匍匐在地,最後不得不與其果實一同腐爛。一個人如果沒有高尚的追求,沒有精神支柱,就會迷失方向。高尚追求絕不是可有可無的,它是人生的方向舵。我們想在人生的大海中有不迷失方向,就應該像居裏夫人那樣,為高尚的理想追求而活。

讀書補天然之不足,經驗又補讀書之不足,蓋天生才幹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然後知如何修剪移接。讀書,使我感悟人間冷暖,感悟真善美的意義,感悟不朽的精神。

尊敬的騎士,請出發吧

你在一顛一顛的車上對我說:“我有一顆良心和一個狗肺,就缺一位智者,你就是我的智者。”這隻不過是你的一句玩笑話,卻被我牢牢地記住,深深地埋了起來。

——寫在前麵的話

我們來往的次數並不多,平時在學校見到了也隻是嘻嘻哈哈地互拍肩膀說上一兩句。可是彼此都在心底為對方留了一個角落,不論遇見了多少人,經曆了多少事,那心中的一隅從未消減過。

你總是大聲說話,有時會突然驚呼一聲,而後又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繼續走自己的路。有的時候兩人聊天,說著說著你會故意來一句:“你是誰啊?我認識你嗎?”還是用的長沙式的北京調子。就是這樣無厘頭的你經常讓人哭也不是,笑也不是。可你又會很乖,當我說我想安靜時,你就端端正正地坐在一旁,幹自己的事,一點聲音都不會有。